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读书笔记之幻灭

在月晕现象这章,作者讲到,开始和维持一段亲密关系背后真正的动机,都在于需求。

我们成人和孩子一样,都在追寻归属感和价值感。《正面管教》作者简尼尔森指出,孩子的偏差行为主要有以下四种:寻求关注,权利之争,报复,和自暴自弃。如果说寻求关注和权利之争是为了得到价值感和归属感,那么报复和自暴自弃则是感到价值感和归属感永远不被满足时做出的自毁行为。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和孩子一样,想要通过各种方式来引起对方的注意从而寻求关注,比如装可爱,表现的很坚强,有耐心,有忍耐力,勇敢或害怕,撒娇等等,无论你采取哪种方式,只要你对对方存在期许,就会给对方带来压。就如我们对孩子一样,时间久了,我们会不耐烦,会觉得对方无理取闹。当我们努力伪装的期许不被满足时,我们就容易进入下一阶段———权利之争。

权利之争表现在很多方面,包括相互指责,大吵大闹,冷嘲热讽或是拳脚交加等等,无论是哪种方式,目的都是为了控制主动权,想通过改变对方来避免自己去承受自己需求感不被满足的伤痛。表面上看起来权利之争很多时候在就事论事,但深层的根源都在于你本能的去避免引出过去的伤口。

作者指出:每个自我局限的信念,都来自于过去的创伤。所有对自己负面的评价都来自于过去的创伤,来自于自我的价值感和归属感没有得到满足。

所有过去痛苦的经验都会潜藏在潜意识里,久而久之,会让我们对自己和世界产生一些局限性的信念:比如,你的母亲喋喋不休,总是抱怨自己的孩子哪里不足,从来没有正面的评价,那么孩子也会对自己失去信心,认为自己就是妈妈口中说的那么失败,就会产生自卑心理,那么长大后,面对喋喋不休的妻子的指责,他的自卑就会浮现,自视不高。你的父亲在你小时候因为一件事给你一顿毒打,当时的你可能过几个小时就开心的玩了,但是你会把这种痛苦的记忆藏在潜意识里,从而和父亲产生隔阂,如果你的父亲在你心里是个很有权威的人,那么你可能会害怕一切看起来很权威的人,认为这类人都不会爱自己,从而畏畏缩缩,不敢和这些人接触,认为自己是一个弱者等等,从而影响择业/择偶等等。一件小事,会让我们产生如此信念。

而这些信念和伤痛都会在我们亲密关系中通过权利之争中浮现出来,这就是疗愈自己的开始。但是,我们这样没有心理学背景的人,难道能在每一次权利之争的背后都能找出背后的原因吗?又该如何去识别和操作呢?

作者建议遇到生气愤怒时,把关注点放在自己身上,想想自己生气是为了逃避什么,关注自身,而不是把怒气加在对方身上来逃避。

听起来容易,做起来谈何容易!

希望接下来的章节中我能慢慢找到如何处理的方法。

在看这章的时候,感触还是很深的,特别是看到“过去的魅影”这里时,突然想起了初中时候的一件事,父亲说的一句话,然后突然对自己多年性格中和感情中的弱点豁然开朗了,刹那间很想落泪的感觉,那句话这么多年从来没有在我脑海里出现过,但是就在那一刹那浮现出来,让我对自己很多的选择有了合理的解释,让我知道,我的自卑源于哪里。那个时候,特别想抱抱自己。

这类型的书,深入看还是很烧脑的,特别是像我这种没有心理学背景的,要做到觉察,更不容易,我很想去追根溯源,发现很难,需要去学习的还太多太多。

你可能感兴趣的:(《亲密关系》读书笔记之幻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