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热爱变成生活的常态化

学国画不知觉五个月过去了,每日雷打不动五点左右起床。由于最近国画的课程难度加大,书法暂时就放了放。中年又开始了当学生的日子,和我一起同班的很大一部分人是老年人。我们这些学生都是在人生的后半场完成曾经的梦想,大家的兴致还是很高的。高强度的学习,大家的体力精力却是要面对的一个大问题。同学们经常抱怨很累,我也是。

我想起小时候读书以及大学研究生期间,从来不会觉得学习累,从来没有想歇一歇的想法,那个时候似乎学习就是生活,没有什么期望。随着岁数的增大,同样是学习,心态却很不一样。当然那个时候精力也很旺盛,老师教什么就全身心的学什么。现在累了总想歇一歇,似乎歇才是该有的原本状态,有时候情绪会起来觉得很辛苦。今天放下画画,在平台写一写,当作给自己放放假,同时也整理一下情绪。

同学们抱怨说,现在的时间基本都是在完成国画的作业,我也是。可是我们的学习不应该是这样吗?在停止系统学习这么多年后,生活的琐碎已经成为了常态化,开始一段新的状态,身体的惰性总想回到从前的状态。如果听从身体的要求,我们就会回到从前。我从小体质较弱,体育是我最弱的地方。有时候学校会组织长跑,跑的过程中总想歇一歇,歇一歇跑一跑,可想而知,我最后跑的怎么样,而且越歇越不想动。

画画也一样,有时候情绪起来,我甚至厌烦了目前每日做作业的状态。可是画画不也是应该成为生活的常态化吗?只有成为了常态化,一切才会心安理得,才会不做挣扎,除非放弃。

修行的初期,和现在一样,那个时候每日早晨四点左右起床做功课,然后七点上班,一坚持就是七年直到结婚,婚后的生活改变了原来的节奏,适应调整了好几年才找到自己的节奏。有了孩子以后,更是打破了原来二人世界的平衡,重新又调整新的状态,慢慢的身体也就适应了新的生活。抱怨是正常的情绪反应,越抱怨越说明我们老了,成见就如我们的身体一样越来越僵硬,我们期望外在的环境适应我们,因为我们适应环境的能力越来越弱了。

引用《道德经》中的一句话,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小草在生命的初期是多么柔软啊,但生命力却是非常的旺盛,即使是生长在大石底下,也能伸出腰肢。可是随着季节的变化,小草在经历了弱小,壮大,衰弱之后,变得开始枯黄,虽然形体壮大,可却是那么的不堪一击,不要说大石的力量,秋风的力量就足以让枯黄的草木摧枯拉朽一般死亡。当然衰老死亡也是在适应环境,这是正常的自然历程,一如发芽,成长。

所以修道的高级状态便是复归于婴儿,复归于婴儿首先是心态如婴儿,如婴儿一般忘我,如婴儿一般没有分别,如婴儿一般保持空心,婴儿的心态自然会创造婴儿的生活态度。

趁现在还能够学习,整理一下情绪,继续调整自己,适应新的生活常态,这应该是最该有的状态吧,只有熬过了疲惫期,变成一种常态,才能将兴趣成为了生命,成为了生活。

你可能感兴趣的:(将热爱变成生活的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