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看见的孩子

趁周末回家几天,与家人深度沟通,内心充盈丰实。

最让我感觉踏实的,便是我的家人们"很有条理"地接受我全新的人生选择,支持我去做我喜欢的事,并对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之所以说是很有条理,是因为这是一个循序渐进,有前提假设,有质疑和鼓励的深度沟通过程。他们要看的是,我有没有真正想清楚。

早早吃完丰盛的早餐,我又去躺在了外公的床上。就着和煦的晨风,我在床上伸展手脚,摆着各种奇怪的姿势,想到我潜意识里的那棵大榕树,感觉此时自己就像在伸展枝丫。

不一会,表妹过来了,坐在床边跟我兴奋地说着什么。小舅舅过来了,打算继续未完成的话题,我接下来的计划是什么。外婆过来了,低头好像找什么东西。外公看两个宝贝孙女都在,忍不住过来唠叨两句"你们两个啊,一个从深圳回来,一个从大西洋那边回来"。

表妹突然说了一句:"姐姐,你看你在哪里,大家便都围过来了。"

我内心突然有点感动,倒不仅仅是因为家人围过来的热闹,更因为家人对我一举一动的关注。——我一直是一个被看见的孩子啊。

小时候"造字","别人炒饭我炒粥"等不同寻常的行为,都被鼓励甚至嘉许,也被要求后果自己承担("比如炒的粥要自己喝完,不能浪费")。甚至到现在这么大,他们的确会提出更高要求,但也仍然把我当成孩子。这次回去吃番薯时吃到一个像小娃娃一样的番薯,我兴奋地跟每一个人展示,而且迟迟不舍得吃下去。外婆和妈妈很实际:"吃下去吧,啰嗦鬼!"外公说:"让她玩吧,没看到还是个小孩吗?"

图片发自App


他们能看见我的能力并且不吝赞美。中学时得了英语演讲比赛的省第四名,但仍然有去北京参赛的机会,我有点犹豫,妈妈果断地说:"有机会,一定要去!"那次全国比赛排名并不怎样,但一直记得妈妈那时的果断和肯定。以及后来从北京回来,我那向来很少夸我的妈妈会在别人面前说:"以后去哪我都不担心,她生存能力强,都是她带着我走。"

最让我感动的并且多年后想起会潸然泪下的,便是他们看到了"我这个人"。在埃里克森课堂上做反馈的成功模式练习时,我想到了小时候外公郑重其事地邀请我去看一篇文章,文章标题是《做最好的自己》。当时只道是寻常。之后偶尔想起也只是稍有涟漪。那次课上想起这个情节,不禁泪流满面。之后跟外公打电话分享这一感悟,在电话里,也是哽咽得无法说话。——看见,把对方当做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这个动作本身,对于被看见的孩子来说,极具力量。

图片发自App


所以,多年后,当我遇到我真正想做的事,而且不得不放弃看似光鲜的工作时,我并不担心他们不会支持,我担心的是自己没有想清楚。大舅舅说:"这个时代是你们的,你们有足够的生存能力,想干嘛就去干嘛,我跟你表妹也是这样说的。"小舅舅说:"我不是打击你,但你既然一心要做这个,你要对自己有更高要求,落实到每一天的生活中。"

当我重新与梦想相遇,当我学了逻辑层次,我更是深深地感受到,最亲近的人愿意看见我的梦想和身份,是多么让人感动的事。

我从不否认自己"自私"。因为在我看来,"自私"是勇于承认自己的需求,而非在物质上的自私自利。而且,某种程度上来说,承认"自私"是"无私"的重要前提。真正自私的人是不会意识到自己自私的,而敢于承认自己自私的人,会因为更清楚自己的需求而更清楚自己的边界,在获取需求的过程中考虑他人,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帮助他人。

成长过程中,我知道我的"自我"曾给人带来一些不悦,甚至伤害。我反思过,也挣扎过。但意识到自己从小到大都是一个被看见的孩子时,我突然有了一种新的领悟:我的"自我"是被很多人滋养和守护的。我不会因为任何人改变自己,因为为了让我知道"我是谁",我的家人和朋友付出了太多努力。我所能做的回报,便是做符合自我生命意图的事。

我知道我是怎样的人,记得上次跟大伯吵架说出这句话,内心感觉居然还很好。

当然,以后的日子里,会更少地直接说"我",而是考虑更多"我们"。我很希望这个"我",能遇到更多"我们"。

你可能感兴趣的:(被看见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