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最不寒而栗的杀人动机:杀人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死亡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只要你过的比我好,我就受不了“,一句玩笑话, 然而,真的会有人只是以为无法忍受你的美好而将你推向深渊?一个人的“恶”究竟能达到何种程度?为了毫无理由的“恨”能达到怎样的狠厉?

恶意,书如其名。

畅销书作家日高邦彦在出国的前一晚在家中被杀。杀人手法并不复杂,侦探加贺恭一郎经过调查之后,很快确定了凶手——同样身为作家的昔日同窗好友野野口修,同时野野口很坦然地承认了自己的罪责。然而,案件结束了,故事却并没有结束,最让人惊叹的排布才刚刚开始。

为什么要杀人?野野口对这个问题避而不谈。

日高是怎样一个人呢?他从小便是“别人家的孩子“,正直善良,亲切友善,也将野野口视为自己的朋友来帮助他,却不想,这竟会成为”恶意“的源泉。。。。。。

“我就是恨你,明明你是我最亲密的朋友,明明你是那么善良,明明你知道我猥琐的过去还帮我保密,明明你一直在帮我实现理想。可是我就是恨你。我恨你抢先实现了我的理想,我恨你优越的生活,我恨当初我如此不屑的你如今有了光明的前途,我也恨我自己的懦弱,我恨我自己运气不够才能不够,我恨我自己还没来得及成功就得了癌症。我把对我自己的恨一并给你,全部用来恨你。”

两天后,负责的警官对我说:“前野似乎打算一命抵一命。至于山冈那个孩子,我问他为何要对前野施暴,他回答说因为看他不爽。我问为何看他不爽,他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这种话真叫人沮丧。

看了许多的推理小说,书中最浓墨重彩的地方往往都是案件本身精妙的设计,作案手法的复杂,故事的高潮也通常是层层拨茧之后解开案件的那一瞬间的恍然大悟。然而,这本书却在三分之一处就已经理清整个案件,真正令人欲罢不能的是案件背后层层的真相,跌宕起伏的节奏、不断变化的剧情发展、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

东野圭吾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至暗的一面,读完之后背后一阵寒意。有种说法是《恶意》与《白夜行》同享光辉与荣耀,这两部作品恰似两生花——《白夜行》为爱粉身碎骨,《恶意》因恨万劫不复。



东野圭吾在《恶意》中巧妙地设置了一个又一个反转,从阴谋实施到真相大白间的精巧设计,令读者赞叹不已。

                                                                                         ——《出版家周刊》(美国)

在《恶意》中,东野圭吾将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心理现实主义和阿加莎·克里斯蒂式的经典侦探解谜故事结合得炉火纯青。                                                        ——《华尔街日报》(美国)

当你以为东野圭吾已经穷尽了诡计的所有可能性时,他就祭出一个新的来让你大吃一惊。

                                                                                          ——《科克斯书评》(美国)

潜伏在《恶意》故事底下的,是一条黑色的河流,名为人的“恶意”。虽然可以听到流淌的微弱水声,却无法轻易看到它的流动。

                                                                                                      ——桐野夏生

本书电子版获取链接《恶意》

你可能感兴趣的:(让人最不寒而栗的杀人动机:杀人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死亡不是结束而是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