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成长》读书笔记(1)---- “思维模式”之殇!(No.002 /100)

1

“20世纪80年代末期,德韦克及其同事在能力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社会认知的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了较为完善的成就目标理论(Dweck & Leggett, 1988)。”

2006年,本书的英文版问世。

2007年12月,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了本书的中文版,译者是王成全等。中文版本的书名叫做《心理定向与成功》

2017年9月,本书由后浪出版公司委托江西出版社再次出版,书名更改为《终身成长--重新定义成功的思维模式》

我手中的这一本,是2018年9月第7次印刷,我在2018年11月购买。

这一次,这本书在国内推广开了。

2

书名的翻译

英文书名:Mindset: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

我查阅了一下词典,Mindset的中文翻译:

理念;倾向;习惯;精神状态;

理念体系;思维模式;

心理定式;心态;

观念模式;思维倾向;

思维方法

2007年的中文版本,将Mindset翻译成“心理定向”,显然是一个不理想的翻译。

而“终身成长”这个翻译,又完全抛弃了Mindset的直译,我自己并不喜欢。

也许是这个原因,这本书,一直拖到今天,我才第一次开始逐字逐句认真阅读。

今天,我读完了前两章,明天继续阅读。

3

虽然只读了2章,但这本书已经完全打动我了!

我非常遗憾自己没有能够在1989年,我刚刚进入大学的时候,读到这本书!或者能够在那个时间点了解并认可德韦克的研究成果!(德韦克博士的研究成果最早发表于1988年)

在继续读书笔记之前,我先把从网上搜到的一段内容转载如下:

(以下内容为转载)

德韦克的成就目标理论

20世纪80年代末期,德韦克及其同事在能力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社会认知的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了较为完善的成就目标理论(Dweck & Leggett, 1988)。

(一) 个体的潜在能力理论(implicit theories of intelligence)

德韦克等人认为,在每个人的头脑中,都有一个关于能力的本质及特性的潜在理论。有些人认为能力是一种不稳定的、可控制的品质,可以通过努力得到增长提高,是一种能力的增长观(an incremental theory of intelligence);有些人则认为能力是一种固定的、不可控的特质,学习和努力只能使个体获取新知识,却无法提高一个人的聪明程度,是一种能力的实体观(an entity theory of intelligence)。

德韦克等人指出,这种潜在的能力理论影响着个体对成就目标的选择。持能力增长观的个体将成就情境看成是提高自身能力的机会,把对任务的掌握和自身能力的发展作为追求的目标,是一种学习目标定向(learning goals)。持能力整体观的个体则将成就情境看成是对自身能力的一种检验和测量,关心的是如何获得高成就,以证明自己的胜任力,避免低能的评价,是一种成绩目标定向(performance goals)。

(二) 成就目标的动机行为模式

德韦克等人认为,成就目标定向的差异影响着个体在成就情境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两种成就目标分别对应着两种动机模式。在学习目标定向的情况下,个体倾向于寻求挑战并将任务的成败归因于努力,面对失败仍然能够保持积极的情绪,努力不懈,表现出一种积极的、掌握的动机模式;而成绩目标定向通常与不适应的、无助的动机模式相关,个体倾向于对成败进行能力归因,面对失败往往作出低能的自我评价,产生焦虑、羞愧、沮丧的消极情绪,并容易放弃努力。 

德韦克等人进一步分析了掌握的动机模式和无助的动机模式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的具体差异。

1.认知方面

首先,两种目标定向的个体对能力和努力的关系的认识有所不同。

持学习目标的个体把努力看成是学习知识、获得能力的途径或手段,相信努力和能力是一种正向关系;持成绩目标的个体则认为努力和能力是一种反向关系,高努力的失败固然意味着低能力,高努力的成功却也不代表有能力。在同等成就水平下,努力越少说明个体越有能力。因此,他们更向往低努力的成功。

其次,两种目标定向的个体对失败的理解和归因倾向不同。

面对成就情境,学习目标定向的个体关心的是如何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倾向于将活动的成败归因于努力。在这种情况下,失败并不表示低能,它仅仅意味着目前的策略不当或努力不够。而成绩目标定向者关心的却是能力测量和评价的结果,他们倾向于对成败作能力归因,认为失败就意味着能力不足。

控制定向mastery oriented 与无助定向 helpless oriented

2.情绪情感方面

德韦克等人认为,成就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个体面对困难与失败时的情绪反应。

面对失败和困难,学习目标定向的个体倾向于将其理解为学习过程的一部分,失败并不代表能力低,只是意味着任务策略有待改进,也意味着更多的挑战和更多的学习机会。同时,学习过程本身所带来愉快感、自豪感等内部奖赏,也可以帮助个体在面对困难保持积极的情绪。 

但是,对于成绩目标定向的个体来说,失败就意味着能力的不足,容易导致焦虑、羞耻感等消极情绪的产生。因此,在面对困难与障碍时,个体常常会采取一些自我防御的方式来维护自尊和自我价值感,如减少努力,拖延时间,贬低成就任务的价值,表现出对成就活动的厌倦,等等。这些情绪反应将影响个体对成就任务的评价和有效学习策略的运用,进而影响学业成就水平。

