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在云端:数字时代的人际关系》作者: [美] 南希·K.拜厄姆


。。原作名: Personal Connections in the Digital Age

。。ISBN: 9787300272153

。。内容简介 。。

互联网和移动电话颠覆了我们对于自身和人际关系的许多传统认知。说起它们对生活的影响,我们既焦虑、又兴奋。在《交往在云端》中,南希·拜厄姆为数字媒体在人际关系中扮演的角色提供了批判性的思考框架。本书并没有太多劝诫性的寓言故事,而是以研究数据为基础,帮助读者理解日常关系中的这些重要变化。

《交往在云端》将学术研究和生活实例相结合,回答了类似下面这样的问题:中介化互动可以是温情和私人化的吗?人们在线上会撒谎吗?在线上建立的关系可靠吗?数字媒体会破坏我们的其他关系吗?整体而言,本书强调,只有理解了数字媒体的特质,以及发展、使用它们的社会语境与人际情景,这些问题才能得到解答。

《交往在云端》反映了社交媒体和数字技术的最新发展,明确了新媒体带给我们的困扰,同时也指出我们当下对于新媒体的评价与历史上关于早期通信技术的讨论其实并无两样。书中讨论了我们应该如何使用中介化语言和非语言行为来发展社区和社交网络,又如何去建立线上的新关系、维系线下的旧关系。

对于媒体研究、传播学、社会学的学生和学者,以及那些希望更加了解数字媒体和日常生活关系的人们来说,《交往在云端》应该列入必读书目之中。


。。作者简介。。


。。精彩短评。。

#  这本书看的时间跨度太久,看完之后脑袋里只剩下中介化了。以后读书不能这么拖沓了,要速战速决。

#  人在网络上更诚实,因为撒谎通常变得没有必要

#  第一个是在读到第二章“理解新媒体”时,看到作者谈到网络匿名性所带来的双重影响,作者说由于新媒体匿名性的属性,它使得网民既可能会出现“假扮”这一种现象,也可能会出现“格外诚实”的相反现象,因此联想到戈夫曼在拟剧理论理论里面所提到的台前/台后,在互联网这样一种新媒体之上,台前和台后的界线或者区别的标准又如何去界定呢?

第二个是在看到技术决定论、社会构建论、社会形成论以及驯化理论时,联想到了今年引起很大轰动的“韩国N号房事件”,尽管当时主流的讨论都在针对性别议题进行议论,但是其实“N号房”事件背后的技术动因是值得我们去警惕的。就像书中作者谈到的“人们对技术的传播至关重要。”我觉得每个有机会接入新技术的人都需要去斟酌自己的行为,不要让技术成为违法犯罪的帮凶,而是要让技术成为正向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最后,在谈到面对面交流与中介化交流的关系之时,我认为不必拘泥于将二者固定为对立的两方面,二者的关系更像是补偿性的关系,我们应该合理的去运用这两种交流方式,以促进日常生活的人际沟通。

#  总的来说,中介化传播并不是一个空间,而是一种人们用来连接彼此的工具。每一种工具都有意义,而这种意义要依靠他人的解读。这些工具扎根于具身生活(embodied life)中,并对日常现实产生影响,只有在这里,它们才能够被充分理解。——《交往在云端》

从作者的论点——线上和线下交往不是二元对比,而是混合发展——来看,这本书的内容是清晰可辩的,对获取关于云端交往的基础研究结果是有帮助的,不过因受研究的实际局限性也限制了讨论本身的深度,对于想要进一步思考还需要参考类似《浅薄》之类的书籍。

谈到“数字时代的人际关系”,免不了与二十年前更常见的面对面交流做对比,认为它不及面对面交流来得真实可靠。固然,从我们的人际关系类型来看,能够保持长期和稳定的面对面交流的对象,通常更亲密。不过就真实与否来说,要看双方关系是靠什么来衔接的,书友或影友和亲密关系要求的真实就不一样。对于从线下时代走到线上时代的人来说,需要转变的观念是,面对面交流只是交流方式的一种,它可能更能代表亲密的关系,但它并非一切交流方式的标准。

但反过来说,线上交流是对个人的切片式展示,它的呈现是经过挑选和剪辑的,当然属于某个个体的一部分,所以它不是假的,但我们要防止自己以点带面。所以对那些生就在线上时代的人来说,对线上交往要用辩证思维去解读。

一个工具,到底是福利还是祸害,和工具本身无关,还是要看人如何去使用它。

#  我们需要考虑媒体的技术特征,以及这些特征所唤起的我们对于个体、文化、历史的假设和价值观。

当我们谈论数字媒体时,我们实则作为个体、群体和社会在谈论我们自身。当我们通过文字、对话、隐喻、图像等方式展现这些陌生的人际交流工具时,我们也在集体讨论着人际关系究竟是什么,我们期待它成为什么样子。(共享集体的“外记忆”)(P27)

一种根深蒂固的假设同样反映在以下的习惯之中:我们经常使用“虚拟”一词指代线上关系和线上群组,却用“IRL”这一缩略词来描述线下联系。(P34)

有关传统传播技术和数字媒体的技术决定论非常相似,都经常聚焦于身份的真实性和“现实”关系的幸福感。(P40)

技术看起来更容易控制,于是,恐惧往往更容易转移到它身上。(P46)

这些担忧的本质是一直存在的。比如说,如何成为真正的自己,如何与他人建立有意义的关系,如何走出自己的生活圈,如何在一个充满差异的世界中安身立命。

#  当讨论技术时,我们会表达某些社会层面的担忧。其实,在没有这些技术时,我们也会有同样的担忧,因为这些担忧的本质是一直存在的。比如说,如何成为真正的自己,如何与他人建立有意义的关系,如何走出自己的生活圈,如何在一个充满差异的世界中安身立命。

#  围绕技术形成的话语,以及针对媒介使用和媒介影响的研究结果都告诉我们,在第一代传播技术发明数千年后,我们仍然致力于保持人际关系和我们自身的真实性。我们开发和使用技术,为的是培养有意义的人际联系。这一路上有歧途、有错乱、有灾难,也有欣喜。我们与什么样的人、形成了什么样的联系,这些问题一直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就像每一个站在我们面前的人一样,我们并不知道彼此的关系未来会怎样。不过,当我看到人们如此迅速并高效地接收网络上的数字信号,即便这些信号从不是为服务我们的连接需求而设计的,我都会乐观地相信,我们将一直以创新为航标,在航行中彼此拥抱。

引自 结语:赛博空间的神话


关注朋朋不迷路,发送简信交流更便捷;

更多书单 信息,点击个人主页查阅。

你可能感兴趣的:(《交往在云端:数字时代的人际关系》作者: [美] 南希·K.拜厄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