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乔伊斯短篇小说《伊芙琳》

第四篇 伊芙琳

从这一篇开始,乔氏开始转向青年期。并且叙述的视角从一个旁观者小孩转到主人公自己——青年。具体刻划人物来表现主旨。和前三篇风格完全不同。

第一段,她,伊芙琳出场。场景描写。最后一句【她累了】总领全文。何去何从。

第二段,回忆,介绍背景,家境的变化,邻居的变迁。人物描写几句交代,但很有特色。以景、事代情,自然转入伊芙琳的内心世界。如你是伊芙琳触景生情似的。

第三段,回顾现实。现实虽然穷窘、无奈,但还是让她留恋。屋内物品有选择地呈现【向圣女玛格丽特.许愿的彩画旁是一神父的照片。父亲随意地说:“眼下他待在墨尔本”】门罗也很擅长场景设置。这对伊芙琳有两个心理暗示:留、走。父亲的话是强调,走。

第五段,从第二段到第十段都是伊芙琳的心理描写。这些心理描写就像按开关按纽样,按下一个开关就亮起一个场景,然后在这个场景里又按下下一个开关,又亮起了一个场景。在这些场景里。乔氏并不是粗线条,而是工笔细描。所以每个人物都有各自鲜明的特点。门罗里每个不起眼的人物里也有很显个性,不同他者的特点。只一个动作就可判断他与她的区别。

第十三、十四段的回忆,是一个鲜明的对比、现实的温情和现实的残忍对比。特别是十四段里的心理冲突变得尖锐起来。【她对妈妈的许诺 妈妈被生活逼疯而死。】街头艺人的手风琴乐声是个背景。有留恋有幸福。这些很细节的描写从第一段的【沾满灰尘的窗帘布味儿】到十八段【黑黝黝的庞然大物】贯穿全文。可能这些细节,才使故事真实感人。

一到十七段都是蓄势。所以在第二部分,十八段的码头上,伊芙琳才会痛苦而迷惘,祈求上帝指点。19段的启航铃响,触发伊芙琳的顿悟。【不!不!不!决不!】她才明白无论走向何方,她都是一只走投无路的动物。在困境里。对现实的无奈和未知的茫然。(来自天涯社区客户端)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乔伊斯短篇小说《伊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