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怎么看中国电影?爱怎么看怎么看啊

终于啊,有机会嘲笑美国人了——

早几年,真羡慕他们。

游戏,比咱们先公布DLC;电影,比咱们先上线。

这回好,北美观众前几天(北京时间2019年8月9日),才有机会看到我们去年就已经二刷三刷四刷过的——

《我不是药神》。

消息刚传出来,肉叔就在网上看到好多人在说:外媒评价超高!

甚至还有猜测海外能不能拿到30亿票房的……

啥情况,这是火到海外去了么?

于是肉叔查了查。

很遗憾,并没有。

票房超高?

最权威的海外票房统计网站,boxoffice mojo上,至今不显示票房数据

(要知道,boxoffice的统计细致到,就连本周票房只有78美元、总票房只有1万美元的埃及电影《审判日》都不会错过)

上《我不是药神》;下《审判日》

评价超高?

IMDb上,是挺高,3121人给出8.0的评分。但多数评论如中考英语作文般硬凑字数,大概率是国内热心用户贡献的。

烂番茄只有区区4个评价,3个新鲜,1个烂。数据太少,不显示新鲜度。

专业媒体评分统计网站metacritic,也是只有3个评分,80、70、50,同样数据少到不显示综合评分。

左烂番茄;右meta

这叫啥“外国观众非常期待”,这算啥“外国媒体一致好评”?

《我不是药神》的海外上映,不自欺欺人地说,就是:

没啥人看,没啥评价。

既然聊到这了,今天就着《我不是药神》的海外上映,肉叔就跟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外国人怎么评价中国电影。

我们需不需要外国人评价中国电影。

以及。

中国,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电影

一个个来——

1外国人怎么评价中国电影

时间仅仅倒推到10年前的2009年,内地电影市场票房冠军不过区区4.6亿,全年累积票房才62亿。

62亿。

放到现在,只比一部爆款的票房多不出去多少:《战狼2》,56.79亿;《流浪地球》,46.55亿;《复联4》,42.37亿;《红海行动》,36.50亿;《哪吒之魔童降世》,35.75亿。

那年头,没人关注外国人怎么评价中国电影。

印象中,转变来自海外票房272万美元,IMDb评分6.1,烂番茄新鲜度69%的《战狼2》

有夸的:

矫健灵活的动作,让肉搏战更抓人眼球,特别是充满血性的搏斗,为电影创造出恰到好处的高潮。(《好莱坞报道者》)

有怼的:

两小时的狂轰滥炸会造成疲惫。(《好莱坞报道者》)

从《战狼2》之后,你看吧,只要哪个国产片票房炸了,你一定会在你关注的公众号里,收获两种文章:

谁在给XXX打一星。

和。

外国人怎么看XXX。

国产电影票房前10的选手肯定无一幸免,连还没出海的《哪吒之魔童降世》都安排上了。

乍一看,仿佛国产电影已经在海外扬眉吐气、大杀四方了一样。

真没有。

就像肉叔刚刚说的,《我不是药神》这种,才是国产电影在海外最普遍的现状——

不怎么受关注。

那零星几个关注《我不是药神》的媒体或者外国影迷,都怎么评价它?

无非就是怼或者夸嘛。

先说怼的。

哎,他们还真不是逢中必黑的喷子,相反,他们怼得相当有理有据。

比如在metacritic上给出最低分50分、在烂番茄给出唯一差评的RogerEbert.com,他们给低分的原因,是认为文本上有欠缺,为搞笑和塑造程勇浪费太多时长,导致没有时间去表现“反派”的动机。

不要把太多精力用在塑造程勇的剧情就好了……《我不是药神》的创作者们,几乎没有任何空间去质疑曹斌等配角的动机,这样的结果就是,如果我不知道坏人有多坏的时候,我该如何为好人们欢呼?

同样,英国老牌影评刊物《国际银幕》(Screen Daily) ,也委婉地指出,“电影头一个小时充满太多戏谑”。

老实讲,大部分所谓“怼”的评论,批评得还算有理有据。

那他们是怎么夸《我不是药神》的?

