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逃避自由》

1.要认识个人,就必须把他放在塑造他的文化环境里加以考察。


2.自由虽然给他带来了独立与理性,但也使他孤立,并感到焦虑和无能为力。他无法忍受这种孤立,他面临着两种选择:或者逃避自由带来的重负,重新建立依赖和臣服关系;或者继续前进,力争全面实现以人的独一无二性及个性为基础的积极自由。


3.现代人在法西斯国家里想放弃自由,他们非但不向往自由,反而想方设法竭力逃避它。另有一些人为谋求自由、摆脱统治,历尽曲折在战斗中捐躯,为人类自由而战。


4.那么自由是什么,渴望自由是人性中与生俱来的东西吗?自由会不会成为沉重负担,使人无法承受,进而竭力逃避它?为什么自由是许多人的夙愿,又是其他人的威胁?是否可能也有一种天生的臣服愿望?


5.人惧怕孤独。在所以的孤独中,精神孤独是最可怖的。他或许生活在云云众生中,但却完全感到孤独。


6.强迫性努力。个人必须积极活动,以克服他的怀疑感和无能为力感,表现为疯狂地活动、拼命地做事,这种努力和活动并非内在力量和自信的结果,而是绝望地逃避焦虑,他无论做何种努力,都是受焦虑的冲动。


7.自由日益增大的辩证特点。自由使个人得到发展,却又使人更加孤立无援,它增加了人的自由,却又创造了一种新的依耐。它使人越来越独立自主、富有批判精神,同时又使他越来越孤立、孤独、恐惧。

8.爱的性质的谬误问题。爱主要不是由某一特殊对象“引起”的东西,而是人内在的一种缠绵之情,只有靠某一“对象”才能实现。意思是对某一特殊对象的爱是一个人内在的缠绵之爱的实现和集中而已。

爱是一种积极的驱动力和内在的相连状态,其目的是对象的幸福、发展与自由。

爱是一种欣然的心理状态,原则上它可以给予所有的人和对象,包括我们自己。排他性的爱本身就是矛盾的。

某个人成为爱的“对象”并非偶然,决定这一特殊选择的因素太多太复杂。

真正的爱蕴含着对被爱者的基本肯定,爱一个人意味着爱这样的人。

原则上我自己同另一个人一样可以是我爱的对象。我之所以能肯定我自己的生命、幸福、发展与自由,是由于我具有此类肯定所需的最基本的欣然心理与能力。如果他只能“爱”他人,那他根本就没能力爱。


以上均来自《逃避自由》一书,亦不能完全明白,本书探索了在历史进程中,人性和自由概念不定变化的关系。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逃避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