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向度的人》——从单向度的人到碎片化的时代

《单向度的人》封面

刚刚读完了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赫伯特·马尔库塞的代表作《单向度的人》。正如此书的副标题:“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这是一本对完善化的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的著作。这本书诞生于60年代,因其深刻的洞察力与批判性一经付梓便风靡了欧美,甚至成为了上个世纪西欧社会主义思潮运动的理论来源的教科书。

如现代西方众多的哲学出版物一样,本书的思路非常清晰同时也力求清晰。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单向度的社会”,“单向度的思想”,“单向度的哲学”。而全书批判的立足点也很明确,即是现代高度发达的工业化社会对人类自身各个层面的异化现象。这种想法无疑是超越于时代的。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每一个就时代问题进行批判的思想家都无法摆脱所处时代的局限性。作者没有能够遇见到现如今的信息化社会,也更是无法想象出信息化时代人类自身异化的进一步升级与加剧。如果说上世纪6,70年代的社会是单向度的话,那么现如今的社会更是碎片化的人性的集合。

在《单向度的人》中,作者分析出了现代工业社会中一切制度化,效率化后,对人的本质的丧失。譬如妥协式的自由,游戏化的民主,媚俗化的艺术,狭隘化的哲学。诸如此类,无非是对现代性社会某些根本理念的社会层面的具象化。而所谓的革命精神,依旧停留在从一个没落的制度出发,追寻另外一个更为合理的,更为理想化的制度。换言之,作为一个西方精神的继承者,大多数西方的哲学家在政治领域的思路依旧没有摆脱掉传统基督教中的弥赛亚思想,亦或者是弥撒亚的升华形式,把救世主的境界从个人落实到一套理论或者制度之上。从这个角度来看,作者的思路依然没有摆脱“单向性”。

在信息产业高度发展的今天,人类社会的价值结构基础发生了重大的转变。既成的事物与规则已经强大到了无法理解的地步。所有的存在过的伟大的,宏大的事物都可以被无数人的轻蔑一点点消解掉。人们开始不再关注与自己切身感受无关的事物,而物质的极大丰富,也进一步加大了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人们开始慢慢地失去共同的兴趣,共同的理想。所有的伟大的,作用于人类思想或者自身的改革或者批判都被认为是不合时宜的。当年马尔库塞的忧虑渐渐变成了现实,而且这种现实残酷得超越了所有人的设想。巨大的现代性瓦解掉了人类的一切既有的成就,人们获取经验的方式开始越来越脱离人类本身的特质。整个人类变成了某种又人类自身所创造的理念的载体,而所谓的成功的标准,便是一个社会人是否取得了这种理念下的合理的价值。这是一个无比悲哀的结果,人类的进化方向变得狭窄而单一。一个没有可能性的物种是不会有未来的。

在书的结尾出,作者并没有对这种单向性社会的改良提出一个合理的可操作性的建议。似乎也隐隐约约地流露出某种悲观的情绪。其实,要想解决的一个已经定型的问题,与其顺着原有的思路去改进,莫不如跳出这个思维的定式,以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观察和理解这个问题的根源。

我认为,现代性社会起源于西方人的传统世界观。从基督教占据欧洲主流思潮后,一神论和时间的单线性是所有西方理论体系都无法超越的两个穹顶。这两个观点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欧洲人的一切思维活动和作为思维活动的产物,如政治,哲学,法律等等。一切的公平性都建立在一种利益的最优分配,而非是道德上的正义。一种社会的建立,必须又一个所谓的“正道”的概念,总要有一个至高无上的存在统御着一切,而人类只是一种工匠式的执行者罢了。换言之,之中意识形态下的自由是奴隶性的自由,虽然奴役的程度有高有低,但是终究无法达到对人类自身本质的肯定性。进入科学时代后,所谓的启蒙也并非真正地解放了人的价值,只是把最高原则由神性变作了理性罢了。

世界之所以是一个宏大而完整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无法轻易地用一些算法式的公式与定理来解释。而西方的思想家们以如是般解释世界作为自己理论建立的基础,无疑预示着以这样的理论落实的社会制度终会走入某种极端化的,不可挽回的地步。这是单向性社会的起源的根本原因。

而解决这症结的方法,重新思考问题的角度,必须要建立在以人类自身的本质为标准,重估一切既成价值的基础之上。如此,人类才会从高度分工化,片面化的现代性社会里解放出来,完成对“自我”存在的绝对肯定。

或许,这才是终结社会单向性问题的最好答案。

你可能感兴趣的:(《单向度的人》——从单向度的人到碎片化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