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精彩自己的人生?

之前看到一个公式,讲知识体系构建的,如下:

知识 = 体验 * 敏感度

体验也就是知识的宽度,或者说覆盖面,好比你把种子撒到哪些范围;而敏感度的,则是知识的深度,也就是这些种子到底能够扎根多深。这宽度和深度的乘积,就构成了知识的力度和生命。

从这个公式很容易联想到另一种表达:

人一生的精彩程度,取决于如何拓展生命的宽度以及如何探索生命的深度。

在这里,生命的宽度就是你的见识,而生命的深度,就是你的深度思考,两者缺一不可。

一、体验 - 拓宽生命的宽度

这在于抓住一切机会去外界建立连接,连接的对象可以是一本书、一部电影、一场音乐会、一个人、一次会议、一个美食等等。不仅仅是走出去,甚至你宅在家中,你都可以在虚拟世界中,去和别的人或别的事物建立连接。这里面的关键就是你要保持热情和动力,保持一定的好奇心,以开放性的态度来对待周围的事物。不要把自己仅仅局限在一个狭小的领域,即便你想专注某个领域,你也需要偶尔的随机跳跃,来给你专注的领域带来新鲜的玩法。

有人说,外面的世界太丰富了,我都无从选择,如果一味的想去体验,是否会更加迷失自己,使自己抓不到想要的东西。所以,拓展生命宽度这个事情,也不是盲目的去拓宽,而是在一定的限制条件下,也就是带着你的小目的去的,大部分的体验应该遵循这个宗旨,额外再留出一小部分,专门用来随机发挥。譬如,我要读的书,我要交往的人,我要去旅行的地方,总会有一定的挑选,但前提是,你要有这个意识要去拓展自己,去换换口味,换换脑子,而不是始终如一。

对我们大多人来说,我们在拓宽自己生命的宽度上,做的还是相当不够的。每个人的社交可能也仅仅局限在工作上,而工作的性质决定了你所连接到的大部分,比如见过的人,参加过的各种场合,到过的各种地方等等。而工作之外,很多人都选择了宅在家里面,当然也有部分人选择了继续深造自己或者找个地方让自己放空,于是会有各种培训班、各种兴趣圈子、各种娱乐方式。但基本上,还是你的工作决定了你的生命宽度,于是乎,选择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成了至关重要的一环。工作之余的拓宽,对大多数人来说,都仅仅是锦上添花而已。

在拓宽生命的宽度上,我给自己的建议如下:

多读书,每本书背后都是鲜活的牛人,每本书都是一个有着内在连接的知识体系;

多旅行,旅行中与当地人的融入,做一个在地人;

多参加各种聚会,认识不同的人,与有趣的人深度沟通,每个人都是一大串知识的载体;

看电影、话剧、展出等;

每年参加几个培训班,让自己快速掌握一些不同的技能;

二、敏感度 - 探索生命的深度

关于敏感度,也就是生命的深度,指的是你的深度思考,而不仅仅是肤浅的体验。如果你所接触的人和事,仅仅是像蜻蜓点水那样停留在表面上,那么他们的价值也不会大,要试着经过自己的深度思考,将那些东西纳入到你的知识体系下。你要从表面看到内在,看到背后的东西,看到各种关联,同时也将这些东西融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

知识的获取就是构建内在连接的过程,新知识和新知识之间,新老知识之间等等。要把感官的体验抽象出来,内化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譬如,你去一个地方旅行,如果你不做攻略,如果你不跟当地人深度沟通,你也不去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仅仅是走马观花,那这种旅行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难道仅仅换个地方放空自己,或者是用不同的风景画面来愉悦自己的眼睛吗?显然,这种旅行的意义不大,还不如在家看看风光片。

要构建一套属于自己的思维框架,要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意识,以此来建立一个习惯,面对任何新事物,你都能深入的挖掘下去,找出他们的内在,并和自己的内在建立连接,于是,你就延展了自己的知识体系。打个比方,你去参加一场百公里越野,而且还是第一场,如果参赛后的几天,你没有去总结,没有去绞尽脑汁写一篇赛后感,那你还能留下什么,半年后,一年后,你所剩下的就是零星片段的回忆,仅此而已。而如果你沉静式的思考回顾并总结后,你沉淀出来的东西连你自己都不敢相信。

我想,这大概就是写作的作用吧。就是用这一段专有的时间,让你去思考,让你去孕育一样你也想象不到的、美妙的东西。而这个过程因为并不是那么舒心,所以很多人不愿去经历,因而也就放弃了这种阵痛之后的收获,no pain no gain,用在这里应该是最美妙不过了。

所以,就这点来说,就是要强制性的每天给自己一段思考和写作的时间,雷打不动,就一些主题进行展开,去思考,去给自己一个孕育小生命的机会。

想必,关于拓展生命的深度,应该是有一定套路的,很多时候这是一种意识,一种习惯,再加上一定的技巧。譬如,对你所碰到的每一件事情,你都不要想当然,你都尝试着更深入的去探究一下,多问几个为什么。一切存在的东西,都有它合理的地方,同时也有改进的地方,你要去深入探究下,如果是你,你该怎么做。而不是看过就看过,如同他走了,正如他轻轻的来了,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态度是最要不得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精彩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