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得其乐的自我-和我一起读心流,见证轻度阅读障碍症人士的成长 (内心独白+paraphrase)

图片发自App

要体验心流,先得有一个清楚的奋斗目标。一个具备“自得其乐的自我”的人会干净利落、镇定自若地做抉择——从择偶、就业等终身大事,乃至周末如何消磨、待在牙医候诊室时做些什么等小事。
选择目标与认知挑战有关。如果决心学打网球,我就该学发球、打反手拍和正拍,训练体力和反应。或者过程也可能刚好相反:因为我从击球过网中得到乐趣,我渐渐把学打网球当成一个目标。两种情形下,目标与挑战都是相辅相成的。
从目标与挑战中确立行动的体系后,在体系运作中所需的技巧就显而易见了。如果我决心辞去工作,转行经营度假事业,我就该学习旅馆经营、财务管理、选择开业地点等。当然,这整件事情的发展过程也可能正好相反:我认为自己的技巧可以经由一个特定的目标充分发挥——我可能因具备足够的条件,才决定投入度假休闲这一行。
在培养技巧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行动造成的结果,也就是留意所有的回馈。一位优秀的度假休闲业经营者,必须对创业企划书在一位银行家心目中可能引起的反应做出正确的评估,还必须知道旅客会喜欢哪些措施和设备,哪些又可能引起他们的反感。若不能对回馈保持密切注意,他很快就会与行动体系疏离,技巧不再进步,效率也一落千丈。
一个人有没有“自得其乐的自我”,最根本的不同在于,自得其乐的人知道目标完全由自己选择,并不是什么随机效应,也不是外来力量所造成的。这个事实造成两个乍看可能截然相反的结果:一方面,自行做主的信念使一个人更能全心投入目标,他的行动确实而有内在的控制;另一方面,由于对目标有主控权,必要时他可以很容易修正。
由此可见,自得其乐的人待人处事既能做到前后一致,又能保持相当的弹性。

1.确定目标的两个:一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决定研习相关的技术,二是,通过自己在某方面的技能优势,来决定自己的的目标。


一个人有没有“自得其乐的自我”,最根本的不同在于,自得其乐的人知道目标完全由自己选择,并不是什么随机效应,也不是外来力量所造成的。

即对目标的心理所有权,这个选择是自己做的,自己要全身心的投入!同时,因为是自己定的,所以,可以灵活的转变,然而,很多没有对自己的目标有心里所有权的人,可能就会刻板的因为担心其它的因素,而阻碍自己对目标的全心投入,因欠缺对目标的掌控感,从而不能灵活的变动,这就是自己得一大问题。因为图书馆闭馆了,自己难道就只能带在宿舍里面吗?肯定不是的呀!从来都没有人,绑住你的手和脚,去限制你做其他的事情,就是如此简单!那么自己主动探索,找到了自己的教室,可以在这里思考学习,体验心流,享受自律给自己带来的正反馈。 其实好多事情也是这样。

今天读到了一篇讲述系统休息的文章,最典型的中级休息就是晚上的睡眠;暂停工作休整一天也是中级休息,但你必须保证这一天不接电话、不回微信,而是去做一切你喜欢的事情;每年两三次、每次至少一周的休假则是高级休息。

然而,因为今天运动会彩排的原因(大学真的是心大呀,提前一天放假,就彩排了不到一小时!)自己有了一天的小假期(图书馆闭馆!),到了下午在宿舍的时候,自己就完全没有心流状态了,做的都是些杂碎事。不是的安慰自己这是那种系统休息的一部分,但是,自己在象牙塔里面,现在不需要呀!自己每天过的有心流的日子,自律的生活就够美好了呀,所以有时还要区分优质文章的时间段!

全神贯注
选定行动体系以后,具备自得其乐性格的人就会一头扎进他所做的事情里面。(巴老爷所说的,值得做的事就马上去做!不想要与一人共事一辈子,就一刻也不要与其共事!)
不论是驾飞机绕地球飞行一周,还是吃罢晚餐清洗碗盘,他都会把注意力投注于手头的工作上。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先学会在行动的机会(要实践的目标)与本身具备的技能(自己几斤几两)之间取得平衡。
有些人抱着不切实际的期望,诸如拯救全世界,或在20岁以前成为百万富翁等,希望破灭时,大多数人都会觉得沮丧,精神能量浪费在没有结果的追逐上,使他们委靡不振。在极端的情形下,很多人因对自己的潜力丧失信心而停滞不前,于是选择安全而微不足道的目标,使复杂性的发展局限于最起码的层次。(极端的失衡阻碍了成长,自己曾在高三的时候,时而踌躇满志,为自己光明的前程感到可怕,时而,心如死灰,为自己的无能无可奈何,其实。。正常点就好!)


在行动体系中妥善运作最重要的就是使环境的要求与行动的能力保持在伯仲之间,相去不远。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人走进一个拥挤的房间,决定加入派对,也就是尽可能多认识一些人,玩个痛快。如果他缺乏自得其乐的性格,很可能就没法子主动展开人际接触,而会退缩到角落里,希望有人会注意到他。要不然,他也可能表现得太聒噪、太招摇,不合身份的虚情假意,极可能引起别人反感。这两种策略都不可能成功,也无助于玩得愉快。(世间的一切都要动脑,但不是所有的人都知道要从哪动脑,更别说想到要动脑)
但一个自得其乐的人,一走进房间,就把注意力由自己身上转移到派对——也就是他打算加入的“行动体系”。他会观察所有的来宾,研究判断哪些人可能在兴趣和气质上跟自己合得来,开始与对方谈论双方可能都感兴趣的话题。如果回馈很消极——例如话题变得很乏味或对方接不上,他就可以换个话题或换个谈话对象。只有在一个人的行动与行动体系提供的机会相称时,才可能真正投身其中。集中注意的能力越强,投入就越容易。注意力失序、精神容易涣散的人,总觉得被排除在心流之外。任何转瞬即逝的外来刺激,都有可能使他们分心。如果分心不是出于自愿,就可见对自我缺乏控制。
令人意外的是,大多数人都不曾在加强控制注意力上下过什么工夫。如果没法子专心阅读一本书,我们非但不设法提升注意力,反而丢下书,打开电视,让剪接粗糙、不时被广告打断、情节低俗的电视节目进一步割裂我们的注意力。(对注意力资源的轻视!)


图片发自App


我能在今天就把这本读完,那样就是暴殄天物了,这么好的书,对于自己现在的阅读能力,还是以写读后感的方式来读吧,对这本著作及自己的尊重。

你可能感兴趣的:(自得其乐的自我-和我一起读心流,见证轻度阅读障碍症人士的成长 (内心独白+paraphr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