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思考,不记录,文思迟早会枯竭

有时候,我自己都觉得自己太迂腐,太僵化,思维受到的束缚太多,总不能产出新奇,有趣的观点,我又何尝不想像上的大神们文思泉涌的常写出热点文章。

当然其中有很多是偶发的观点,像是突然戳中了读者的神经,成为了意外的爆文。

相比这些,那些能够每篇文章都有足够多的干货,能提供有趣观点爆文的高手,是要靠平日的勤奋积累才能做到的。

这不在于他提出的观点角度有多新奇,是因为写作者能够把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在语言结构中,语言的表达风格自然形成的一种独树一帜。

我们都知道,当你看到一本很有风格特点的书之后,你若要马上拿起笔,写一篇于此甚至毫不相关的文章时,会不经意的带出刚看过的书里的语言风格。

实际上,这种风格是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人的思维的。假设下,如果你能反复的钻研一本书,看得到每句文字背后,作者的思维模式,并能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去学习,那么,这种文字的流动会更快的移植到大脑意识中。

提倡读书,但不是泛泛的读。

如果你每读完一本,却什么都没记住,和没看没有任何区别。

有位作者就曾提出读书笔记的重要性,并成为坚持记手账的达人。她说的一句话很触动我:如果看书不做笔记,不记录,那么一年即使看上再多的书也毫无用处。

正以为这一针见血的话,让我看清自己看书的现状,读书是越来越快,也在阅读理解能力上有了提高,但看过了就常会习惯性的撇在一边,很少有再拿出来翻阅复习的习惯,以至于,现在看了很多书,结果让我仔细去回忆,复盘一本书具体的内容,却又是一片空白。

当然,我不否认,读书对个人知识结构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什么都只靠头脑去自动存储,是靠不住的,知识剩余的负面效应也是非常有害的。

我们花掉了这么多时间用来读书,目的是要提高自我,而不是在花费了金钱购买并阅读后,弃之不用。

即使大脑这片草原曾经枝繁叶茂,但如不能合理利用,迟早会成为知识的荒漠。

兜兜转转之后,我想,谁都不想让自己的付出成为徒劳,唯有华山一条路,即使再麻烦也要试着去做笔记,即使开始时做的再幼稚,愚不可及,也是对自我要求的胜利,是迈出成长的坚实一步。

看到文章评论里说:一边读书一边记录笔记,会影响读书的速度,这让很多人觉得麻烦,因此不愿去做。

诚然,当你读到一本喜爱的书时,恨不得一口气读完,像是追了一部好看的电视剧,看完后会觉得很爽。

但你要明白,书籍不是电视剧,不能像大多数的娱乐找快感。

所以,慢一点,让输入更有效率些,是件值得的事。

更何况,如果这个记录的过程反复几次,会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不但不慢,还能逐渐的增加整个过程吸收知识的效率。

改变总是不容易,但如果你尝到了这样做的甜头之后,一定会感谢当初这样选择的自己。

况且,这样的选择对于所有人来说都适用,而且,你一定会为此受益终身。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思考,不记录,文思迟早会枯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