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出到逼输入”


利用势能差,拯救行动力 – 输出倒逼输入-请马上行动(适合那些结果可知而过程未知的场景)。

这句话应该如何为我所用。

故事1:一个姑娘想要早起,却一直做不到早起,又对此事焦虑。去咨询专家,专家便安排给她一件事情做,每天早晨在晨读群放音乐,并通知了大家。我更关心的是这个过程中,能直观看到人性的一些东西(也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比如,她先去找专家是决心要进步的,要做到早起这件事的,但当专家说要公开通知出去的时候,她第一反应是,能不能先不通知?专家说,你来找我,起不来是你自己的事,和我有什么关系,通知是在帮你,你如果第一反应不通知,那也就是说,你偷偷放弃了也没有人知道了。

后来这个女生从痛苦的早起放音乐完成任务,到最后从内心喜欢上了早起,这是在之前没有过的。

在这个故事里,我们看到的第一反应,很可能是我们都有的,第一反应概念可以去了解下并去自省。我的第一反应会是什么呢,遇到同样的事情,我会怎么反应?

所以我们总是一次次的下决心,以为很了解自己,但我们又本能的不愿意承担痛苦,于是每一次想要放弃的时候好像都有理直气壮的理由。

这个故事里我这样理解,专家是用早起给晨读群里放音乐这样的行动输出,来倒逼自己打破以前的系统。因为以前没有早起的习惯,大脑不情愿做这件事,一想到要早起会痛苦,在早起的时候也会痛苦,但因为要“输出”,持续痛苦着完成一段时间之后,就有新的习惯养成,新的习惯也就伴随着好的体验。这新习惯也是一种全新的行动输入。

故事2:三个人不同的观念,关于买房子(贷款买房,月月还贷,房价上涨)

一个人在10年前拼劲全力去贷款买了房,每个月很痛苦的还贷款,10年之后,房价上涨10倍。一个人不买说自己看不到房价会涨。最后一个人观点是坚决不买房,因为还贷会影响生活质量,还不如去做提升自己的事。

这样的一个思考方式:用自己现在状况,往前看,加入你的个人收入水平和资产往前增长10倍,50倍,到那个时候是不是你会把买一套房子当成你的资产配置一部分。现在你不买是因为你买不起,你会反过来说,买房子不好。当你不想成长,你认为成长没用,早起没用,写作没用。我们总倾向于逆向合理化。

而真相是,最后有钱人都有房产配置,财富管理,资产配置,是为了抵御风险。

建议去看(穷爸爸富爸爸)

在回到输出倒逼输入的事情上来,如果第一个人当时没有那样一个拼尽全力买房的行动,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收益。输出倒逼输入有效是因为,当我们想要改变,就会务必在真实的世界里发生点什么。发生过的事比没有发生过,强一万倍。这里发生过的事,就是给自己找到一个点,持续行动。

故事3:从写不出东西到先做后想,再到天天写。

这样理解,为了必须写出点什么内容,就只能多做事情,多输入,反过来这些输入和思考也会指导“输出”。

启发:绕开输入,先逼自己输出结果,之所以有用,是因为给了我们必须经历痛苦的过程。成长如果按我们自己的医院来,当面对持续的痛苦时,我们总会找到理由“半途而废”。谁喜欢痛苦呢?单单是想到就想要绕开。

但当我们逐渐体验到早起带来的控制感后,大脑对早起的认知就由愉悦代替了之前的痛苦,改变就会发生。

输入+处理+输出。

你可能感兴趣的:(“输出到逼输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