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修阅读-21思维弹性:思维是如何进化的?

    第一部分,我们讲了防御型思维的三大天王:僵固思维、应该思维和绝对化思维。

    第二部分,我们讲了一些能帮助你从防御型思维转向成长型思维的思维工具:创造型思维、WOOP思维、控制的两分法和正念思维。它们就像一条河流的张力、河道和源头活水,能让一条河流动起来。

    在思维的改变这一章的最后一讲,我想跟你讨论一个重要的问题:思维究竟是怎么进化的?

    倾听的要诀:答案在别人心里

    我想先说一点我的个人体验。

    我是一个心理咨询师。我在最开始学心理咨询的时候,我的老师告诉我:在心理咨询里,倾听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我点点头说知道了,而我心里想的是,老师只是提醒我一个我早就知道的常识罢了。那时候我对倾听的理解,还停留在不能只顾自己喋喋不休地讲,不能别人没说完就抢别人的话说,要有耐心这一个层次。我心里说,我是一个温和的人,我愿意倾听,倾听是我的强项。

    幸亏我并没有固守着自己对倾听的理解。心理咨询是关于对话的艺术。研究对话久了,我才慢慢理解,倾听是一件多么难的事情。

    最开始,我以为我听懂了别人在说什么,后来我发现,我只是在用自己的东西套用别人的经验,等我把自己的东西放下了,我一点都听不懂别人在讲什么了。直到最近,我才又慢慢能听懂一些别人的话了。

    让我来举个例子。

前几天我在餐厅吃饭,听到一对夫妻在说话:

    妻子说:“这几天没睡好。”

    丈夫:“这几天天热,人就是容易早醒。”

    妻子:“我有点担心女儿上托儿所能不能适应。”

    丈夫:“小孩子嘛,可不都这样。过一段就好了。”

    妻子就沉默了。

    在这段对话里,妻子一直在跟丈夫说,她觉得生活的某些方面出了问题,而丈夫却一直在强调“一切正常”。

    丈夫听到妻子的话了吗?并没有。他只是用自己的想象来理解妻子说的话。

    也许对丈夫来说,妻子的焦虑也是一种新的经验(也许不新了)。他一直在努力把这些新的经验纳入到自己原有的认知框架里。他没来得及听妻子说什么,却急着给妻子提供一些解释,好像他很需要这种“一切正常”的感觉。

    如果这时候妻子告诉丈夫,“你没听我说话”,丈夫也许不会理解,甚至会反驳说:“哪里啊,我不是一直在倾听吗?”

    可是,是什么让丈夫不愿意听呢?是他对妻子的状况不感兴趣?是他担心妻子在通过“告诉你我不好了”来责怪他?还是他很需要这种一切尽在掌握的感觉呢?

    倾听的要诀,就是知道很多事其实你并不知道。

    所以一个好的倾听者,心里就会有很多的问题。他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不在自己的心里,而在别人心里,所以他才会提问。

而一个不好的倾听者呢?

    他的心里没有问题,只有答案。因为他一早就知道了别人要说什么。他听到别人说的,永远都是他自己心里想的那些东西,不断重复不断重复。

    所以现在,我也会告诉我的学生,倾听是很重要的,也许是心理咨询里最重要的事情。我的学生也会点点头,也许他们心里也会想,老师不过是在提醒我一个我早就知道的事情罢了。

    但是我不会说什么。我知道说是没用的,如果用心体会,也许很多年以后,他们对这句话也会有更深的理解。

    思维发展的三重境界

    为什么要讲如何倾听呢?因为它和思维发展的规律非常像。

    佛教禅宗有一种说法,用来形容思维的不同境界。

    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第三重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人的思维就是这样一个从简单,到复杂,再到重新回归简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某件事的理解会呈现螺旋式的深入,但最后,又能简单地归纳某件事情的本质。

    如果人认识世界和自我的方式,也能以这种螺旋深入的形式发展,那他的思维,就是一种有弹性的思维。

    而这种思维的要诀,跟对话很像,就是不要太确定你知道的东西是什么,从而为探索的可能性留下空间。

    在这里,我问大家一个奇怪的问题:我前面所讲的东西,都是对的吗?

