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纸砚的历史——笔(下)

四、魏晋南北朝的笔

魏晋南北朝,我国的书法艺术蓬勃发展,草、真、行书兴起,制笔业也随之发展。

韦诞是三国时魏人,擅制笔,记载于北魏贾思勰[xié]的《齐民要术》,用兔毫和青羊毛制作兼毫笔,工序繁复。

东晋的书圣王羲之,(传)著有《笔经》,说:“凡做笔需用秋兔……惟八月寒暑调和,毫乃中用。其夹脊上有两行毛,此毫尤佳。”又说:“赵国平原广泽,无杂草木,惟有细草,是以兔肥,肥则毫长而锐,此则良笔也。”笔毫的选用非常讲究。

晋代,安徽宣城的制笔业逐渐兴起。

这个时期出土的毛笔资料甚少,甘肃武威旱滩坡出土一只毛笔,是五胡十六国中的前凉墓葬。

毛笔套在笔筒中,出于男尸头部左侧,完整无损。

笔杆为松木,长20厘米,口径2厘米,向尾端逐步收细,前端中空。笔头长4.9厘米,狼毫制成,丝线扎紧并髹[xiū]漆,剪齐理顺,笔头纳入笔杆前端,用胶粘合。笔用后未洗,留有墨迹。

这根笔笔头大,笔锋长,笔杆粗,不适合写简牍上的小字,而是以书写大字为宜。

这只前凉毛笔正对应王羲之生活的年代,有说写《兰亭序》用的是鼠须笔,其实不然,《笔经》中说,秋兔毫笔从心任手,鼠须不易得,用起来也未必好。王羲之用的大概率是兔毫笔。

江苏江宁县东晋墓还出土了一个毛笔头,长10.2厘米,中间用2.5厘米的丝帛束紧,两端都有笔锋,可惜不见笔杆,未知如何用,笔头较粗大。

青瓷对书俑出土于湖南长沙市,是西晋永宁二年(302年)的墓葬,当时还没有高桌椅,是手持竹木板而书,他们在做校对书籍的工作。

五、唐代的笔

唐代,安徽宣州成为全国的制笔中心。

白居易有诗《紫毫笔》说:

紫毫笔,尖如锥兮利如刀。

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饮泉生紫毫。

宣城之人采为笔,千万毛中拣一毫。

可见宣州制笔主要用精选的兔毫。

宣州的制笔名家有陈氏、诸葛氏和黄晖。陈氏曾为王羲之制笔,晚唐柳公权也向陈家求笔,但并不合用。

毛笔不易保存,唐宋毛笔的实物极少见,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古墓群出土了一只唐代毛笔。

日本正仓院保留有17只唐代毛笔,有些可能是日本仿制,从中可见唐代毛笔的真实面貌。

唐代毛笔的特点是粗杆,短锋。

唐代雕版印刷尚不发达,书籍全靠传抄,楷书是主流字体,而且当时高桌椅不普及,人们悬腕书写,所以笔头可以更换,笔锋强劲有弹力,成为唐人的需求。

唐人最常用的是鸡距笔,鸡爪后面突出的地方叫“距”,鸡距是鸡类相斗的利器,以之为名,是形容毛笔杆粗,出锋短,笔锋犀利。这种笔蓄墨量小,不适合写大字。杜甫诗里说“书贵瘦硬方通神”,与当时所用的鸡距笔有很大关系。

但柳公权不喜欢这种短锋硬笔,他认为出锋太短,伤于劲硬,他喜欢较柔软的长锋,笔杆要细,在这种要求下,唐代出现了散卓长锋笔。

散卓笔才适合书法家挥洒,张旭、怀素的草书应是散卓笔所书。

你可能感兴趣的:(笔墨纸砚的历史——笔(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