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集成电路和摩尔定律

过去6集我们聊了软件,从早期编程方式到现代软件工程。在大概50年里,软件从纸带打孔变成面向对象编程语言、在集成开发环境中写程序。但是如果没有硬件的大幅度进步,软件是不可能做到这些的。
为了体会硬件性能的爆炸式增长,我们要回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年代。1940s-1960s这段时间里,计算机都由独立部件组成,这些组件叫做“分立元件(discrete components)”,然后不同组件再用线连在一起(分立元件:只有一个电路元件的组件,可以是被动的——例如电阻、电容、电感或主动的——晶体管或真空管)。举例,ENIAC有1万7千多个真空管,7万个电阻,1万电容器…如果想提升性能,就要加更多部件,这导致更多电线、更复杂,这个问题叫做“数字暴政(tyranny of numbers)”。1950s中期,晶体管开始商业化(市场上买得到),开始使用进计算机里。晶体管比电子管更小、更快、更可靠,但晶体管依然是分离元件。
1959年,IBM把709计算机从原本的电子管全部换成晶体管。诞生的新机器IBM7090速度快6倍,价格只有一半,晶体管标志着“计算2.0时代”的到来。虽然更快更小,但是晶体管的出现还是没有解决“数字暴政”的问题。有几十万个独立元件的计算机不但难设计、而且难生产。1960s年代,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达到顶点,电脑内部常常一大堆电线缠绕在一起。对此解决办法就是引入一层新抽象,封装复杂性。突破性进展在1958年,当时Jack Kilby在德州仪器工作,他演示了一个“将电路的所有组件集成在一起的”电子部件。简单来说,与其把多个独立部件用电线连起来,拼装出计算机,我们把多个组件包在一起,变成一个新的独立组件,这就叫做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s,IC)。Kilby使用锗做集成电路,锗很稀少也不稳定。几个月后,在1959年Robert Royce的仙童半导体让集成电路变成现实。仙童半导体公司使用硅,而硅的蕴藏量很丰富、也更加稳定可靠。所以Robert Noyce被公认为现代集成电路之父,他开创了电子时代,并创造了硅谷——也就是仙童公司所在地。之后越来越多的半导体企业出现在硅谷。起初,一个IC只有几个晶体管,而这几个晶体管就可以把简单电路、逻辑门封装成单独的组件。
工程师可以使用IC创建更大更复杂的电路——比如计算机,但是这些IC还是需要通过某种方式“连接”起来。因此工程师再度创新,发明了印刷电路板(printed circut boards,PCB)。PCB可以大规模生产,无需焊接或用一大堆线,它通过蚀刻金属线的方式把零件连接到一起。印刷电路板就代替了连接各个IC之间的“电线”的作用。将PCB和IC相组合,可以大幅度减少独立组件和电线,而且更小、更便宜、更可靠。
十七、集成电路和摩尔定律_第1张图片许多早期IC将很小很小的分立元件封装成一个独立单元,但是即使组件很小,塞入5个以上的晶体管还是非常困难。为了实现更加复杂的设计,必须采用全新的设计工艺——“光刻(photolithography)”。简单来说就是用光把复杂图案印到材料上,比如半导体。它只有几个基础操作,但是可以制作出复杂的电路。我们先从一片硅开始,叫做“晶圆(wafer)”,它就像一片薄饼干,硅是一种半导体,我们可以利用其特性控制硅的导电性。我们可以以晶圆为基础,把复杂的金属电路放在上面,集成所有东西。下一步,我们在硅片顶部加一层薄薄的“氧化层”作为保护层,并加上一层特殊化学品——“光刻胶(photoresisit)”,光刻胶在被光照射后,会变得可溶,从而可以被一种特殊的化学药剂洗掉。光刻胶需要和“光掩模(photomask)”配合使用才会有效。光掩模类似于胶片,在上面我们印上要转移到晶圆上的图案。
十七、集成电路和摩尔定律_第2张图片
我们用强光照射光掩模的时候,被光掩模挡住光的地方,光刻胶不会变化;没有被挡住光的地方,光刻胶会发生化学变化。然后我们使用之前所说的特殊药剂洗涤光刻胶,光刻胶暴露在光照下的部分就会被洗走,然后下面的氧化层就会暴露。我们移去光掩模,再用一种酸洗掉上层没有光刻胶的、暴露的氧化层部分,并蚀刻到硅层。