    比如在僵固型思维里,我讲到了夸孩子聪明,会让孩子陷入僵固型思维,会因为担心自己不够聪明而不愿意接受挑战。是这样吗?

    前段时间我出差了好几天,回到家一敲门,女儿扔下手中的游戏,飞奔过来抱我。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在她玩数独游戏的时候,我围着她夸了好多次宝宝乖,宝宝聪明。我分明看到了她脸上开心的神情。

    这样的夸奖会让她陷入僵固型思维吗?

    我并不觉得。为什么不会?这个问题的答案,我想留个悬念,在课程的下一部分来说。

    我在这里要说的是,就像心理咨询做的只是局部的工作,我们所讲的知识,也只是局部的真理。

    也许你要问,老师,你是不是想说,人应该有批判型思维,不能全盘接受?

    不是,我想说的恰恰相反。

    所有的知识都是局部的,找出它不够完善的部分,是很容易的。可是要听到它对的地方,却并不容易。你要先接受他所说的都是错的,才能听到他说的对的地方在哪里。

如果套用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就是把知识当做绝对的真理来学习;

第二重境界,就是知道它是有错的,所以批判它、排斥它、不接受它;

第三重境界,就是重新把它当做知识来学习,既知道它有局限,也知道它对你有用的地方在哪里。

    再让我举个例子。

    在青春期的时候,我一直为自己是一个敏感内向的人而苦恼。那时候,我不知道该怎么跟人交往,见到陌生人总是有些紧张,不知道该说什么。

    我对敏感内向这个标签也毫不怀疑。这是“见山是山”的第一个阶段。

    学了心理学以后,我会努力去寻找一些例外。我发现自己并不是跟所有人打交道都有困难,跟熟悉的朋友在一起时,我也是很放松的,而且我很享受别人听我说话。

    所以在那段时间,我就有意识地不用敏感内向来形容自己。这是“见山不是山”了。

    可实践了一下,有一天我就想,干嘛这么累,钱钟书先生说,偏见就是一种思维的休息,我就不能让自己休息一下嘛。于是我又开始跟人说,自己是比较敏感内向的人。

    有意思的是,我的读者很接受我的这个标签,每次开读者见面会,都会有读者说:“老师,我也是敏感内向的人,所以我看到你,觉得特别亲近。”

    有时候我也会主动跟人说:“我是比较敏感内向的,万一我不知道该说什么了,还请多照顾。”

    这时候,我不再因为这个标签而有心理压力,相反,我还认同了敏感内向。这是“见山又是山”的另一种境界了。

    所以,能认识到你所了解的,永远都只是局部的知识,这非常重要。

    因为既然是局部的知识,这局部以外的部分,才会变得分外迷人。你才会想,那剩下的部分是什么呢?这就为进一步的探索留下了空间,而这个探索的空间,其实也是你思维发展的空间,也是你自我发展的空间。

    为什么讲思维的发展,我们要讲局部的知识呢?

    因为,所有你关于世界、自己和他人的看法,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知识。只不过,你既是这类知识的生产者,也是这类知识的接受者,你既是老师,也是学生。

    你说,这个世界糟透了,这就是你的知识;

    你说,我应该变得更聪明一点,否则别人就不会喜欢我,这也是你的知识;

    你说,我是一个敏感内向的人、一个活泼开朗的人、一个佛系青年,这都是你的知识。

    那么问题是,你是把它们当做局部的知识呢,还是当做绝对的真理呢?如果你把它们当做局部的知识,那这些知识以外,它的空间在哪里呢?

    在前面的课程里,我们讲了很多限定我们思考的“应该思维”,你可能会想一个问题:我们的课程是不是提供了另一些规则,它会不会塑造另一种应该思维呢?

