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云、金山云亏损IPO,为何中小云厂商“恰饭”这么难?

青云、金山云亏损IPO,为何中小云厂商“恰饭”这么难?_第1张图片

继科创板云计算第一股优刻得UCloud上市之后,该板块迎来第二家云计算厂商。

4月7日,北京青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QingCloud(以下简称青云)向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板块递交了招股书申报稿,申报流程显示,截止2020年4月14日,招股书依然停留在已受理阶段。

青云、金山云亏损IPO,为何中小云厂商“恰饭”这么难?_第2张图片

图示:青云招股书流程

而正式在科创板上市需要经过受理、问询、上市委会议、提交注册、注册结果,共计五个阶段。项目基本信息栏目中显示,此次青云融资金额为11.88亿元,保荐机构为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保推代表人为齐飞和王鹤。

无独有偶,2020年年初,浪潮云也宣布或将于今年在科创板IPO。

事实上,无论是科创板,还是青云,抑或浪潮云都是一个全新的探索。一方面,科创板是一个新生事物,开板至今不足一年时间。其从信息披露、注册制、注册流程、上市条件、发行价格、涨跌幅限制等均有较大改革,以促进、支持具有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的新兴企业、行业。另一方面,选择在科创板上市,于青云一类中小型云计算厂商而言是否长期利好,有待检验。

与此同时,另外一家独立云计算厂商金山云则选择在美国上市。4月17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披露了金山云招股书,股票代码为KC,预计募集资金1亿美元。资金将用于升级和扩展公司的基础架构、投资技术和产品开发、建设生态、补充运营。

加上去年在科创板递交招股书的UCloud,2020年,已然成为中小型云计算厂商IPO高峰年。

0

1

机会与风险并存

青云成立于2012年,从成立的时间来看,青云与国内第一梯队的云计算厂商几乎相差无几。青云成立时间晚于阿里云、华为云,早于腾讯云、百度云。公开资料显示,青云由黄允松、甘泉、林源等人共同创办,核心创始人以及技术人员均有IBM的工作经历。其中,黄允松持股比例占比最大,为18.92%。

启信宝数据显示,2013年1月,青云获得200万美元的A轮融资,同年10月获得A+轮融资,此后,分别在2014年1月、2016年3月、2017年6月,分别获得2000万美元的B轮,1亿美元的C轮,以及10.8亿人民币的D轮融资。

换句话说,青云已经连续约三年未获进行新一轮融资。招股书显示,青云为一家具有广义云计算服务能力的平台级混合云ICT厂商和服务商,以软件定义为核心,为客户提供自主可控、中立可靠、灵活开放的云计算产品与服务。

经过8年发展,具备全维度的云产品和云服务交付能力,自主研发形成跨越智能广域网、IaaS、PaaS云网一体技术架构,以统一技术架构形成云产品和云服务两大标准业务模块,据客户需要满足私有云、公有云、混合云的部署需求。且在场景上,着力发展布局集云、网、边、端一体化的综合服务能力,以实现更广义上的数据互联。

在超大规模数据中心P2P机器人资源调度技术、超大规模软件定义网络技术、超高性能分布式数据块存储技术、海量非结构化数据存储技术、企业级分布式ServerSAN存储技术等等,以及架构统一方面,有技术或模式方面的创新。

据悉,此次青云IPO主要资金将用于,云计算产品升级项目、全域云技术研发项目、云网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补充流动资金项目四个方面。

青云、金山云亏损IPO,为何中小云厂商“恰饭”这么难?_第3张图片

资金用途

招股书显示,青云主要有两项业务,分别是云产品和云服务。云产品指通过将核心技术解耦实现产品化,形成可供出售的软件与硬件深度融合的软硬一体机。包括云平台与超融合系统、容器平台、软件定义存储产品、统一多云管理平台、多云应用管理平台。

