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江记事

    这是篇十年前的旧作 ,基本原封不动的转过来重新发布了一次

图片发自App


梅江记事

(http://dswhjnyz.blog.163.com/blog/static/3925247420081170329106/)


2008-02-17 12:32:09|分类:默认分类|字号订阅  下载LOFTER我的照片书| 

      一、楔子——梅江的小吃

        老家兰溪市梅江镇,素以民风淳朴、善酿好酒、善做小吃名闻遐迩。

        梅江地处金华、兰溪、浦江、义乌四县市的交界处,又与建德新安江毗邻,四周群山叠嶂,中间一条清澈的梅溪潺潺而过,无论春夏秋冬,入眼便是风景。梅江古属浦江,今属兰溪,浦江人称梅江为“通化佬”,兰溪人却戏称梅江为“浦江侬”。这里的梅江泛指以前的梅江区所管辖区域,包括横溪镇、燈头镇(今梅江镇)和白沙乡。

      梅江的风肉(腊肉)、(通化)羊糕、小麦铃(猫耳朵)、小麦馃、红字馒头、清明馃等小菜、小点心,曾养育过著名的抗日队伍“八大队”(新四军浙东纵队金萧支队第八大队);也养育了抗金名将梅执礼、元代“儒林四杰”之一柳贯,现代著名作家、著名战地记者一代报人曹聚仁,还有浙江革命先驱施荣庆(《梅溪人物 : 英魂含笑溢芳华》https://mp.weixin.qq.com/s/F41H45BY1A46lRELffXgJg,浦江县志也有其事迹记载),当代浙派人物画代表方增先、著名画家柳村等一批能人志士。

        在冬日柔柔的阳光里,邀三两知己亲朋,坐在青砖瓦房丛中,搬几张古色古香的太师椅,切一小碟风肉、一大盘羊糕,煎几只小麦馃,饮几盅红曲酒,看一眼连绵起伏的金华北山,应该不亚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生活了。而“羊糕米酒”就是这样在觚筹交错、迎来嫁去中蜚声八婺大地,享誉龙游、新安江、杭州的。

      羊糕并非糕点,而是羊肉煮熟、撕碎后,再煮得稀烂,摊凉,凝成膏冻,切成的片状物。其形如糕点,色泽润黄,肉碎隐隐,香气扑鼻。喝一口红曲米酒,咬一口羊糕,酒香伴着羊肉香,留存齿间久久不散。而此中的骄骄者就是横溪镇上的“老毛羊糕”是也。“老毛羊糕”的创世人叫柳遵毛,我堂姐夫,大伯家大女儿的对象。

      红曲酒,又叫“缸米黄”,是梅江人逢年过节待客的必备之酒。曹聚仁先生在一篇有关梅江酒的文章中,称其为“缸面浑”,大约取其酒糟不曾沥去或连糟同喝,酒尚浑浊之意。是叫缸米黄还是缸面浑,我便无力考证了,便随曹公,称为缸面浑吧。

      缸面浑虽与绍兴酒同属黄酒系列,味道却大不相同。就绍兴酒中的大路货而言,梅江缸面浑似要好喝得多。除色泽、香味、口感略有差别外,绍兴酒大多回味偏苦,而缸面浑余味略甜而醇香。

        梅江人好客,家家户户都有酒缸,少则酿几十斤,多者酿数百斤,喝过了春节,喝过了元宵,直喝到春暖花开、夏风袭来。天一热,缸面浑便不易藏了,只能赶忙喝了。所以,酿缸面浑,一般都在冬天。天太热,酒米尚未发酵便已发酸甚至馊臭,是酿不成的。

        酿得好的“冻缸酒”,是缸面浑中的极品。米饭与酒曲拌和后,放入缸、坛中发酵,遇天气骤冷,酒曲酶刚刚将米中的淀粉分解成糖类便不能“工作”了。此时饮之,味如甘饴,一般不醉人。待气温回升,酒缸中才渐渐飘出香气。这样酿出来的酒,色深、香浓、劲足。 


