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背叶】大戟科,野桐属

学名:Mallotus apelta (Lour.) Muell. Arg;Mallotus apelta (Lour.) Muell. Arg. var. apelta(原变种);

别名:酒药子树、野桐、白背桐、吊粟。

图1  白背叶(雌花序)
图2  白背叶(雄花序)

灌木或小乔木,高1-3(-4)米;小枝、叶柄和花序均密被淡黄色星状柔毛和散生橙黄色颗粒状腺体。

图3  白背叶(枝叶)

叶互生,卵形或阔卵形,稀心形,长和宽均6-16(-25)厘米,顶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截平或稍心形,边缘具疏齿,上面干后黄绿色或暗绿色,无毛或被疏毛,下面被灰白色星状绒毛,散生橙黄色颗粒状腺体;基出脉5条,最下一对常不明显,侧脉6-7对;基部近叶柄处有褐色斑状腺体2个;叶柄长5-15厘米。

图4  白背叶(枝叶)

花雌雄异株;

图5  白背叶(雄花序)

雄花序为开展的圆锥花序或穗状,长15-30厘米,苞片卵形,长约1.5毫米,雄花多朵簇生于苞腋;

图6  白背叶(雄花序)

雄花:花梗长1-2.5毫米;花蕾卵形或球形,长约2.5毫米,花萼裂片4,卵形或卵状三角形,长约3毫米,外面密生淡黄色星状毛,内面散生颗粒状腺体;雄蕊50-75枚,长约3毫米;

图7  白背叶(雌花序)

雌花序穗状,长15-30厘米,稀有分枝,花序梗长5-15厘米,苞片近三角形,长约2毫米;

图8  白背叶(雌花序)

雌花:花梗极短;花萼裂片3-5枚,卵形或近三角形,长2.5-3毫米,外面密生灰白色星状毛和颗粒状腺体;花柱3-4枚,长约3毫米,基部合生,柱头密生羽毛状突起。

图9  白背叶(雌花序)
图10  白背叶(蒴果、种子)

蒴果近球形,密生被灰白色星状毛的软刺,软刺线形,黄褐色或浅黄色,长5-10毫米;种子近球形,直径约3.5毫米,褐色或黑色,具皱纹。

图11  白背叶(蒴果、种子)

花期6-9月,果期8-11月。

图12  白背叶

产于云南、广西、湖南、江西、福建、广东和海南。生于海拔30-1000米山坡或山谷灌丛中。分布于越南。

图13  白背叶

本种为撂荒地的先锋树种;茎皮可供编织;种子含油率达36%,含 α-粗糠柴酸,可供制油漆,或合成大环香料、杀菌剂、润滑剂等原料。(摘自《中国植物志》)

你可能感兴趣的:(【白背叶】大戟科,野桐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