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哪来的天才?: 练习中的平凡与伟大》作者: [美] 杰夫·科尔文

原作名: Talent Is Overrated︰What Really Separates World-Class Performers from Everybody Else


内容简介:

自我否定?或是前路迷茫?

深谙职场,却默默无闻?

疲于奔命的状态与年少时的梦想相去甚远?

我们一直都在丈量自己与成功之间的距离,希望几度幻灭又燃起,不要希冀一本书能够改变你的一生,但是在杰夫•科尔文的文字中,我们能够读懂“天分”、“经验”、“努力”、“成功”等被我们说得太多以至忘却了其深刻含义的词语。

激发你的生命力。

——《时代》杂志

棒极了!

——《华尔街日报》

如果你有获得成功的强烈愿望,就不妨努力争取。杰夫•科尔文告诉了你获得成功的路径。科尔文所说的与我自己在体育运动、法律和商业领域的感受惊人地一致。

——西南航空创始人、总裁 赫伯•凯勒赫(Herb Kelleher)

1978年,作者来到宝洁,见到了一对工作在狭小房间的22岁年轻人,当时人们都说“这两人将来一定能够取得成功”。果然不出所料,这两个年轻人后来成为了通用电气和微软的首席执行官,他们就是杰夫•伊梅尔特和史蒂夫•鲍尔曼。

是什么让当时的人们就认为他们具有取得成功的潜质?这并不取决于他们的天赋,也不取决于他们的基因,而是取决于他们坚持不懈地“刻意练习”,这是本书要告诉读者的最大的一个秘密。

《财富》杂志曾刊登过一篇非常受读者欢迎的封面报道,名为《如何成就伟大》。《财富》杂志的高级编辑杰夫•科尔文在读者的期盼下,将这篇经典的封面文章写成了这本书,旨在为读者揭开成功的奥秘。

你的外婆也许会告诉你,如果要成为泰格•伍兹、温斯顿•丘吉尔、沃伦•巴菲特、杰克•韦尔奇、莫扎特这样的人,就必须埋头苦干。但事实并不仅如此,你还必须坚持不懈地“刻意练习”,你必须学会如何对结果进行分析,如何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只要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练习”,每个人都有可能获得成功,而不是仅仅取决于你的智商或者是情商。

科尔文提出的“刻意练习”的成功法则不仅适用于科学、音乐、艺术领域,就是谈判、理财等技能,也可以依照成功法则来习得。


作者简介:

杰夫‧科爾文,《財富》雜志高級編輯,是全美最受推崇的商業記者之一。


精彩书评:

壹:短评

#  刻意练习不仅用于获得技能,同样用于保持技能;刻意练习不仅关乎技能,同样关乎创造,创造力来自于能力(知识)的累积。本书侧重刻意练习对经管的影响,可惜不出彩,恐怕还有些牵强;用杰克·韦尔奇这种商业才子作为反天赋说的例子也不合适,因为商业成就要求极高的综合素质和人生阅历,而“天赋”的典型体现却在于非常专门的领域。作者也试图探寻“内在动力”的源头,但遗憾的是他从未正面提及“价值观”。价值观才是一个人的核心,无论天赋是否存在,决定一个人成为谁的,取决于你认为,生而为人,何为重要。最后,作者从未否认“天赋”说,请注意这一点。

#  2小时15分。以为自己掌握了一万小时理论和刻意练习理论,一直没看这本经典,结果看完发现大错特错啊。读完这本书的最大收获,知道了刻意练习的三种模式:音乐模式(练习目标:知道自己要传达什么信息,但挑战在于如何能够高效地传达出来。练习方法:信息可以被拆分为小块,对每一小块都进行分析,然后反复练习,通过教练或录像进行即时反馈。)、国际象棋模式(练习目标:面对一个问题,而且你需要找到一种解决方法。练习方法:问你自己在遇到相关问题时你会如何去做,然后将你的做法记录下来(非常关键,日后回馈的需要),然后与专家大师的做法进行比较)、体育模式(体能训练:加强认知技巧和能力,去学习你所在行业中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吧;特殊技能培养:尝试提高自己技能的某个方面,大量重复,即时反馈)

#  刻意练习,一万小时理论,心流,有许多重合的概念,中途差点想放弃,但后来还是读完了。大多数所谓的天才是有意识的早期培养和训练中逐渐形成的。每个人有自身资质的物质基础和无法选择的环境条件,但这本书以及这一系列书给到的启示是,不一定要成为某个领域屈指可数的天才,但只要按照这样的方法来训练自己,放在时间序列上来看,就算不是小领域里的“天才”,也可以比昨天的自己获得更强的能力。

#  专家和新手有什么区别,主要不在于天赋,而在刻意练习。


贰:

这本书其实观点很简单。

这个世界上没有天才,任何天才在成功之前都经过了至少7年的艰苦而专注的刻意训练。

那你怎么解释莫扎特?他不是四岁就谱写的钢琴曲吗?