青云、金山云亏损IPO,为何中小云厂商“恰饭”这么难?_第4张图片

云产品体系图

云服务指自行采购电信资源和基础硬件,将资源和服务向客户进行订阅式交付。包括基础资源与架构服务、应用平台服务、安全与运维服务。

青云、金山云亏损IPO,为何中小云厂商“恰饭”这么难?_第5张图片

云服务体系图

青云的盈利模式主要来自云产品、云服务的销售收入与成本费用之间的差额。具体公式为云产品利润=软件或软硬一体化产品销售及售后支持服务—服务器等硬件采购成本;云服务利润=资源订阅服务—IT基础设施购置。

所以,从青云的营收结构上来看,也主要由云产品和云服务构成。2017年至2019年,青云营收分别为2.39亿元(人民币,下同)、2.82亿、3.77亿。其中,主营业务收入占比分别为99.87%、99.77%、99.88%。三年时间,收入构成相差不大,其他业务主要是会展赞助,广告宣传等收入,可以忽略。

青云、金山云亏损IPO,为何中小云厂商“恰饭”这么难?_第6张图片

青云主要收入构成

云产品营收中,2019年度,超融合系统(63.5%)、云平台与战略软件(16.27%)、服务及其他(12.76%)、软件定义存储产品(7.46%)四个项目的营收占比依次下降,从四个项目的增速来看,软件定义存储产品增速最快,服务及其他不增反降。

云服务营收中,2019年,基础资源与架构服务占比83.31%,应用平台服务占比15.94%,其他占比0.76%。而云服务与云产品在整个营收占比中,云产品占比略高于云服务。

毛利率方面,云产品以及其四个项目保持稳定,云服务毛利率则成下滑趋势,从2017年到2019年毛利率为,2.3%、-18.92%、-26.53%,主要是基础资源与架构服务的下滑。

此外,青云收入以境内收入为主,2017年至2019年,境内业务收入占比分别为97.66%、97.18%、98.36%,接近100%。境外主要是中国香港和东南亚地区,占比较低。成本主要在销售、管理、研发、财务、税金等方面。

特别是,研发和员工薪酬方面,截止2019年12月31日,研发人员、运营人员、销售人员分别占比38.14%(193人)、20.95%、28.46%。且从2017年到2019年间,研发投入占据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12.82%、22.81%、18.45%。员工薪酬占比,50.84%、50.51%、50.87%。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7年至2019年三年间,青云的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均是负数,亏损逐年增加。以净利润为例,三年依次为-0.96亿元、-1.49亿、-1.91亿。所以,这可以解释青云此刻IPO的原因,一是,2017年后再没有相关融资活动,二是,公司无论研发,还是未来发展战略均需要充沛的现金流。

与青云相比,金山云也为亏损上市。2017年至2019年,金山云营收分别为12.36亿元(人民币,下同)、22.18亿、35.96亿,亏损依次为7.14亿、10.06亿、11.11亿,成立至今累计亏损44.02亿。

但是,IPO就代表着青云、金山云,甚至浪潮云未来业务可以顺利推进吗?并不是。

以青云为例,据招股书披露,青云即便IPO,依然面临五大风险。比如,一,鉴于前期固定资产投入和研发支出较大,公司尚未实现盈利,预计随着经营的持续,还将产生巨大的开支。如亏损持续扩大,或导致未来无法分红。

其中,持续性亏损主要包括五方面情形,收入增速不达预期的风险;固定资产投入以及数据中心采购较大的风险;毛利率波动的风险;研发支出较大风险;资金状况、研发投入、业务拓展、人才引进、团队稳定等方面受限制或影响。

二、云计算行业尤其是公有云领域竞争激烈,存在竞争风险。如云产品面临华为、新华三、VMware等IT龙头企业的竞争,云服务方面面临阿里云、腾讯云、AWS等实力雄厚企业的竞争,随着大小厂商不断降低产品报价,加强营销等手段,对青云经营业绩将带来不利影响。

三、公司研发、运营需求持续增加,存在营运资金风险。2017到2019三年间,青云现金流从正转负,一旦无法获得足够营运资金,商业计划或者发展目标将会推迟或取消。

四、云计算行业技术演进较快,存在技术研发失败的风险。如不能精准把握行业发展趋势,针对性研发技术和产品,或导致客户流失,市场份额下降等。五,募投项目或带来即期收益摊薄风险。

