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功耗设计:(2)系统级优化

在芯片设计中,功耗优化是影响性能、续航、散热和成本的关键因素。功耗的来源主要涉及供电电压、时钟频率、器件数量以及工艺制程(影响阈值电压和漏电流)。从功耗构成来看,我们可以从不同层次入手进行优化,以提升整体能效。

不同层次对功耗的影响:

层次 功耗占比影响 典型优化方法
系统级 >70% 软硬件协同、功耗管理
架构级 40%~70% 电压/频率调整、多电压域、电源门控、异步设计
电路级 15%~40% 时钟门控、独热码编码、微架构优化、特殊写法
集体管级 10%~25% 多阈值工艺、版图优化、先进工艺制程

从上表可以得知,系统级优化对功耗的影响最大,可以决定整体架构的功耗控制策略。主要方法包括软硬件协同设计和功耗管理机制。

1. 软硬件协同设计

虽然功耗最终由硬件消耗,但软件对功耗有着深远的影响。在设计过程中,一个功能既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软件实现,而不同的实现方式会导致功耗差异。

1.1 低功耗优化原则

(1)硬件运行速度尽可能慢 —— 速度越高,功耗越大;
(2)供电电压尽可能低 —— 电压降低,动态功耗显著减少;
(3)合理划分软硬件任务 —— 兼顾性能和功耗,在满足系统应用和性能的基础上,硬件单元速度应该尽可能慢,电压应该尽可能低。

例如,在嵌入式系统设计中,计算密集型任务通常交给专用硬件单元(如 DSP、NPU)处理,以降低 CPU 负载并减少整体功耗。而非关键任务则可以通过软件方式实现,以减少对硬件资源的依赖。

1.2 案例分析

  • 移动 SoC 设计:视频编解码任务通常交由硬件VPU处理,而非CPU直接计算,以在更低功耗下完成任务。

  • 智能手表等低功耗设备:低功耗MCU负责大部分任务,而主CPU仅在必要时唤醒,以减少能耗。

2. 功耗管理机制

在系统运行过程中,不同模块的使用状态不同。如果某些硬件单元当前未使用但仍处于通电状态,则会产生不必要的功耗损耗。因此,低功耗设计的核心策略之一是动态功耗管理(DPM, Dynamic Power Management)。

2.1 核心优化方法

(1)动态电源管理(Power Gating):未使用模块直接断电,减少静态功耗;
(2) 动态电压/频率调整(DVFS):根据计算负载调整电压和频率,降低动态功耗;
(3) 低功耗模式管理:支持睡眠模式、深度睡眠模式等,以适应不同功耗需求、

系统功耗管理示意图(图片来自网络):

低功耗设计:(2)系统级优化_第1张图片

2.2 示例

智能手机功耗管理

  • 智能调度(Big.LITTLE 架构):高性能任务由大核(Big Core)执行,低功耗任务交给小核(Little Core)处理,实现高效能比。

  • 屏幕熄灭时降低主频/关停部分外设,如 Wi-Fi、蓝牙等非必要模块进入低功耗状态。

  • 应用级功耗优化:后台任务调度、降低屏幕刷新率、限制后台应用运行等。

3. 总结

功耗管理需要硬件支持,同时功耗优化与性能之间存在权衡,需要在不同应用场景下找到最优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低功耗设计,IC设计,SoC设计,低功耗设计,系统架构,IC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