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09读书笔记

阅读1小时,总计1017小时,第981日

阅读《九品中正制研究》 第二章

随着九品中正制的建立,标志着两汉以来以察举征辟制为主体的旧的选举时代的结束,也标志着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九品中正制为主体的新的选举时代的开始。曹魏初年,由于受曹操“唯才是举”选举政策的影响,中正选举尚能坚持选贤任能的标准,并以“家世”、“德才”两项综合定品。及至齐王芳嘉平以后,由于世家大族势力的兴起,选举标准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史称“中间渐染,遂计资定品”,揭示了九品中正制从注重“德才”到注重“家世”的历史发展趋势。

因为“《人表》中最高一等为圣人”,“圣人当然是无人企及的,所以由《人表》最高一等而来的中正一品,也就悬虚而不授人了”。他还进而指出,在汉魏之际,《汉书 · 古今人表》的九品论人之法,“很容易引发士林兴趣,令其跃跃欲试,给当代名士们也分分流品高下。那么,企图把乡论月旦制度化的陈群‘依之以品生人’,确实就不在情理之外了

曹魏官品制度也分九品,而且九品等级也是由高至低、从一品到九品顺序排列,与中正品第的排列顺序完全相同。但是,如果把两者做一个比较,我们就可以看到:在官品九品中,从未发现过官品一品为“圣人”之品,以及一品官成为悬虚之职、从不授人的情况;也从未发现过官品九品分为“上品”与“下品”,而且每一品类之中又包含有多个官职品级的情况。

九品中正制的建立,一方面是曹丕为了继续削弱大族、名士在选举中的威权,以防止他们对中央用人权的破坏,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强迫那些与政府有矛盾的大族、名士转而与政府合作,使乡里清议与朝廷选官相统一。这样一来,随着在野的名士月旦变成官府品第,地方选举也完全为中央所控制,从而对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三国鼎立局面的结束和全国复归一统,九品中正制也迅速地推向全国,中正组织也随之不断扩大。适应这种形势,晋武帝为了加强对地方选举的控制,又在曹魏司徒府典选的基础上,“加置”司徒左长史一职,从而形成了“内官则吏部尚书,司徒左长史,外官州有大中正,郡国有小中正,皆掌选举”的铨选任官格局。因此,进入西晋以后,在中央负责选举的机构也就更加明朗化了。从职权范围上讲,司徒府负责地方选举,是中正的上司,属于选举机构;尚书省吏部则根据各地中正申报并经过司徒府审核的用人材料,负责铨选任官,属于用人机构。换言之,司徒府典选肇始于曹魏,发展完善于西晋。

上品既然特指二品,并日益成为世家大族的身份标识,那么,随之而来的,在世家大族内部,由于出身门户的不同,政治权力的大小,以及社会等第的升降等原因所造成的等级高下之别,也必然会在上品中反映出来,从而使名列上品的世家大族表现出一定的等级差异。

总的说来,魏末权臣子弟由三品、四品官起家是为优宠,而高级、中级、低级世族子弟分别由五品、六品、七品三个任官层次起家则是常制,这就是曹魏时期上品任官的大致情况。

东吴实行九品中正制,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江南地方大族势力的兴起,以及这些大族、大姓业已控制地方选举之故。但是,如果说江南地区由大族、名士操纵的乡里清议不如中原那样显著,因而许多州郡的大姓就不能产生名士,尚需作进一步探讨,因思略为补述如次。

东吴将九品中正制移植于江南,既有和曹魏相同的历史渊源与历史条件,同时也适应了孙吴政权全面江东化的发展趋势和政治需要,并非偶然。而随着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不仅使江东大族的传统仕宦特权得到制度上的保证,而且也兼顾到流寓北人,特别是淮泗集团的利益,从而在巩固东吴政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91009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