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悟智慧禅文化》之八

圣人同心,心灯相传

传说中有一天,佛陀在灵山会上,亲手拈花,百万人天者都各自茫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乃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佛陀于是将法门付嘱大迦叶,“禅”就这样开始传承下来。

佛陀曾经谈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三藏十二部经典,浩瀚无涯,无数的文字般若,薪火相传——而禅,微妙法门,教外别传;不立文字者,亦不离文字。

往下之后,无论宗门下之大德、小德,乃至不德,及五宗任何一宗,不论哪年哪月,哪时哪刻,示人警己,策众拈提,几乎不出三藏十二之义理,但若“依文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字,允为魔说”。此之谓文字者,“不立”亦“不离”也,不出义理而不落字相。

达摩祖师(二十八祖,契嵩排序)渡海东来,传佛心印的禅宗法门,是为中国初有禅宗的开始。经历了慧可、僧璨、道信、弘忍,到六祖慧能,为之一变,止弃了以信物为衣钵传承的做法,提出“人人皆具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的理念,四方学者群集,禅宗一派,如日东升,光茫万丈。其中以江西洪州百丈怀海禅师,首称趐楚。改变东来规范,创立丛林制度的,实是马祖和百丈师徒。百丈创立丛林清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以自耕自食为主禅门宗风,开启了中国禅宗丛林制度、中国禅文化的璀璨华章……

让我们重温当年——

释迦牟尼悟道心路历程

原始禅源于古代印度,早在远古时的《奥义书》中便有关于禅的记载,后来释迦采用了其中精义,作为特定修持的法门。禅的梵文是Dhyana,中译为“禅那”,简称为“禅”。鸠摩罗什意译为“思维修”,玄奘法师意译为“静虑”。

“禅那”是诸种三昧(Samadhi)中的一种法门,它在“心一境性”的前提下,根据身心思惟的境行,分为四个层次,简称为“四禅”。《大智度论》卷28中记载:“四禅亦名禅,亦名定,亦名三昧。除四禅外,诸种定亦名定,亦名三昧,不名为禅。”

到了所谓的佛教时期,释迦摩尼创造出智慧体系。他在雪山六年多的刻苦励行其间,遍访了当时流行的沙门教和婆罗门的教法和印度古老的各家传承,总结了他们的不足之处是:心外求法,苦行非道。于是,他离开雪山,来到四季皆夏的尼连河畔,在一棵非常柔美的菩提树下,洗足已,敷座而坐,以得自多年实证的甚深智慧禅定,开始寻伺人生和法界的根本问题:实相即真理。经过七天日以继夜的冥思,终于他证悟到实相即真理。

释迎牟尼向世人宣示发现了人生和法界(无尽的宇宙)共同的普遍真理:“缘起性空”——世间法的实相和“性空缘起”——出世间法的(法界)实相的不二原理。进一步告诉人们:“异哉!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皆因妄想攀缘不能证得。”

释迦牟尼这个伟大的发现,超越了其中宗教迷信的终极,化腐朽为神奇,以智慧实证到本体实相。直指人心,建筑在我们当今、当世,也就是释迦摩尼所强调的安乐现世、利益有情。

当我们以现代禅文化的视角透解智慧的佛陀,看到的更是一位充满人性温暖的亲切真实的佛陀!我们必须要还原智慧,要还原释迦牟尼的真实面目,我们才能够对佛陀伟大的思想智慧有所体悟!

当印度的“禅”相遇中国文化,这种禅的契机,恰恰就是,以中国文化为底蕴,展开如何开发人的大脑智慧的历程。而禅的完成,正是所谓人存在、人生活、人生命的积极意义,这是积极的生命状态,是自利他利、自觉觉他的“大人之学”、“大人之觉”、“大人之道”,是利益大众的人本情怀与般若智慧的完美结合。

圣人心息息相通。我们体悟佛陀的智慧,可以与中华大地先民的智慧相互印证。举例来讲,《庄子·消遥游》里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厉而年谷熟。”接下来也提到了四禅境界,“将磅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其神凝”,就是定,是有程序的,有初禅、有二禅、三禅、四禅等。由此可见,原始禅及中国禅的意义是和禅定、三昧分不开的;全天下之人文精神关于及修行实证的相通相融。可以说诸子之智慧心得皆可与佛陀之智慧心法互参而相得发明。

(待续)

(一葉/20210730)

你可能感兴趣的:(《顿悟智慧禅文化》之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