图片发自App


     二、梅烧江——兰溪“小茅台”

        缸面浑并不是梅江酒的代表,久负盛名的梅江酒,当数“高粱烧”。

        梅江的烧酒有麦烧、谷烧、米烧、番薯烧、砻糠烧等品种,但在梅江人眼里,就是要价挺贵的荞麦烧也算不得好酒,唯有纯高粱烧酒才“正宗”,所以,“梅江烧”就是梅江高粱烧的专用名词。曾有品酒师赞扬梅江烧“绝不逊于茅台、五粮液等名酒”,并称其为“小茅台”、“赛茅台”。

        近几年,有梅江曾崛起过数家“梅江烧”酒厂,但名声低微,大多沦落为地摊货。梅江本地人干脆称之为“假酒”。并不是他们的生产工艺、行业标准有问题,也不是梅江人弊“酒”自珍,而是工厂化生产,整不出手工烧酒那“味儿”。

        梅江人土法制烧酒,一般要去请专业的师傅。烧酒师的手艺大多是家传的,手中往往还握有祖传的酒曲配方,不用他的曲,产量不会高,甚至烧出的酒像“马尿”,无法入口。

        “烧”酒时,会飘起阵阵浓香,大老远就可以闻到,若处在下风向,酒香可以飘出一里以上。循香而去,便可以看到某家的灶台上放了一只特制的木桶,上面再架一只能循环流水的铁水壶,灶堂里大块木柴一烧,铁水壶里便滴滴嗒嗒流出醇香扑鼻、晶莹剔透的梅江烧来。

        烧酒初如水滴状,称“滴烧”,酒精度最高,被梅江人视为“上上品”,非至亲之人,舍不得拿出来。接着,便如细泉汩汩而流,流得时间越长,产量越高,酒往往越好。一担高粱米,一般只能烧30来斤。要再烧下去,又成滴状,那便是酒尾巴了,味淡而无劲。

        以梅江人自己的标准,度数越高,酒便越“好”。这样的酒点火就着,沾碗不退,酒精度大多在50度上下,部分“好”酒甚至超过70度,简直与医用酒精无异。

图片发自App


   三、梅江烧外传——杨梅酒

      兰溪的杨梅最近几年已经名声在外,号称五十里杨梅长廊,十万亩杨梅基地,便在梅江的隔壁邻舍——马涧镇。我不大喜欢喝高度酒者,所以此类“好”“梅江烧”酒大多用来泡杨梅。当梅江烧遇上兰溪杨梅时,便又一地方特色名酒产生了。梅江除了梅江烧外,自然而然地便有了用梅江烧酒拿来泡杨梅的习惯,称为杨梅酒,也是梅江最有名的特产之一。

      杨梅酒甜润爽口,还降火消食。如果只喝“酒”,不吃“杨梅”,不易醉人,因为酒“劲”全跑杨梅里去了。现在,人们讲究酒的保健功能,梅江便又增加了桑葚酒、猕猴桃酒、枸杞酒等用烧酒泡制的酒。

      近几年,“劲酒”名气越来越响,我是不喝劲酒的。因为,劲酒中泡了数味口感不佳的中药。

      烧烧酒的高粱米,要事先酿上一些时日,酿得好,出酒率才高,烧出的酒才好。所以,早在“烧”酒之前,酒已酿成了。此时的酒,色如高粱,红得诱人,让人联想起电影《红高粱》。梅江人却称之为“酒卤”,除非家中实在无酒可待客,一般不喝,因为这样的酒“生”,酒曲中又有斑蝥、蜈蚣、蝎子、蕲蛇之类的毒物,怕喝了伤身,事实上,更多时候,是担心喝了“酒卤”,烧酒的产量、酒精度会下降。

