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花了很多精力却做不好

背景

准备了一次技术分享,花费了很大的精力,结果效果不佳,大家都没听懂。有些问题也没能给出确定的回答,还被大佬当做反面案例当众教育了一番。今天就是反思下整个过程。

动机

回想一下,其实分享的动机就不对。当时确定主题的时候想的是

  • 选几篇没有公布源码的论文,那样别人问源码的时候就有理由了。
  • 多选几篇论文,以免内容不够讲。
  • 之前看过几篇相关的文章,准备的时候可以更省劲儿些。

总结下来这些动机,基本上都是在“取巧”,都是在想着怎么能更加省力气。但是这跟自己一直在标榜的“勤奋”有不符合。而且自己的确后面很“勤奋”,花了好长时间看论文、理解、扩展,写了分享大纲,并且分了几个层次:自己理解、能讲明白、相关知识点扩展。也静心准备了ppt。

问题:为什么会有“取巧”和“勤奋”这一对矛盾体存在?

这个时候又想起了王兴说的话:“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这里的任何事情就是“勤奋”,花时间(加班、自习)。但是我在逃避的是什么?逃避看源码,逃避深入研究技术点。简而言之,逃避深入的研究工作,追求肤浅的简单工作。

问题:为什么要回避需要深入研究的题目而倾向选择简单肤浅的工作呢?

对自己“深入研究”能力的不自信。认为如果选择了需要深入研究比如看代码的题目,可能自己有很多地方没有理解到,当其他人提问的时候可能会被问住;如果选择了日常工作中的常用技术,去研究这个技术的时候可能不知道需要研究哪些方面,或者某些方面没有深入研究,导致分享的内容比较肤浅。
我明白了。
其实这是个负反馈。平常技术调研的时候,因为研究的不深入(比如12月份的技术调研),而且是习惯性地选择简单的妥协的方案,最后拿出来的成果都是肤浅的,而这又导致了其他人对于自己技术方面不深入的反馈,渐渐地自己也认为自己设计不出深入的技术方案,进而自己再进行技术调研的时候还是会选择肤浅的方面,于是就形成了负反馈。
简而言之,就是现在自己对自己的认知就是技术水平一般,研究不够深入。而又为了回避自己的这个问题,所以选题目的时候选一些离大家远的,看上去有点高大上的,不需要看源码的题目。

问题:那么上面说的自己对自己的认知是准确的么?

不准确。从事实方面:可以说去年上半年的确是这样的,但是下半年被怼了几次后,有了很大的变化,比如fea的第二版方面,就有了对于业务和技术的比较深入的调研,而且方案个人感觉也比较符合规范。从个人面,近半年搞得事情,基本上都摸得比较清楚,之前认为的自己的理解能力不行,其实是因为太走马观花,如果真的用心去研究的时候,虽然有可能慢一点,但是还是可以研究明白的。

问题:不管认知是否准确,自己是否在逃避什么?

是的。如果不逃避,就算是自己真的研究不深入,理解能力差,如果我敢于面对,有“生死看淡,不服就干”的魄力,那么我也可以去选择一些有挑战的题目。

总结:如果自己真的能够静下心来,还是能够理解并且深入研究技术的。只是自己缺乏“生死看淡,不服就干” 的魄力

PS: 之前收到信号:是你的躲不掉,勇敢往前冲吧。这里躲不掉不光是某些事情,还有某些有挑战的事情或者某些事情的深入程度。之前理解的有点狭隘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花了很多精力却做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