同样,还挺令人信服。

那个给它差评的RogerEbert.com,专门写了文章,其实有一半是夸:

超越法律的道德行为,只是表面上令人振奋,现实中其实非常难以实现。

但抛开社会话题,仅从故事角度来说,《我不是药神》并不仅仅讲了一个人为证明自己做出了什么努力,还讲述了一个自私的人,怎么通过帮助其他人,重新融入了社会。

徐峥的表演非常出色,他说话时经常斜视对方,还有他那只拿着烟、占主导地位的手,变化非常丰富。如果有最佳香烟表演奖的话,徐肯定是一个竞争者。他的表演细节,把“只有当其他人的生活对提高他的生活质量有用时,其他人的生活才是重要的”自私本质,刻画得入木三分。

(肉叔补充:徐峥的确凭这个角色拿了影帝,以及电影也拿到了禁烟协会的脏烟灰缸奖……)

VCinema的夸赞也很“上天”,还用了排比句:

这是一部引人发笑的喜剧。这是一部引起悲伤的戏剧。这是一场藏着愤怒的声明。

看了这么多外媒评价。

肉叔斗胆回答一下第一个问题——

外国人怎么评价中国电影?

说实话,既不是无脑喷子,也不是无脑彩虹屁。

还都挺中肯的。

中肯就好说了——

2我们需不需要外国人评价

当然需要啊,上一波“逢外必反”的还是义和团吧……

更何况,肉叔觉得,外国人所谓的批评,某种程度上应该也是我们的不满足。

就像《战狼2》和《流浪地球》,外媒怼得最多的,并不是什么粉红,而是——

电影工业水平。

吴京在许多大场面都太过依赖CG特效......CG血液、火箭、直升机坠毁,这让这部本来抓人的电影被添上了许多丑陋画面。(《Film School Rejects》)

电影完全淹没在好莱坞平均水准线而已的阴暗电脑特效。(《纽约时报》)

话虽然刻薄,但话糙理不糙。

国产电影在电影工业化水准上,暂时就是比好莱坞差一截。

甚至包括叙事节奏、镜头语言,人家浸淫商业片那么多年,沉淀下来的经验的确够我们喝一壶的。

勇敢承认自己技术上的不足,绝不是自卑。

自卑有两种。

一种,是对自我的全盘否定:你的都是好的。

于是我们有了银幕上,这种在中国奇幻故事里,全面抹去亚洲面孔,让每个角色都像是西方神话故事里的小精灵般的惊悚画面。

一种,是对自我的过分吹嘘:我的都是最好的。

于是,我们又有了银幕上,这种不顾故事架构、不顾角色塑造,一股脑地往外国游客脑子里灌输“你看我们长城牛叉不”的古代蹦极。

不要怀疑。

《战狼2》《流浪地球》《我不是药神》,绝不是外国人怼得最狠的,恰恰相反,《长城》才是。

2017年2月17日,在迟于中国整整2个月后,《长城》气势汹汹地席卷北美,在3326家影院大规模上映

3326家影院是什么概念?

同样是传奇影业的作品,《环太平洋》首映日不过3275家影院,诺兰的超级科幻大片《星际穿越》首映日也只不过3561家影院。

声势倒是挺浩荡的,但……

被骂惨了。

专业媒体就不说了骂:

华丽,但毫无意义。

漂亮、好玩,以及非常、非常蠢。

普通影迷也在心疼自己掏出去的真金白银,直接把《长城》的主演之一,马特达蒙刷上了热搜,#感谢马特达蒙 ——

感谢马特·达蒙、卡莉·克劳斯、斯嘉丽·约翰逊、爱玛和蒂尔达,让大家知道我们都是亚洲人,等等……不对,他们都不是啊

啥意思?

