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马头琴(3)

    前面介绍了张纯华来到当年的归化城(呼和浩特)在“德余泉”打杂学徒时利用业余时间,无师自通的学会了拉板胡,修理手风琴和脚踏风琴的成长过程。

  现在再回到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怀仁堂看完内蒙古文工团马头琴演奏家,色拉西演奏的马头琴曲,提出了马头琴存在的缺点,希望回去改进的建议后,在乌兰夫同志的高度重视下,马头琴研制小组的工作紧锣密鼓的开展起来。

      既然内地的乐器专家搞不懂马头琴,那就只好在归化城里找本地的专业人才(刚解放时归化城仍延续明朝赐名,1954年恢复阿勒坦汗时期的城名,呼和浩特)当年归化城有很多旧艺人,有唱京剧的,晋剧的,演二人台的,他们都知道旧城有归化城唯一的一家“和声工业社”当时艺人都很贫穷,手里吹拉弹唱的乐器如果坏了没钱买新的,都去找张纯华修理,因为张纯华身高1.8米,艺人们称呼张纯华为大个子张师傅。

      时间一晃到了1951年底,内蒙古文工团也更名内蒙古歌舞团,因演出需要,慕名向张纯华求助,要求为其制作高音四胡。四胡是蒙古族弓拉弦鸣乐器,是蒙古族非常喜爱的乐器之一,张纯华经过仔细研究,反复试验,不久便制作出了高音四胡成品,并且一举获得成功。( 这把由张纯华研制的蒙古族高音四胡,被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收藏,1958年梅兰芳将其捐献国家。这把琴现在在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中国乐器博物馆里)

    马头琴的改造研制工作紧张有序的进行着,建国初期自治区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对个体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声工业社”也走上了公私合营的道路。张纯华被调到了马头琴改造研制小组,从那时起张纯华老人和马头琴结下了一生的情缘,并为此奋斗了终生,用老人自己的话说“我就是为马头琴而生的 ! ”

    在这里简单的介绍一下几个民间艺人。在历史发展的长河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优秀民间艺人,大家都知道擅长道教音乐的华彦钧(瞎子阿炳)一提起阿炳马上就会和“二泉映月”联想到一起,令人惋惜的是刚刚得到新生的阿炳,却不幸年仅57岁被疾病夺取了生命,阿炳很多优秀作品也随同他的逝去而成了绝版之作。

华彦钧塑像(网络图片)

  马头琴本来也就是一个很不起眼的普通民间乐器,在历史上曾经涌现过很多演奏马头琴的无名艺人,解放初期在内蒙古草原上有一位很有名的蒙古族民间艺人——色拉西,他和阿炳是同时代的人,但他比阿炳幸运,光荣的参加了国庆一周年的文艺演出活动,毛主席和周总理亲自观看了由色拉西演奏的马头琴曲,对他使用的乐器产生了浓厚兴趣,并指出了乐器音量过小,前排的人能听到,而后排的人就听起来有些困难,让回去后加以改进的建议。

    新中国成立后,党对民族文化遗产非常重视,对民族艺术的关怀,使色拉西的艺术天分获得了新生。解放后他被选入内蒙古文工团,并结识了张纯华老人,遗憾的是在十年动乱中,81岁高龄的色拉西老人被扣上“反动艺人”“反动权威”等罪名,多次受到批斗,于1968年7月含冤去世。

老艺人马头琴演奏家色拉西(网络图片)

      色拉西的徒弟桑都仍生于1926年,也是一位马头琴演奏家,为了提升马头琴的音质,桑都仍和张纯华合作了十几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张纯华老人动情的回忆说“那些年我离不开桑都仍,他也离不开我”可惜的是年仅41岁的桑都仍于1967年,在十年动乱中被迫害,过早的撒手人寰。

张纯华的好友马头琴演奏家桑都仍(网络图片)

    桑都仍也有个徒弟,他是内蒙古著名的马头琴演奏家齐·宝力高先生。毫不夸张的说,如果没有张纯华老人,马头琴不过是一种,不为世人所知的普通乐器,早就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色拉西,桑都仍,齐·宝高三人不过是草原上一个非常普通的民间艺人而已,随着时代的前进,他们的名字必然被淹没在无声的历史长河里。

马头琴演奏家,齐·宝力高(网络图片)

    1952年色拉西带着由乌兰夫秘书,从北京等各大乐器制做大师,商家那里改造回来的马头琴到广州演出,考虑到广州气候湿润,可能会影响马头琴的音响效果,尽管事先准备了理发用的机吹风,演出前在后台烘烤好鼓面蒙皮再上场,还是没能让马头琴得到理想发挥。

      张纯华所在的马头琴改造研制小组,对这把从广州演奏回来的马头琴尝试了各种改造手段,参照高音四胡的改造成功经验,对马头琴进行改造,但高音四胡改造研制技术对提高马头琴音效并不十分明显。此后,经1954年公私合营,1956年合作化以后,他始终与乐器打交道,尤其与蒙古族弦鸣乐器马头琴的研制结下不解之缘,情有独钟。

    1956年-1962年,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张纯华和桑都仍密切合作,为了马头琴的改造研制工作,他们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张纯华老人说在那段时间,不知做了多少把马头琴,试用了各种各样的材料反复实验,二人一个擅长制作,一个擅长演奏,配合的非常默契。张纯华对马头琴的琴弦,蒙皮,共鸣箱,材质等诸多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力求使马头琴的音色变得更加优美,音域更加宽广。

    每做好一把琴,桑都仍都会拉奏一番,二人总感觉有些欠缺,以后在制作传统蟒皮马头琴时,试用杨柳松,楸枫等多种木料,采用多项加工技术,终以枫木作共鸣箱,取代了定音皮面。又采用鱼鳞松、梧桐木作腹板,音孔由侧板改在腹板正面,弓杆由普通树枝改为弹力大韧性好的木料制作,琴轴改为机械轴,琴杆由直杆改为带有弯度,琴弓由二索马尾改为金属弦再到尼龙丝弦,这样改造后马头琴的音量提供非常显著。

张纯华拜访过的著名艺人(网络图片)

  张纯华为了改制马头琴,坐着硬板车,到广州,上海,无锡,天津,北京等地寻师求教,往往复复不知跑了多少趟,连他自己也记不清楚了,单北京著名京胡制作师,洪广源先生家里,张纯华老人少说也跑了一百多趟,过去手艺人的绝活是不轻易外传的,经张纯华老人软泡硬磨,诚恳谦虚的求教,终于打动了洪广源先生,后来他们成了很要好的朋友。

你可能感兴趣的:(情系马头琴(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