3.行为方面

德韦克等人认为,成就目标的取向还影响着个体的活动积极性和对任务的选择。

在成就情境中,学习目标定向的个体倾向于选择挑战性的任务,敢于冒险,具有较高的坚持性和专注水平。成绩目标定向者对任务的选择则受到能力知觉情况的影响。在他们看来,理想的任务是能使能力的积极评价和自豪感达到最大,而消极评价降到最低的任务。因此,不自信的个体往往倾向于选择容易的学习任务,能力知觉高的个体则愿意寻求挑战性任务和竞争性评价。

我自己属于作者书中的“固定性思维模式者”(fixed Mindset)。

和每个进入清华大学的新生一样,我在数学和物理这两门学科的学习上遇到了极大的挑战!我无法在自己全力以赴的情况下获得奖学金。于是,我自己认为,自己的天赋不在学业上!继续用全部的时间学习,也不能让我得到优胜!我需要另辟蹊径的成功之路!所以,从大学三年级开始,我选择了放弃在学业方向上的努力,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了!

这种选择,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后果!

到了大学高年级和研究生阶段,我们的专业课(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等)几乎全部都是数学和物理学的内容!这使得我在毕业之后,完全丧失了从事微电子行业的任何信心!

二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同班同学,大部分从事了微电子行业。他们今天都是这个行业的佼佼者。

而我,则与这个行业彻底无缘了!

4

第1章 思维模式 的读书笔记☆○

○作者讲述的第一个故事,发生在她还是一个年轻学者的时候。那时她想了解人们如何面对失败。

她设计了一个实验场景,在一个学校里,每次安排1个学生进入一个房间,给他们做一系列智力测验题。难度逐步增大。她来观察学生们的对策,询问学生的想法、感受。她希望看到学生们应对困难时不同的表现。

但她看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现象:有两个男孩在面对困难的题目时极其兴奋和满脸开心:“我热爱这个挑战!”

“我从没有想过有人会热爱失败。”

作者在研究后,发现:

”一些人相信,人类真正的潜能是未知的(也是不可知的);人类在经过多年的热情、辛苦奋斗以及训练后,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就,是无法预知的。“

另外一些人,认为人的才能是一成不变的,要么很聪明,要么不聪明,失败则意味着你并不聪明。

这两种人,作者称为“成长型思维模式者”和“固定型思维模式者”。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两种模式,作者举了第二个例子:

一个年轻人,经历了非常糟糕的一天:

你去上一门对你来说很重要的课,而且你非常喜欢这门课。你的教授公布了期中考试成绩,你得了 C+。你非常失望,等到晚上准备回家的时候,你发现自己的车上贴了一张违章停车罚单。你感到非常泄气,打电话给最好的朋友想要倾诉,但是却没有打通。

你会怎么想?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你会怎么做?

固定型思维模式者的反应:

“我感到被拒绝了。”“我是个失败者。”“我是个傻瓜。”“我感到自己很没用而且愚蠢——所有人都比我优秀。”“我太差劲了。”换句话说,他们会把发生的事当作一个衡量自己的能力和价值的直接的标尺。

成长型思维模式者的反应:

“我会更努力地学习,下次停车的时候我要更加小心一些,不知道我的朋友是不是今天过得不开心。”

“C+这个成绩告诉我,我必须在课堂上加倍付出努力,我依然有半个学期的时间来提高我的成绩。”

作者研究发现:

有着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不会给自己贴上标签,或对自己失去信心。即使他们感到沮丧,他们也准备好了去承担这个风险,直面挑战,继续为此奋斗。

在对待风险和努力的看法上面,也有巨大的反差:

固定型思维模式者:

如果一开始你没有成功,说明你可能就没这个能力”他们认为风险和努力这两件事暴露了你的不足,证明了你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完成某项任务。事实上,固定型思维模式者对努力的消极态度令人瞠目结舌。

成长型思维模式者:

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不会给自己贴上标签,或对自己失去信心。即使他们感到沮丧,他们也准备好了去承担这个风险,直面挑战,继续为此奋斗。

☆按照书中的测试,我发现自己属于“固定型思维模式者”!

这让我感到很不安!但回想自己过去的经历,包括对别人的看法,我发现,测试的结果是正确的!我确实属于“固定型思维模式者”!

因此,我必须要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

5

第2章 思维模式解析 的读书笔记☆○

作者是怎样发现“思维模式”的呢?故事是这样的:

一天,我的一个博士生玛丽·班杜拉和我想要弄明白,“为什么有些学生如此专注于证明他们的能力,而有些学生却不在乎这一点,仅仅是热衷于学习。”突然间,我们发现人们对能力拥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认为能力是固定的,需要被证明;另一种则认为能力是可以改变的,是可以通过学习来培养的。

作者说,固定型思维模式者,总在千方百计地“通过各种成功”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能力!

☆比如我在写公众号文章,我的初心是通过写作,来加深学习的效果,努力提高自己的思考深度!但是,却忍不住想立即获得关注和流量!而获取关注、流量有许多营销的技巧,如果我在营销技巧上多下功夫,那是有可能获得更多的关注和流量的!这样,似乎就能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但是,我深知,没有真知灼见,即便短期内获得了大量的关注和流量,很快就会烟消云散的。最终,你的价值,来自于你的实力。因此看来,过去的我,无疑属于“固定型思维模式者”。我需要时刻提醒自己这一点!

*************

(未完待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终身成长》读书笔记(1)---- “思维模式”之殇!(No.002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