    不是。

    因为你要知道,我们课程提供的也只是局部的知识,如果你知道这些知识之外,还有很多未知的空间,你就不会被这些知识限制住,变成一种应该思维。

    所以,思维的弹性其实就是承认我们自己的限度,并继续探索其他的可能性。

    心理学大师米纽庆说,确定是改变的大敌。而有弹性的思维,总是会有不确定的部分,这也为改变留下了空间。

    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思维对环境有两种基本的适应方式。

    一种适应方式,叫同化。简单说,就是用我们头脑中已有的东西,去理解新发生的事情,把新发生的事情加以修改,以符合我们头脑中原有的认知模式。

    另一种适应方式,叫顺应。我们不改变这些新事物,而改变我们自己的认知模式,来适应这些新事物。

    局部的知识、流淌的知识、不确定的知识,会不断让新的东西进来。这会不断改变我们的认知模式。这很痛苦,因为相比于固守某些绝对真理,你的思维要经历太多的变化和不确定性。

    可是,有弹性的思维,会不断迎接这种不确定性,让它来改变我们自己。这样,思维发展才会快,你才会不断发现你原来没有发现的东西。

    让我们来归纳一下。思维是怎么进化的?

    其实很简单,就是承认我们了解的只是局部的知识,并探索其他的可能性。

    而最大的可能性是什么呢?

    是来自别人的想法。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经历、知识、情感,所以每个人的想法也会千奇百怪。

本章小结

1.倾听的要诀:答案在别人心里,心理咨询是关于对话的艺术,而倾听是心理咨询最重要的事情。一个好的倾听者,心里会有很多的问题。并且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不在自己的心里,而在别人心里,所以才会提问。

2.一个不会倾听的人心里没有问题,只有答案。因为他一早就知道了别人要说什么。他听到别人说的,永远都是他自己心里想的那些东西,不断重复不断重复。

3.人的思维就像佛教里讲的三重境界一样从简单,到复杂,再到重新回归简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某件事的理解会呈现螺旋式的深入,最后又能简单地归纳某件事情的本质。

4.如果人认识世界和自我的方式,以这种螺旋深入的形式发展,那他的思维就是一种有弹性的思维。

5.思维的弹性就是承认我们自己的限度,并继续探索其他的可能性。心理学大师米纽庆说:确定是改变的大敌。而有弹性的思维,总是会有不确定的部分,这也为改变留下了空间。

6. 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思维对环境有两种基本的适应方式:一种是同化,一种是顺应。

    思考与行动

    学习了三周的心理学知识,请总结一下你所学的知识,这些知识点你都认同吗?

    首先还是要强调一下思维变化如同佛教的三重境界,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认知也可以套用这种模式:学到知识如同真理对待,知识运用过程中产生的疑虑导致怀疑知识,经过实践的证明,知识仍然是对的,但并不是真理,并不包含全部。

    学了三周的心理学知识,首先学了人的情绪化的本质:大象和骑象人,情绪的大象和理智的骑象人,当情绪化上来理智的骑象人是无助的,所以首先接受失控,问问自己为什么会情绪化,担心什么?害怕什么?理解大象的语言,让骑象人提出相应的对策。其次采用心理学X光片,每个决定都有一个重大建设,所以要检验你的重大假设是否成立,如果不成立,那么你担心和忧虑是没有必要的。再次,学习利用小步子原理,做好一小步,如果能想要达成结果,你应该做的第一步是什么,并着手去做。第四,学习防御型思维的三种模式,分析对比工作生活中这三种模式如何起作用,以及突破防御型思维的自我辩驳,其实这种方式更像重大假设中的检验。利用WOOP思维和控制两分法来提高行动力。利用正念思维,关注当下,做好当下的每件事,跟小步子原理有相通之处。

    这些知识点你都认同吗?这些知识点我都是认同的,目前对我的认知水平,这些知识点都是对的,但并不绝对化,需要用实践不断的固化知识点。

你可能感兴趣的:(共修阅读-21思维弹性:思维是如何进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