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题”而不是“答题”

上周末,有个朋友问我:非工作时间不关注行业信息,能否判断这个人适不适合这个行业/这份工作?

我一下子就想起了张老师在第35期播客里提到的“关于『如何确定自己喜欢做的事』的四个思想实验”,我就把四个问题拿出来问了问他(庆幸自己给这期节目做了脑图)。问题如下:

1、如果把做这件事的附带结果全都给你,你是否愿意继续做下去?

2、如果这件事,你只能默默去做、不能告诉其他人,你是否愿意继续做下去?

3、如果需要在两件同样喜欢做的事情中做个选择,你是否愿意继续做这件事?

4、如果你得知自己10年后去世,你是否愿意继续做这件事?

朋友回答了问题,随之得出结论:看来我还是适合这份工作的,哈哈。

但我自己却觉得别扭。这真是他想要得到的答案吗?“适合/不适合”的答案真的能给予他现实生活实质性的建议吗?

这两天重新思考了这个问题,我发现我忽略了思考这类问题的另外一种思路,即:“破题”而不是“答题”(这种思考问题的思路也是张老师播客里有反复提及过的,感谢)!

张老师在播客里是如此解释“破题”步骤的:

1、分析问题问得对不对(生活中大部分被问出来的问题,其实往往是错误的)

2、试着回到问题的背面,探讨这个问题背后的情绪和动机(问题背后的情绪和动机往往比问题更重要)

那么,让我们回到问题中:非工作时间不关注行业信息,能否判断这个人适不适合这个行业/这份工作?

第一,这问题问得并不对。首先,这问题缺少一定的前提:这是份处于什么行业的什么工作。其次,这问题有引导人们“二元对立”的倾向。我们容易清楚的一点是,生活中的绝大多数事情并不是非黑即白的,简单的情景下,很可能蕴藏着错综复杂的纠葛关系,任何简单粗暴的划分都是未经谨慎思考的结果。显然,在获得如此少量信息的前提下,我们无法通过思考而给出有效的建议。这时候,我们并未赋予自己发言的权利(或者说我们尚未通过有效手段获得发言权),所以保持沉默是最好的做法。

而在一开始试图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我不可避免地犯了一个错误:把“适合这份工作”理解为“喜欢这份工作”。很明显,这两个词所表达的意思根本不一样。某人适合这份工作并不能说明他喜欢这份工作,而试图把兴趣转化为工作却以失败告终的例子我们也并不少见。

发现了吗,“适合这份工作”更可能来自于别人对自己业务能力的客观评价,更直白的意思是指某人能把工作完成得漂漂亮亮的;而“喜欢这份工作”其实是在描述自己的主观感受,获得这种感受很大程度上说明我们对工作的阶段性满足感。

(我反思了一下,发现犯下如此愚蠢的错误的原因很可能是,我对这个朋友比较了解,所以我会比较难对他提出的涉及他自己的事情有清晰且准确的客观判断,尤其他说到“工作是否适合”时,我下意识想到的更多是“可能他最近对工作提不起兴趣”,会有更多的情感因素在左右判断。这种下意识做出的意识行为非常值得我们思考和警惕。)

第二,我们尝试回到问题的背面,去揣摩这个问题的动机:他为什么会问这样一个问题?他最近是否遇到了类似的情况?比如下班回到家自己在刷抖音,而同事却在继续关注着行业动态、以期工作能更科学高效时,自己的矛盾心理?抑或工作到了瓶颈期,看着同事在群上高谈阔论,自己也希望在非工作时间进行进修却发现根本看不进相关信息时,因此产生了对自己的自我怀疑?或者他最近新招了助理,发现助理非工作时间不关心行业信息,恰好助理的工作成果令人满意/不满意时,对这种情况的疑惑心理?......

当我们这样揣摩时,眼前的迷雾开始散开了。我们更能清楚他处于什么样的情况里,他最近的心理状态如何、甚至是否已经对现实生活造成了好/不好的影响。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也许已经把问题解答了:是否应该重新评估自己职业规划?是否应该养成关心行业信息的习惯?过程中我们是否需要更多的耐心和信息的帮助?我们是否有更好的方法认识这个行业?相应的渠道有哪些?如何扩大自己的能力圈?

甚至,我们可以讨论该如何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认识他人,如何建设和维系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如何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如何知晓自我与世界的关系......诸如此类的关于认识与意义的思考。

所以,当有一个问题摆在面前时,先别急着解答它。很有可能,有用的信息在问题以外。往往我们在谈论一件事情的时候,关键点其实并不在于事情本身,所谓“当我们谈论A时,我们谈论的其实是B”。

以及,be patient。

最后,以20世纪伟大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一句话作为结尾,非常有意思的一句话,他说:“人生问题的解答在于对这个问题的消除”。

你可能感兴趣的:(“破题”而不是“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