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 月夜

杜甫     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鉴赏: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安禄山叛军攻人潼关后,玄宗去了蜀地,杜甫携妻小来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同年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属宁夏)即位。杜甫于八月间只身前去投奔,不料途中被叛军至沦陷后的长安。在这样悲苦的境遇中,杜甫于一个月明之夜,思念远方的亲人,写了这首诗。


此诗开头十分独特,诗人欲写思念妻子的心情,却不从长安这边说起,而是借助想象,先说妻子在明月之下思念自己。一个“独”字,写尽了妻子的孤单、寂寞和忧愁。


颔联上承首联,写年幼的儿女陪着母亲看月亮,却不解大人的思念之情。试想,诗人的心中浮现出这样的画面时,该是多么思念自己的儿女啊!“遥怜小儿女”一句,从表面上看,与首联中的“独看”似乎有些矛盾,其实不然。妻子在明月之下思念夫君,而儿女尚小,不能理解大人的心事和苦衷。儿女的“不解忆”正反衬出妻子的“忆”。此外,以前诗人尚能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妻子有了悲苦自己也可为她分忧,但如今,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天真的小儿女除了增加她的负担外,又对她有何帮助呢?因而说“怜”,这一字真切地道出了诗人内心的深情,含蕴深广,余味无穷。

颈联写的也是诗人想象中的画面:妻子思念丈夫,夜不能寐。雾气沾湿了云鬟,月光浸凉了玉臂。在这样凄冷的月夜中,望月的时间越长,就越思念自己的丈夫,月色越好,心中的苦闷就越多。想到这里,诗人能不深切思念自己的妻子吗?


尾联写诗人盼望自己能够早日与妻子相聚,携手共诉离愁别绪,将战乱所带来的痛苦忘掉。“双照”与“独看”相呼应,“泪痕干”与“独看”时双方泪流满面的情景形成对比,从侧面表达了诗人盼望团圆的愿望及痛战乱的心情。

这首诗与同类题材的诗篇相比,在表现技巧上更胜一筹。这正是它成为千古名篇的主要原因之一。


你可能感兴趣的:(杜甫 月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