十七、集成电路和摩尔定律_第3张图片然后我们再使用之前用过的化学药剂清洗走氧化层上的光刻胶,我们可以使用一种化学过程,来让暴露出来的硅的导电性更加好,这个化学过程叫做“掺杂(doping)”。掺杂的方法通常为:用高温气体(比如磷)渗透进暴露出的硅,并改变电学性质。
十七、集成电路和摩尔定律_第4张图片
我们还需要几轮光刻法来做晶体管,大致过程是在上述过程的半成品上在完全地盖上氧化层、光刻胶、光掩模,然后重复前面的强光、移走光掩模并化学药剂冲走部分光刻胶——强酸冲走部分氧化层——化学药剂洗走全部光刻胶——气体掺杂过程。只不过这一次掺杂的是另外一种气体,因此将一部分硅转换为另外一种形式,注意,我们要控制时机避免新掺杂的区域超过之前掺杂的区域。
十七、集成电路和摩尔定律_第5张图片
现在所有需要的组件都有了。最后一步就是在氧化层上做通道,并用细小金属导线连接不同晶体管。我们再使用光刻胶和光掩模加在上面,然后重复先前的步骤在氧化层上蚀刻出校通道。然后我们使用新的处理方法——“金属化(metalization)”。
十七、集成电路和摩尔定律_第6张图片
放一片薄薄的金属,比如铝或铜,但我们不会用金属盖住所有东西,我们想蚀刻具体的电路。而这一层蚀刻是蚀刻在金属化层上的,而不是像之前那样蚀刻到进氧化层上。步骤还是和之前一样,使用光刻胶和光掩模然后再用强光、化学药剂、酸配合冲洗的方法。最终我们就看到一个做好的晶体管,它有三根线,连接着硅的三个不同区域。每个区域的掺杂方式不同,这就叫双极型晶体管(Bipolar Junction Transistor,BJT)。
十七、集成电路和摩尔定律_第7张图片
使用类似步骤,光刻可以将其他电子元件(比如电阻和电容)制作在一片硅,而且互相连接的电路也做好了。
在现实中,光刻法一次会做上百万个细节。我们还可以将光掩模聚焦到极小的区域,制作出非常精细的细节。因此一片晶圆可以做许多IC,整块都做完后,可以切割然后包装进微型芯片中。微型芯片(microchips)就是在电子设备中那些小长方体,而植入的IC也就组成了芯片的核心。
十七、集成电路和摩尔定律_第8张图片
随着光刻技术发展,晶体管变小,密度变高。1965年,戈登·摩尔看到了趋势:每两年左右,得益于材料和制造技术的发展,能塞进两倍数量的晶体管。这就是“摩尔定律(Moore’s Law)”。此外芯片的价格也急剧下降,1962年平均50美元下降到1968年的2美元左右,再到如今的几美分。晶体管更小、密度更高,还有其他好处。晶体管越小、要移动的电荷量就越少,能更快切换状态,耗电更少;电路更紧凑,还意味着信号延迟更低、导致时钟速度更快。1968年,Robert Noyce和Gordon Moore联手从成立了一家新公司,结合Intergrated和Electronics两个词,取名为Intel,如今也成为了最大的芯片制造商。Intel 4004 CPU(之前讲过)是重要里程碑,发布于1971年,是第一个用IC做的处理器,也叫作微型处理器(microprocessor),包含了2300个晶体管。其里程碑意义在于整个CPU被封装在一个芯片里,而在20年前由分立元件组建的CPU要占满一整个屋子。从Intel 4004只是一个开始,CPU晶体管数量爆发增长,1980年3万晶体管、1990年100万晶体管、2000年3000万晶体管、2010年一个芯片里已经有10亿个晶体管。为了达到这种密度,光刻的分辨率从大约一万纳米,大概是人类头发直径的1/10,发展到如今的14纳米(这是截止视频发布的数据,现在应该更加小了)。
现代工程师设计电路时,当然不是手工一个个设计晶体管,这不是人力能做到的。1970年开始,超大规模继承(very-large-scale integration,VLSI)软件用来自动生产芯片设计。使用比如“逻辑综合(logic synthesis)”这种技术,可以放一整个高级组件(比如内存缓存),软件内部会自动生成电路。
摩尔定律即将迎来极限,原因有二:1.光掩膜把图案弄到晶圆上,因为光的波长,精度已经达到极限。所以科学家在寻找更短波长的光源以投射更小的形状。2.晶体管非常小,以至于电极之间的距离只有几个原子的大小时,电子可以直接从一个电极跳跃到另一个电极,这就叫做量子隧穿效应,它影响晶体管的导电性。实验室中已经制造出了小于1纳米的晶体管,但是能否用其量产还是问题。
以下是本节课的重点:
十七、集成电路和摩尔定律_第9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计算机速成课,硬件工程,硬件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