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思:解决难题需要造物主视角

图片发自App

01
故事


前阵子,一个朋友纠结着要不要跳槽。

她已经在公司做了一年行政,主要工作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回复着客户投诉。

但是她不想干了。

原因是:任务量大、时间紧迫、压力巨大、没有转岗的希望。

这样的工作状态,让她连基本的写作能力都丢了。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人,这让她觉得很惊讶也很着急。

她说想转变一下环境,提升自己的公文写作能力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如果真的跳槽,对于未知她也觉得很恐惧。


图片发自App


02
如果你是她,你会怎么选?

继续忍耐?

毅然跳槽?

还是积极应对,在原有岗位寻求改变机会?

如果不了解整个事件背后各个要素的相互关系和运作模式,以上的答案,都未必是最好的答案。


03
症状解: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


一个同事因为各种主客观原因,导致了工作上的出错。

她承认自己主观上的确没有做好,同时最近业务量剧增,也在客观上导致她焦头烂额。

为了挽回过错,她向领导申请调整分工,减少工作量,让自己可以全力保证手头上的工作不再出错。

如果任务量多到无法一个人应对,并影响整个大局,的确需要增派人手分担工作、解决暂时的危机。

但必须清楚,这无非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症状解。

特别是在人手不足的情况下,临时为某个岗位增派人手,不过是"拆东墙、补西墙"

同理,对于我的朋友来说,如果盲目地跳槽,目的只是为了逃避自己不喜欢的工作状态,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答案。

原因大家都知道:谁能确保下一个工作可以给我们喜欢的工作状态?

只抓外在表现形式的"症状解",能知道痛点是什么,但却没有办法解决问题。

图片发自App


04
原因解: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


好了,这位朋友意识到跳槽也没有100%的保障解决她的难题。

如果这个岗位是导致问题的原因,积极向上司沟通,申请调岗可不可以呢?

当然可以啦。

但这是不是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不妨来看一看。

假设领导说,暂时不同意,让她继续干,那是不是又回到了原来的问题?

假设领导同意了,但是调整后的岗位比以前更忙,她是不是更悲剧?

又或者领导同意把她调到相对轻松的岗位上,但是却降薪,值得吗?

相信以上都不是朋友最想要的结果。

"原因解",让你看到表层原因,却没有办法抓住真正的问题核心,也没有办法很好地解决问题。

因为,真正的原因一般很少在结果附近


图片发自App


05
关键解:抓住关键,四两拨千斤


上面两种方法都不行,自己也持续在高压状态下,负面情绪爆棚。

无奈中,朋友看到"心理发泄"机构广告,在"病急乱投医"心态下,她决定试试看。

经过倾诉和辅导,朋友的情绪得到很大的缓解,也看到:自己对工作状态不满意,很大的原因是因为无法很好地处理"高压"状态下的负面情绪。

同样的工作,同样的业务量,一些同事做起来轻松自如,但是她就是感觉无法承受。

难得,自己的情绪问题,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行动能力超强的她说干就干,报了一个流行的"正念"学习班,通过坚持练习,情绪问题得到很大的缓解。

原来讨厌的工作也开始变得不是那么"难啃"。

找到"关键解",可以四两拨千斤地拥解决了难题。


图片发自App


06
根本解:解决难题的造物主视角


就这样过了几个月。

有一天朋友又向我倾诉她的苦恼:

处理好自己的情绪以后,工作的效率的确提高了,也觉得工作压力没有以前那么大。

但还是觉得高兴不起来。

原因是她觉得处理投诉这种流程性的工作,并不适合自己。

她觉得是自己一个性格外向、喜欢和他人交流沟通、喜欢主动迎接挑战的人。

但现在的工作就像一颗螺丝钉一样,在流水线上运作,让她觉得很无聊和苦闷。

我说那是因为你还没有找到问题的"根本解"。

什么是“根本解”?

改变模型,是一切问题的根本解。

这需要运用系统思维,找到结构模块中起根本性作用的部分。

不妨来看看朋友的职业难题的系统运作图:

工作压力——+〉负面情绪——+〉跳槽换环境——+〉纠结迷茫——+〉负面情绪——+〉工作压力

上面所呈现的系统动力图是一个负循环增强回路。

症状解、原因解、关键解都是从其中的某一环(工作压力、跳槽、工作情绪)入手解决问题。

但是每一环节上面呈现的问题,都只是表面的问题,所以朋友才会在几个月以后又重新遇到了难题。

那么整个增强回路的源头是什么?

是的,就是这次朋友发现的性格优势与工作性质之间的不匹配。

单单从增强回路的表面上看,这个问题很难被直接发现,但很有可能是直接产生工作压力的源头,也就是整个循环回路的源头。

从整个增强回路,也就是"局"里跳出来,才有可能往更深的地方挖,找到根本的原因。

找到"根本解",实质上是利用系统思维来破局,破模型的局和循环回路的局。

用“症状解”解决问题,解决“是什么”(What)的问题;用“原因解”和"关键解"解决问题,解决“怎么办”(How)的问题;用“根本解”解决问题,解决“为什么”(Why)的问题。

都说菩萨畏因,凡夫畏果,从改变模型来解决问题,属于造物主视角。

回到朋友的问题。

了解到工作压力的根本来源,朋友也很清楚目前自己的工作能力,很难胜任其他岗位,短时间内难以转岗,盲目的跳槽也不是正确的选择。

她为自己做了一次职业咨询。

在咨询中,她了解到自己的天赋优势,清晰了自己意向的职位,以及所需的工作能力,为自己制定了半年的能力提升计划。



(以上为刘润商业洞察力学习心得)

你可能感兴趣的:(晨思:解决难题需要造物主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