      我曾数次喝过此酒,性极烈,如果加以开发,适当佐以中药,或能酿成独特的保健药酒——颜色是它的一大卖点。

      梅江还有一种特产酒——兰花酒,知道的人便不多了。之所以称为兰花酒,是因为有酒类开发商想借兰花之名打品牌。起初,他确曾在酿酒的糯米中加入数朵兰花。但是,要兰溪这个名闻遐迩的“兰花之乡”产出数以吨计的兰花来酿酒,还属天方夜谭。兰花酒实际上是一种糯米酒和高粱烧的勾兑酒。勾兑之初,色白如酯,确有几分兰花瓣的味道。此时饮之,米酒的浓香与梅江烧的香气还是分开的,甜味也颇重,只有喜食甜品者爱之。放上十天半月,便是成品酒了,饮之,入口饱满、余味绵长,饮至七八分醉,依然可以畅饮一番,而且,用句广告语叫“不上头,不口渴”。

兰花酒放得时间长了,颜色便越来越深,味道自然也与初兑时大不相同了,入口多少了几分甜味,但多了几分醇香,颇有“一个阶段一个洞天”的味道。陈个三五年,便色如酱油了,而且醇香之极。

这种善于“变脸”的酒,早年的梅江人虽然也酿,但非常少见。因为梅江酒讲究一个“纯”字,酿酒的原料不像五粮液般喜“混杂”,酒一般也是不勾兑的,所以,兰花酒一直不被梅江人所看重。

不管怎么说,兰花酒的名字还是挺有趣的,希望它能留传下去。(兰花酒有一个很乡土的名字叫青柴棍)

图片发自App


     四、兰溪酒的代表——梅江酒

其实,兰溪酒出名要比绍兴早。我说这话很多读者会说我产在吹牛,其实不然,南宋大诗人陆游在《龟堂独酌》的诗中有“一樽兰溪自献酬,徂年不肯为人留”之句为证。古人惯用地名冠以酒名,延续至今,如茅台酒、汾酒、绍兴酒。在古代,金华地区婺江流域的东阳、义乌、金华、兰溪诸县所产的外销酒,都称金华酒,也称金华府酒。据史籍载,明代弘治末年还流传这样一副对联:“杜诗颜字金华酒,海味围棋左传文。”金华酒又与流风遗韵的杜甫的诗、颜正卿的字、左氏的文章这些中国文化的精粹相提并论,可见当时饮金华酒非常风雅。清康熙年间,学者刘廷玑在他的《在园杂志》中写到了历史上的金华酒“京师馈遗,必开南酒为贵重,如惠泉酒、芜湖四并头、绍兴酒、金华酒。”可见金华酒在古代京都不仅风雅且很高贵。清乾隆年间,诗人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说:“金华酒,有绍兴之清无其涩,有女贞之甜无其俗,亦以陈者为佳,盖金华一路,水清之故也。”袁枚不仅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还是位烹饪家和美食家,他把金华酒与绍兴酒、女贞酒相比后给予了很高的赞誉。在600多年前红极一时的金华酒为什么会走向沉寂呢?历史没有答案。沉寂几百年的金华酒,如今你在哪里?金华酒是传统民间作坊酿制,靠师传来递艺,靠外销而盛名,外销滞了,内需本地;北方人不爱喝,南方人依然喝;京师失宠了,民间照旧喜欢,所以金华酒不会失传。

古代的金华酒为我国的酿酒史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为金华赢得了声誉。上世纪80年代金华酒频频得奖,大有叫板绍兴酒之势,曾令大诗人艾青及在京的许多金华籍人士激动不已。那么,目前金华酒业的情况如何呢?据业内人士说:“无规模化生产,无现代科学酿制工艺,无行业监督管理,无名牌意识,无谋外出发展思路和无序竞争……使金华酒业一蹶不振,许多金华酒价格十分低廉,只能充当料酒。”这一切让金华人痛心。而梅江酒正是金华酒的组成部分。

事实上,走进社会之前,父亲是不准我喝酒的,他说,一喝酒,人就笨了,根本读不了书。在家里,父亲的话就是圣旨,我是不敢稍有违抗的。后来进入社会,在一次同学聚会中,滴酒不沾的我竟然也会喝酒,是始料未及,可能是遗传的缘故吧。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梅江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