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产业化恶果频现——从疫苗不合格到体检造假

过去的许多年里,医疗产业化作为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标志被不断提及,与此同时,不断上涨的药价和有限医疗资源导致的看病难看病贵不断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在医疗改革的过程中,公立医院的势力范围不断缩水,公立医疗企业不断减少,伴随着私立医疗机构、私有化医疗企业被逐步松绑,医疗保障水平同样一言难尽。虽然我们不得不承认公有医疗机构同样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相比之下,在一个关乎全民健康的行业中盲目推行私有化,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在刚当选不久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名单上,我们通过对这份名单的检索,发现大约有十分之一的人与医药卫生系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此大的一个利益共同体,其形成的背后必然有一个巨大的利益联结。

我开始关注医疗改革,是在2015年,国务院出台了一个关于医疗事业发展的新文件,文件主要内容是对公立医院的扩张进行限制,鼓励私有医疗机构的发展扩张,时任总理强调这是一个巨大的发展和进步,并认为这有利于让我们人民享受更好的医疗服务。在文件出台没多久之后,我向在医疗机构中工作的朋友讲,未来的公立医院将变成人才培养地,而有所成就的医生,会到私人医院去,由此,廉价普惠高质的公立医疗被吹响了丧钟,高价低效而服务于少数人的私人医疗吹响了集结号。

明明中国原有的医疗制度培养了一大批可靠的医护人员,原有的医疗制度取得了将中国人的人均寿命提高到远高于同等收入水平国家的骄人成绩。与之相类似的,有北欧的社会主义风格普惠的医疗制度值得我们学习。但不知为何,中国就如同房地产政策向香港学习一样,在医疗体制改革的道路上迈向了美国道路的邪路。众所周知,美国医药卫生行业的收入结构性地远高于世界其他地区,美国人用于医药健康的开销占比极高,而美国人均寿命却位居发达国家倒数。

仅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医疗卫生系统的腐败是结构性的,系统性的,普遍性的。结构性腐败体现在整个医药卫生系统的每一个细胞,从卫生系统官员,到医生,每一个人都受这种腐败的恩惠而不承认;系统性腐败体现在每一个层级都有各自的分工,关于如何腐败,从招投标到用药,无一不腐败;普遍性是指,不是没有好人不想腐败,而是这个土壤中不存在不腐败的空间。与之相类似的系统性的腐败,和之前的城市户口农村户口有异曲同工之妙。

医疗企业的腐败,之前如果有看过我不是药神,应该也有所了解,对政府行贿,对医生回扣,保留超额利润。对政府行贿的目的是通过提高标价、进入医保等获取更大销售空间,对医生回扣是为了让医生根据目录用药,提高销售额。疫苗企业、医疗设备同理。不可否认一次性的器械更安全,但由于超高的价格导致其很难切实的一次性使用,反而更容易导致交叉感染。

私立的医疗体检机构,用看似极高的服务,和较高的价格包装的高端体检,其实其工作人员往往没有从业资格,而同时,其不专业导致的放射性元素暴露等种种不良影响,才刚刚开始。

如果继续放任,我想魏则西的悲剧将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重演。只有通过严格监管和对利润追求相对较小的国有企业重新进入该行业,来理顺风气,重树良好风尚。

你可能感兴趣的:(医疗产业化恶果频现——从疫苗不合格到体检造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