这些演员,除了马特·达蒙以外,其他人都饰演过亚洲人。这激怒了美国网民对于 “洗白” (让白人演员扮演非白人角色)和白人至上文化的厌恶。

这么说吧。

哪怕是这些对国产烂片,尖酸刻薄的外媒评价、外国网友评价,我们也需要。

这当然不是自卑。

它们更像一面镜子,既是照出创作者内心的照妖镜,也是照出我们到底需要什么的真实棱镜——

3我们想要怎样的中国电影

《长城》中外网友、媒体的一致评价,从某个角度证明了——

不光我们看不惯国产电影对西方文化的谄媚,人家也一样。

废话啊,人家想看这路货色,直接好莱坞不完了,看啥中国电影啊不是~~

也怪,“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话喊多少年了,怎么传到中国电影这就断了代……

既然说到了不自卑。

那我们就说说。

肉叔最近迷《寄生虫》迷得要死,有个细节,你不去查资料根本看不明白——

在雨夜里突然归来的朴家,朴夫人打电话给金大姐,说孩子想吃Japaguri(짜파구리,字幕翻译成“炸酱浣熊”),甚至还得把冰箱里的贵价韩牛加上。

炸酱浣熊,是什么高级料理?

呵呵,一查才知道,原来是指由农心出品的两款速食炸酱面(짜파게티)和小浣熊干脆面(너구리)混合组成的面。

速食炸酱面+小浣熊干脆面=炸酱浣熊。

听起来高大上的“炸酱浣熊”,就只是两种垃圾食品,加上贵到不行韩牛。

这碗面,完美匹配当时豪宅内的情形:

一个碗,装两款廉价泡面和一份高级韩牛,分别对应同一屋檐下的金家、地下的一家,和高贵的朴家。

这梗铺得高级吧?

高级,暗喻到妙绝。

但这个梗深到只有韩国人才看得懂,你看电影的时候,有看到奉俊昊导演做任何注解了么?

没有吧。

这就叫自信——

你们爱看得懂看不懂,看不懂的话老子甚至有本事,叫你们想主动查一下。

同样的,去年在戛纳拿到金棕榈的《小偷家族》,开场就是毫不解释的日本文化。

翔太怎么能明目张胆地,揣着商品走出超市大门?

因为日本无论小型便利店还是大型超市,门口都极少有防盗窃警报装置(想想日本那些药妆店,货品甚至干脆堆门口)。

细枝末节里还有可乐饼啊、性服务业啊等等等等日本特色。

看明白了吧?

韩国电影,想变成世界电影,会老老实实先做好“韩国”。

日本电影,想变成世界电影,也会老老实实先做好“日本”。

中国电影也一样。

再看《长城》。

故事背景你随便改成哪,这个四处漏风的故事也还照样成立。

《长城》是“中国”的么,别闹,长城是,它不是。

想想看,北美票房高的中国电影是什么?

是把中国侠客文化展示得淋漓尽致的《卧虎藏龙》,是借中国饮食暗喻中国家庭伦常的《饮食男女》,是脱离了中国功夫文化就不能成立的《一代宗师》。

你说可惜么。

当年,我们也有过那么“中国”的电影——

曾经在戛纳完全不需要作妖,只需要穿上简简单单黑白配色衣服,自信走上红毯,就有无数闪光灯拼了命闪过来的《霸王别姬》。

那种中国电影人纯粹的自信和骄傲,我猜《长城》做不到。

庆幸的是,在《战狼2》,在《流浪地球》,在《药神》,在《哪吒》之后,中国电影在一点点变好,或者说,在丝毫不落后时代地,找回我们自己的文化。

就像《流浪地球》,肉叔印象最深刻的外媒评价,是说《流浪地球》的反好莱坞式叙事——

只有安土重迁的中国人,才会想出带着地球去流浪这么惊人的伟大计划。

你看。

尽管我们没必要太在乎外国人怎么评价我们的电影,但偶尔这种肯定的声音,不也是对中国电影,乃至中国文化崛起的助力?

——这绝非缥缈的民族自豪感,也非虚荣的他人认同感。

不信你再看一眼,再看一眼当年戛纳的红毯上,陈凯歌、张国荣、巩俐们毫不留恋相机的步伐。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中国电影?

微笑和步伐里,藏着答案。

编辑:海边的曼彻斯特联

你可能感兴趣的:(外国人怎么看中国电影?爱怎么看怎么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