因而,即便青云通过申报流程顺利上市,未盈利状态持续存在,或累计未弥补亏损继续扩大,可能导致触发退市条件,存在触及终止上市标准的风险。

0

2

不同的分叉路口

其实,回顾青云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经过2012年至2014年的云服务阶段(公有云),2015至2016年企业云与超融合、软件定义存储,进军私有云阶段,2017至2019年的容器平台阶段,未来青云将进入IoT物联网与边缘计算阶段。

青云、金山云亏损IPO,为何中小云厂商“恰饭”这么难?_第7张图片

青云业务变化

而金山云,成立于2012年,隶属于金山软件旗下。去年12月,金山软件发布公告,拆分金山云,单独上市。金山集团(53.8%)、小米公司(15.8%)股份占比最大。截止2019年底,共计完成12轮融资。此外,雷军持股15.8%。金山云的研发占比更高,三年间,研发人员共计1150人,占比高达62%。

其中,金山云的营收主力是公有云,2017年至2019年,公有云三年占比依次为97.3%、95.1%、87.4%,企业云营收逐年上升,从1.2%、4.3%到12.3%,其余为AloT解决方案(2019年开始)营收。

有意思的是,另一家云计算厂商优刻得UCloud,于2020年1月刚刚登陆科创板,成为科创板云计算第一股。同样成立于2012年,定位第三方、中立的云计算厂商,2016年,进军私有云,提供公有云、混合云等云计算解决方案,与金山云、青云均位于云计算市场第二梯队(其他)中。

在研发投入方面占比也较大,在2016至2018年间,UCloud研发占比分别为18.97%、12.68%、13.51%,与青云研发投入占比相较为接近,UCloud研发人员占比高达51.46%。且经过一系列融资,在近两年没有相关融资进程。

UCloud于2013年11月、2014年6月,2015年4月,2016年6月,2017年3月、6月、12月,2018年5月、6月、9月,分别进行A轮到E轮或E轮以上的融资,尤其在2018年6月,“国家队”入局,UCloud获得中国移动的投资。

不同的是,UCloud从2017年起盈利了,也就是说,UCloud报告期内盈利IPO与青云、金山云的亏损上市情况不同。

2016年,UCloud净利润为-2.11亿,2017年为5928万,2018年为7715万。其中,主营业务包括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以2018年为例,公有云占比85.15%,混合云占比11.69%,私有云及其他占比2.91%。

所以,UCloud的营收主力为公有云业务。UCloud公有云业务包括计算(云主机和物理云主机)、网络、数据库、云分发、数据分析、存储,营收占比依次降低。

这不禁让人疑问,为何定位、业务、发展历程相似的三家云计算企业,出现“分叉路口”。

艾媒咨询刘杰豪对中国软件网说,“从整体市场份额来看,其实UCloud和青云本身在份额占据上相差并不大。但回顾市场在2016年前后早期的竞争中,UCloud整体在流量推广上更为积极,也有助于其在前期获得一定的市场竞争优势。同时,UCloud前期也是基于游戏领域的起步,基于游戏行业更为活跃的行业属性以及对云计算更强的需求,都有可能是目前UCloud领先于青云的原因之一。”

的确,两者虽然均面向公有云、混合云领域,但业务重心、主力不同。青云业务按照云产品与云服务分类,UCloud按照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分类。青云的云服务主要业务包括基础资源与架构服务(计算、存储、网络)、应用平台服务(容器、数据库、中间件、物联网、AI),相当于UCloud的公有云业务范畴。

青云的云产品主要是超融合系统、云平台与战略软件、软件定义存储产品,侧重于系统与平台。而且,青云的云产品增速高于云服务,2019年,青云云产品占总营收的65.3%,超融合系统又是云产品中的主力产品。

此外,两者面向客户的属性不同。青云云产品的客户以传统企业为主,如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领域,政府、事业单位,教育、医疗、工业制造等。

青云、金山云亏损IPO,为何中小云厂商“恰饭”这么难?_第8张图片

云产品客户

云服务方面,2017年及之前以互联网公司为主,2018年下半年后,受到互联网金融行业监管趋严,整顿洗牌,部分互联网金融公司停止或大幅度缩减公有云平台及服务的购买和投入,以及在线教育行业APP、小程序大量下架,青云调整服务客户结构,重点挖掘企业服务、传媒娱乐等行业客户需求。

