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走向或许由偶然的小事所决定——我的教育故事

        我于1997年8月参加工作,到现在已是24年零2个月。9月份的主题文我写的文章是《从“神”到“人”的转变——我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认知历程》,在文章里将我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认知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记事到我读小学二年级父亲去世时;第二阶段从父亲去世到我初中毕业;第三阶段从我初中毕业上师范,到参加工作的头20年;第四阶段就是参加工作20年以后的岁月。四个阶段,其实也就是把“教师”这一职业看做“神”到把“教师”看作“人”的转变过程。当然,这样的转变是“渐变”的过程,而不是突然间就从把教师看作“神”转变成看作“神”。今天讲的教育故事,发生在我对教师这一职业认知历程的第三、四阶段。

    (一)“不期而遇”的远方“导师”

        2007年1月,我在一所村完小任教导主任,中心学校安排我和镇内其他学校的几位老师到云南师范大学学习,这次学习主要是国内一些知名的数学名师到云南师范大学来上课,以及做一些相关的讲座。比如吴正宪老师、刘德武老师、华应龙老师就到了现场。这是我第一次到云南的省会——昆明,心情自然是高兴和激动的。记得我们是一月十二、十三号在昆明学习,我半个月后的2月1日要结婚,所以几位老师还陪我到昆明的螺蛳湾商场买了一些衣服等等结婚的用品。

        在这次培训会上,深圳的黄爱华老师并没有到现场,但培训会场的门口有卖黄爱华老师课堂实录、讲座的碟片,记得当时我买齐了所有碟片。培训回来在跟同事学习观看所买碟片的过程中,黄爱华老师深深的吸引了我。吸引我的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讲座中黄爱华老师语言的幽默风趣;二是在给学生上课的过程中,他的语言包括上课的风格特别适合我模仿。在看黄爱华老师的碟片之前,我已是参加工作近十年的老师,近十年的时间里,我对“小学男教师”这一角色其实是很茫然的,总觉得男教师教小学要就是个“男阿姨”,语言上要嗲声嗲气、行为语言上可能是婆婆妈妈的……总之,对男教师如何教好小学一脸茫然,甚至觉得男老师就是不适合教小学。看了黄爱华老师老师碟片里的讲座和课堂实录,就彻底击碎了我这样的认知,我隐隐约约看到了小学男教师前面的曙光和发展方向。至少让我明白,男老师教小学也跟女老师一样可以教好,不需要爹声爹气”、不需要“婆婆妈妈”……

        不客气的说,这一段经历至少说明:我从参加工作开始打心里边还是渴望成长,渴望在教育这一条路上有所作为、有所奉献。但归根结底一路走来没人引导和引领,就是张文质老师所说的“身边没有师傅”。加上基本没有阅读习惯的我,在信息匮乏的年代教书,也就凭在师范学校里面学到的那点肤浅的理论,甚至是凭想像和责任心“混”在教育的行业里。所以现在看到刚毕业的大学生能够分配到大一点的学校里边,能够有师傅的指导和引领,我免不了有些羡慕;遇到喜欢学习的年轻老师总是自然不自然的想跟他们交流交流,从心里边希望他们不能像我一样参加工作之初是个“身边没有师傅”的“无头苍蝇”。

        可以说黄爱华老师是我教书路上的第一位“远方的导师”。

        (二)“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2007年看过黄爱华老师碟片里的讲座和课堂实录之后,我一直在网络上搜索黄爱华老师更多的讲座以及课堂实录,但当时网络没有现在这么发达,各位专家的讲座、课堂实录在网络上只有五六分钟那样的片段,根本不完整。在我2010年9月至2016年8月任校长的六年间,我多次跟领导坦言,我是不适合做校长的,我更愿意做一名普通的老师,以便好好的研究课堂教学。2016年,我终于卸掉了校长职务,到我效力的第四所学校,做一名很幸福的普通老师,也有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琢磨课堂教学。这年十月份的一天,我在玩手机的时候就突然看到一个公众号里面介绍黄爱华老师正在研究大问题教学,而且公众号里还有卖黄老师的碟片,叫《课堂宝典》,里面有黄爱华老师的八节课堂实录。在购买《课堂宝典》的过程中,购买事宜是与北京的一位老师联系,但买碟片的钱需要转给福州的另一位老师,福州的这位老师就是现在的老朋友——陈文芳老师,在给陈文芳老师转钱时一来二去的电话沟通交流中,我们彼此熟悉了。在购买碟片的公众号(即现在的“橘林教育研究院”)里边还有介绍:可以以个人的身份申请参加大问题教学的课题研究。当时的心情就可以用“相见恨晚”这个词语来形容,于是我立即撰写了以个人身份参加大问题教学课题研究的申请书,这个申请书也是通过邮件发给陈文芳老师的,并获得了通过。之后我又跟乡镇中心学校的领导汇报了我个人加入“大问题”教学课题研究之事,得到了领导的支持,最后以中心学校的身份组团申请参加了大问题教学课题研究。

        (三)遇上了生命中的“贵人”

        时间不经意间到了2017年的4月份,在筹划中心学校组团申报大问题教学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陈文芳老师跟我联系,邀请我参加2017年在四川绵阳举行的大问题教学课题研讨会,当时说可以给我五个免费参加的名额。在中心学校的支持下,我约上了一个小伙伴(这个同伴是一所村完小的校长)一同参加了四川绵阳的大问题教学研讨会。有些事真的就是那样的“美妙”,研讨会虽然指定了两个酒店,但住两个酒店中的哪个酒店,住哪个房间是参会人员自己预订的。我们一行两人在家预订的酒店房间刚好就跟研讨会筹备组的老师——陈文芳老师住的房间是隔壁。

        我们提前了两天到了绵阳,正式会议的头天陈文芳老师就带我们到研讨会承办学校见了黄爱华老师。研讨会期间的一天晚上,我到陈文芳老师的房间找他聊天,陈老师告诉我“做老师平时多写写文章”,我回应说自小语文没学好,感觉语言匮乏。陈老师说“你的文字感情真挚”。当时“如梦方醒”“醍醐灌顶”“茅塞顿开”这些词来形容真是再恰当不过了。正是陈老师的这句话让我偶尔也写下几段不成文的文字。在此之前,我除了工作需要写材料外,从来不会主动写一点工作任务外的文字。

        我经常在想:如果2007年组织不安排我到云南师范大学学习,如果到云南师范大学学习我没有购买黄爱华老师的碟片,那这一生会不会就没有教学上“远方的导师”呢?如果在四川绵阳陈老师没有跟我说“你的文字感情很真挚”,我后来会不会有“偶尔写下几段文字”的习惯呢?如今我会不会还是教育战线上的“无头苍蝇”呢?如果……所以近几年我一直在思考,人生的走向会不会由一些偶然的小事所决定。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生走向或许由偶然的小事所决定——我的教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