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的艺术》读书笔记(4/4)

第八章 倾听

8.1.倾听:不仅是“在听”

1.    提出问题以后,另一个需要你思考的地方是,这些问题如何被对方接收和感知,以及问题能不能起到你的预期效果。答案本身并不能完全反映你发起的沟通行为是不是有效。人们会从他们的老板那里听到各种事,特别是当他们提出问题或暗含质疑的时候。

2.    你可以从答案当中解读出什么(我们在此讨论的是你在听到回答瞬间是如何理解答案的),我们对于问题和回答的观察,尤其是倾听的部分,还应该扩展到邮件和实时电子通信上面。由于管理者同开展工作的员工所处的实际位置变得越来越远,对于提问过程的理解变得愈发关键。

3.    我们听见(在听)和听懂(倾听)都是非常自然的行为,了解一些倾听技巧和策略,增加提问成功的概率。即使在能够问出很多好问题的人中间,也同时存在着不会倾听的反面典型:

1)    在听(hearing),是指你的身体(你的耳朵)在对声音作出生理性的反应。你“在听”时,可能是完全主动地听(例如在观看演唱会时),也可能是被动地听(听者没有把焦点关注在声音内容上,不管有没有在理解其中的意思),还有可能是上述两种情况的混合。在不“倾听”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只是“在听”。“在听”是要求管理者接收到对方的话语。

2)    倾听(listening),是对你听到的声音进行下意识的识别。倾听者的目的,就是理解对方在说什么,语义是什么,然后如果能找到合适的答案再作答。“倾听”,是将管理者的管理技能和理解技能应用到所听见的内容上。

4.    人们听见的,并不总是你想要表达的。你应该将倾听看作提问的另一部分内容,以此为基础,面对回答时你要考虑问题:

1)    你能否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倾听自己)

2)    你如何来辨别别人是否已经理解了你的意思?(倾听别人)

8.2.倾听的目的是什么

1.    如果决定要“倾听”,那么确保自己已经“听见”了所有的信息。太过依赖于“听见”,而没有对内容进行足够的“倾听”,我们会倾向于听到我们想听的东西。对于不想听的,很可能就得过且过了。

2.    避免变成低效“惯性倾听者”的一个方法,你的提问带来了答案,在倾听答案的同时,你很有可能从中获得提问内容之外的信息,这些信息没准恰恰是关键所在。

8.3.避免倾听失误

1.    插话。在回答者还没能对问题充分表达意见的时候就打断他。这是极度不尊重的行为。也会给在场的人士留下非常不好的印象。

2.    无视答案。你看起来仅仅是为了听自己说话而已,而不是为了抓住答案中的内容要点。

3.    表现出散漫的神态。在你发起的一场访谈途中,注意力不能集中。管理者有时不能专注于答案的一个原因是,他们总是忙于为下面的提问做准备,思考接下来该说些什么。但是如果持续地忽略回答者表达的内容和表达的方式,回答者就会开始无视问题了。

4.    踱步离开。难以置信。

5.    反复重述问题。你的思维逻辑一定是完全坏掉了。

6.    误读答案。因为回答者同意回答你的问题,就想当然地认为他一定在某种程度上认同你的观点。

第九章 结语

9.1.苏格拉底罪该当罚吗

1.    苏格拉底提出的问题,其实是一套谁也逃不掉的测验题。他的愿望是让身处各个知识阶层、权力等级、权威秩序下的所有人都明白,无论他们已经掌握了多少东西,他们仍然是无知的,不可能做到全能。对于任何组织中的人来说,迅速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才能获得最大的利益。

2.    “苏格拉底”式管理者,会将提问的过程从针对已知的事情,逐渐转向针对未知的事情,从而使质询不断向更深层的领域进发。具体而言,这种方法是基于你对市场、项目、销售、经营、售后服务以及企业整体的理解,然后探寻并建立起更完备的知识体系。

3.    “苏格拉底”式的管理方式,以“苏格拉底”式的一贯追问作风为基础,从专业地做一名“无知者”开始管理工作,专注于在那些仍不清晰的话题中进行深究。不会逮着机会就炫耀自己的智慧,更不会让其他与会者感到自惭形秽、备受打击,苏格拉底都会要求回答者真诚坦率。

4.    “苏格拉底”们的使命,就是让人们丢掉对知识掌控能力的不切实幻想——你永远不可能对所有的事情都做到了如指掌,即便是在你最擅长的领域,还是会有很多你不了解的东西。在一种情境中得到的管理经验,放到另一种情境中,没准就不适用了,尤其对于刚刚更新工作内容的管理者来说,以前有用的经验知识,也许只能支撑工作内容的一部分。苏格拉底说,“对于同样的事情(或知识),如果我们知道如何利用它们,它们就是我们的财富;如果不能,它们就什么都不是。”

9.2.结语和最后的建议

1.    你需要知道到底问什么、怎么问出来、向谁发问、在什么情境下发问,等等。你需要的答案,应当是有助于企业发展、困境突围、创意迸发的那些答案。遵循以下几点小小的建议:

1)    在任何情境中,都要思考你还不知道什么。

2)    平等对待你所有的对话者。人家也许知道你不懂的知识,甚至是某方面的专家。

3)    做你自己。不用硬提问题。你就是你,如果某种问题类型或风格不适合你,就换一种适合的。

4)    永远对回答者的回答抱有感恩之心。即使提问过程充满了争议、问题的选择异常艰难,也要这么做。这不仅会让你成为一名拥有技巧的质问者,而且能让你逐渐成为一名真正的领导者——有威信、受爱戴的管理者。

2.    你可以一整天在搜索引擎里输入各种疑问,但机器永远比不上人的思维力量。你用来发展企业的所有答案都在那儿了,在所有员工的头脑中。就差你来提问了。

3.    电视节目是我们学习和观摩提问、拓展自身思维能力的绝佳途径。在评价分析专业提问者的时候,你可以使用下面4条筛选标准:

1)    使用缜密而有条理的提问法则,得到答案,展现故事脉络;

2)    在每次讨论中都应用多样的问题类型,都是运用问题工具的专家;

3)    不生搬硬套脚本上的提问策略(他们可能是按脚本来问的,但整个过程自然顺畅,路径清晰);不拘泥于某一种类型的提问,或习惯于使用一种特定的提问路径。

4)    他们会非常关注讨论中暴露的“致命缺陷”,从其他人其他事当中获取有意思的东西。

你可能感兴趣的:(《提问的艺术》读书笔记(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