相比之下,UCloud的主要客户集中在互联网领域,如移动互联、互动娱乐、企业服务。UCloud正式在科创板上市后,未来将通过发力互联网腰部客户、拓展海外云计算业务、加强与运营商合作的“三部曲”来推动云IaaS的增长。

金山云则更加特殊,2017年至2019年三年,高级客户占比93.7%,95.3%、97.4%,前三大客户,贡献收入占比,2017年,27%(小米)、19%和10%;2018年,25%(小米)、24%、11%;2019年的31%、14%(小米)和12%。

也就是说,金山云营收高度依赖于股东的支持。金山云也披露了其风险,如果不能持续从与金山集团和小米系企业的合作中收益,公司的业务将受到负面影响。

毫无疑问的是,青云、金山云和UCloud各自隐忧不同,或将面临更残酷的市场挑战。

对于青云而言,云服务业务面对阿里、腾讯、百度等的倾轧,翻盘几率较低。营收占比较高的云产品,其中超融合系统、软件定义存储产品在整个市场份额占比不足5%,面临华为、新华三等的强势竞争,起步不晚的青云云产品并不占优势。如何摆脱持续性亏损将是青云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工作中心。

而对UCloud而言,尽管实现盈利,扭亏为盈,但业务、客户结构单一,高度依赖公有云市场,以及互联网企业,风险、不确定性较大。移动互联、互动娱乐、金融、教育等,受到政策影响较大,一旦收紧,将对总体营收带来较大不利影响。金山云则面临如何摆脱股东,寻求更广泛的客户,以及业务如何更加独立等困境。

“从目前营收结构上看,UCloud整体营收还是以公有云为主,业务风格上更偏向于传统。而青云业务则逐渐在私有云混合云上铺开,同时,青云云产品已经成为青云的重要营收支撑,其以超融合、软件定义存储为主,也更适合企业私有云。另外,青云在技术线的铺设开始涉及容器平台与IoT边缘计算等,这对平台在人力、资金等方面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刘杰豪说。

重要的是,云计算市场的窗口期,正在逐渐关闭,中小型企业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

0

3

中小型云厂商出路在哪?

从云市场来看,公有云市场集中效应进一步增强。市场研究IDC数据显示,2017年以来,全球云计算市场呈现3A格局(亚马逊AWS、微软Azure、阿里云),3A占据市场近七成份额。Gartner数据预测,2018年至2020年,全球公有云市场复合增长率将达19%。

IaaS增速最快,SaaS占比最大,成熟度、渗透率较高,PaaS客户群较IaaS、SaaS小。2018年至2020年复合增长率,预计IaaS为26%,持续高速增长,PaaS为19%,SaaS增速较低,预计约16%。

在我国,公有云市场集中度同样在不断提升,市场份额主要集中在阿里云、腾讯云、天翼云、AWS、华为云、百度云几家厂商之中。其中,以IaaS增速最快,占比最大。

而私有云、混合云领域,随着全球,不少企业采取多云战略,私有云、混合云的市场占比逐渐提高,但相比于公有云市场,私有云、混合云占比依然较低。特别是在我国,混合云市场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且企业部署混合云面临一些难点。

如网络连接不稳定(涉及平台之间的网络连接方式)、基础功能不完善、服务可用性差、产品服务种类不丰富、资源调配能力及效率低、异构虚拟化实现困难、统一管理还是单独管理等,这些均阻碍了企业大规模采用混合云解决方案。

青云、金山云亏损IPO,为何中小云厂商“恰饭”这么难?_第9张图片

混合云面临的问题

信通院数据显示,从2017年到2018年,国内部署混合云的企业占比仅增加1.5%,达8.1%。所以,公有云仍然是国内云计算市场的主流部署模式。

众所周知,云计算属于重资产行业,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具有明显的规模效应。尤其是中小型企业,面临一系列的壁垒,包括资质壁垒、技术壁垒、资金规模壁垒、品牌效用壁垒、人才、行业经验壁垒等。以技术人才以及资金规模、品牌三个维度的壁垒为例,未来5G、IoT技术的发展,将产生大量的数据处理需求,AI将成为云计算厂商的重要竞争力。

