言可复也——读《论语别裁》

《论语别裁》为南怀瑾先生写的一套书籍,分上下两册。表妹推荐给我,买来有些日子,小陈说可看,有心拿来阅读。昨天结束了白化文的《汉化佛教与佛寺》,就开篇了这套书。

从白化文转到了白话文,无意之中却有些恰好,不可说不好说,随着就好。

起头就很有意思,南师以批现近的年轻人轻视国学,讲文学革命,讲白话文学来引出“孔孟之道”被打到,从而讲到论语被宋儒朱熹的注释,导致《论语》中许多道理被误读。

南师认为白话文扫盲可以,精读还是需读原文。可南师也用最浅显易懂的白化文给读者娓娓讲述《论语》。

论语也读过几遍,看着注释读,似懂非懂地读。南师的这本读起来很轻松,幽默风趣,本来很难懂的语句被南师说的一目了然,更引人深思。最难能可贵的是淳淳教言,温柔敦厚,在看书时,时不时会有一种思想的洗礼。

读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我也有话想说说。

南师说中国的“义”是中国文化的特产,任何一国文字中都没有同义的字。

而“义”又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儒家孔门的“义者宜也。”恰到好处谓之宜,就是礼的中和作用。另一种是墨子的“侠义”精神,中国人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性格,有“与国同存亡”的义薄云天。

“信近于义”也就是我们要信守于“义”,所以要“言可复也”,“复”就是“兑现”的意思。

“言可复也”就是说出去的话要去履行,去确实地做好。有些人话说的很漂亮,事情却没做,自以为聪明圆滑世故,不得罪人。在我看来他们丢了自己最宝贵的东西——“诚信”。

来说说“一诺千金”的故事。

秦朝末年有一个叫季布的人,他特别讲信义。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无论有多么困难,他一定要想方设法办到。当时还流传着一句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后来,刘邦打败项羽当上了皇帝,开始搜捕项羽的部下。季布曾经是项羽的得力干将。所以刘邦下令,只要谁能将季布送到官府,就赏赐他一千两黄金。

但是,季布重信义,深得人心。人们宁愿冒着被诛灭三族的危险为他提供藏身之所,也不愿意为赏赐的一千两黄金而出卖他。

有个姓周的人得到了这个消息,秘密地将季布送到鲁地一户姓朱的人家。朱家很欣赏季布对朋友的信义,尽力将季布保护起来。不仅如此,他还专程到洛阳去找汝阴侯夏侯婴,请他解救季布。

夏侯婴从小与刘邦很亲近,后来为刘邦建立汉王朝立下了汉马功劳。他也很欣赏季布的信义,在刘邦面前为季布说情,终于使刘邦赦免了季布。不久刘邦还任命他做了河东太守。

季布平时的守信,平时的兑现让季布死里逃生。

再说说晋文公攻原得卫的故事。晋文公攻打原国,许诺十天攻下原国。可十天到了,原国没有被攻下,晋文公准备收兵回国,这时部下来报,只要再二三天就可以攻下原国,回去太可惜了。可晋文公却认为不能失信于将士们,还是按原约定班师回朝。

原国的老百姓看到晋文公如此守信,纷纷归顺晋国,卫国的人也听说了这个事,认为如此讲信义的国君,值得追随,也归顺了晋国。晋文公因为兑现了自己的诺言,不费一兵一卒,就得到卫国,被孔子记录于《春秋》。

以上这些故事,最最重要的就是“言可复也”中的“复”字,答应的事情去兑现,切实执行了才是信义的完成。

有些事情看看很简单,要确实去兑现就不简单了,就如我们平时所说的:“说说容易做做难”。

来说说小陈学《论语》事。在小学二年级时,我们开始了《论语》的背诵,一天一段,无论长短。一句话,二句话,很快就背出来,碰到整段的,那就不容易了。在没有理解的基础上,根本就背不出来,娘俩有时一起弄到晚上十二点钟才完成。那种苦小陈记忆深刻,我记忆更深刻。两年半的时间,天天如此。把一本论语翻得很破旧,封面掉下来好几次,娘俩用透明胶把它粘上。

在学《论语》这件事中,把答应的事情,竭尽全力去做好,在这个过程中,知识的收获变成次要了。反而是一种承诺,一种坚持的收获才是最宝贵的,从过程中收获了自信。这样的自信只能从过程中来,没有这个过程,没有这样持久的兑现,自信也只能是形而上的,一击即破。

夸夸其谈就到这里,思考引起质变,还是继续看南师的书去。

你可能感兴趣的:(言可复也——读《论语别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