但AI技术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谷歌、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互联网公司,主体业务日常运营中,将产生大量的用户数据,从自身业务衍生出的AI、大数据、网络安全等能力,是半路出家类的云计算厂商所不具备的。

人才方面,无论是青云还是UCloud,尽管研发人员占比较高,但在人员总体基数较低的情况下,分摊至不同研究领域部门人数过低,难以形成核心的技术能力和优势。如青云IaaS平台总计23人,PaaS平台10人,数据库10人,对象存储和文件存储共29人。

在资金规模方面,包括谷歌、阿里巴巴、腾讯等均有现金牛业务,通过内部造血支撑新业务。而中小型云计算企业只能通过融资等外部输血,难以持续性的投入,一旦资金链断裂,对企业业务将产生不利影响。

品牌方面,中小型云计算厂商在品牌可信度,以及市场口碑,客户品牌忠诚度、认可度方面,与阿里云、AWS等巨头相比存在劣势。UCloud在2016年至2018年度,连年有服务故障损失,2017年损失高达651.9万元,服务故障是云计算厂商品牌的“生命线”,由此在客户中产生的负面影响,需要更多成功案例来消除。

青云、金山云亏损IPO,为何中小云厂商“恰饭”这么难?_第10张图片

特别是,近几年云服务趋于同质化,价格战愈演愈烈,不断缩小云计算厂商的利润与增长空间。

刘杰豪告诉中国软件网,“从技术理念上来说,各平台后续会逐渐趋同。包括全栈、全域、全场景、全行业等等。对于中小厂商来说,陷入价格战会是比较危险的境地,尤其在面对大厂雄厚的资本实力下。

市场最终比拼的终将会回到服务质量上,谁提供的云服务质量更好,则有机会在市场上获得更长的生存时间。对于中小厂商来说,能够在特定领域的定制化服务上形成自己的特色,打造属于自身的竞争门槛,会是一个较为不错的竞争思路。”

当然,尽管形势严峻,但不意味着中小型云计算厂商没有机会。

毕竟,国内公有云市场仍在不断增长,渗透率不断提高,私有云、混合云市场的潜力亦在不断挖掘。除互联网行业之外,传统行业的上云需求将会增加,市场空间足够广阔。中小型云计算厂商在细分市场、垂直行业、平台领域尚有机会。

青云、金山云、UCloud作为国内最早主打“中立”的云计算厂商之一,试图以差异化、错位竞争方式突围市场。青云强调“中立可靠”,即严格遵守平台边界,为企业提供通用的平台级产品与服务,尊重数据归属与隐私权利。

2019年,UCloud更新品牌Slogan,再次提出中立原则,“优刻得中立云,不和用户竞争的云”。UCloud创始人兼CEO季昕华表示,“UCloud将专注云服务,不涉足用户业务,把‘中立安全’当作UCloud赋能产业的核心理念。”

对此,刘杰豪解释称,中立厂商指的是云计算厂商本身较为独立的定位。其自身只充当平台角色,不涉及内容以及其他产品线,不与用户形成竞争关系。基于中立的角色,其面向在游戏、金融等领域客户的时候,可以做到业务上的避嫌,减少客户企业的顾虑,在安全性上有更高的保障。

刘杰豪总结道,整体来看,中国云计算市场空间是足够去容纳不同类型厂商去竞争的。大平台可能在战略布局,资本实力上有着固有优势。而对于中小平台来说,其在前沿技术上的打磨,包括长尾客户更细致的服务规格,都有可能成为其在后续市场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

“市场最终比拼的终将回到服务质量上,对于混合云市场也同样。”

往期推荐

曹云社第五期

扫描二维码立即预约直播

点击【阅读原文】和企业滴滴的同事

一对一详细了解合作政策

你可能感兴趣的:(青云、金山云亏损IPO,为何中小云厂商“恰饭”这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