这本书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这个故事,莫扎特的确有天赋,但是,他的第一首钢琴曲更多是父亲的策划,不全是他自己的天赋,他真正成为一名被认可的作曲家,已经是他经过十多年艰苦而专业训练后的结果。类似的我们以为是天才,作者通过大量事实和分析指出是训练结果的案例很多,的确能让你眼前一亮。

简单的说,想在任何一个领域成为专家,成为让人羡慕的人,你只需要在这个领域刻意练习1万个小时,这大概是要求你每天就你感兴趣的事情每天保证4小时的投入,专注7年,这就足够了。我觉得假如你这样做,你不应该成为公司最优秀的,而且世界上最优秀的。这就是所谓最短的时间内做最大量的事情。

其实依据我的经验,你如果能做到每天坚持集中注意力训练两个小时,随便哪个方向,坚持一年就足够你成为专业人士。我在2009年2月份开始学习做幻灯片,结果在一年之内就成为国内最有影响力的PPT“专家”,以致我不得不很后悔在2008年以前我在网络上发布的那些PPT作品,真是糟糕啊。我就是一个例证,其实我不过是有那么几个月天天努力做PPT而已,到现在,我认认真真完成的发布到网络上的PPT作品已经超过30种,这就是训练,我是刻意的。

可这种刻意训练往往不令人愉快,因为它是以超出正常习惯的强度来在最短时间内提高你特定绩效的训练,单调而重复,想想那些一流运动员,这辈子他们花在训练上的时间是远远超过比赛的时间,越是成功的运动员越是坚持单调刻苦的专业训练。

可是不是单调重复就有意义,你还得方法得当,我观察我小孩子练习乒乓球,在上千次挥拍和纠错中,她的肌肉已经形成了记忆,只要球到了某个位置就会出正手,然后拉过网,击中球台。但教练不经常纠正,不让肌肉形成正确动作的记忆,你怎样反复训练拉球都不会有一个好的结果。

练习需要反馈,反馈让你感知进步,如果你不在乎反馈,那么就意味着你停止进步或者已经放弃了。我坚持写博客也是一种获取反馈的方法,把自己学到的写成文字,就是对思想理解深度的反馈,再通过交流和行动,就变成自己的思想中一部分,这都是刻意的。

单调重复的刻意并不让人愉快,所以我们得看得远一点,这归根结底又成为人的情商问题。

比如我想想成为专业人士的一个好处就是,你也会听到很多人夸你是天才,大师,牛人之类的,其实我知道关键是专业比较容易混口好点的饭吃,所以我愿意接受先苦后甜的训练。

这不需要天分,是靠找到正确的训练方式就做得到。

好了,现在谈谈为什么那么多人坚持训练而一无所获?

我很认同书中的观点,我个人观察是:

1、在你训练的时间内你要专注,假如你不专注,你训练10个小时质量不如专注者的1个小时,可是很多人并不热爱或者能强迫自己热爱训练。所以教育工作者总是强调兴趣很重要,兴趣能让你接受专注训练,不是兴趣让你成功。

2、每次训练都要寻求突破你熟悉的领域,这样你才能不断建立新的经验和联系,持续进步。很多人训练始终是低水平重复已有的东西,就好像很多人做了一辈子红烧肉,却从来没有想过能不能改改妈妈的菜谱?

3、要寻求持续的反馈,我玩网络推广对数字指标敏感到让一些人奇怪的地步,他们说有必要对数字这么敏感吗?喔,对不起,刘翔对0.01秒都很敏感。在这个世界,我也不希望每个人都对数字那么敏感,那让大家压力都很大。但是要成为出类拔萃的人,你不敏感不成。可是我还得提醒你,持续的反馈就是一种压力源,最难受的压力就是持续不断的反馈,折磨你的神经。关于抗压能力又回到情商的问题,有几个人愿意持续面对压力?

假如你认可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其实就是认可训练比天赋更重要,我相信天赋,但我也相信天赋是需要经过科学训练去开发才能变成天才。

作为普通人每天坚持比别人多训练一个小时能让你成为专家,对有天赋的人每天坚持比别人多训练一个小时能让你成为天才,无论是哪种结果,都不坏。

最糟糕的莫过于中国男足,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是:中国足球不缺有天赋的苗子,他们都给这个圈子给毁了,是的,他们没有选择刻意训练,而是选择放纵,这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证。

关于男足还有一个好的例证就是当年的健力宝青年队在巴西练习,回国一片惊艳,结果进入中国各级甲A甲B队伍后,这些人都平庸无奇,我说的意思是要能吃苦,还得找对训练方法。

哪里来的天才?

一个坚持练习的学生,还有一个伟大的教练在背后,也许天才的定义应该是那种自己可以为自己找到一种正确训练方法的人。


叁:

看看你的周围看看你的朋友、亲戚、同事,看看你购物或参加晚会时遇到的人们,他们是怎样度过一天的?他们大多数都在工作。他们也做很多其他事情,例如运动、听音乐或有其他业余爱好以及做一些公共服务。现在,诚恳地问问你自己:那些他们做的事情,他们做得如何? 


----Babylon Change

残酷的现实是,他们中几乎没有一个人能够达成、或者接近达成伟大的成就,只有很少的几个才达到。


----Babylon Change

在一个接一个的领域内,对于那些核心性的重要技能,如股票经纪人推荐股票、大学招生办官员判断申请者等,经验丰富的人并不见得比经验欠缺的人更好地做好工作。


----Babylon Change

似乎能解释许多伟大成就来源的是专家们所谓的刻意练习,它的本质是非常重要的。(全书最重要的一句)


----Babylon Change

其一,要在学习区选择合理高强度的活动。

其二,重复的数量。伟大成功者重复练习的数量达到了单调乏味的程度。


----Babylon Change

不要停留在读这些新闻上面,要思考这会对你所在的行业、或将要从事的行业造成什么影响,然后回答这个问题:你将会做什么?然后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写下你的答案,并保存下来。切记,反馈对有效的练习是至关重要的。人们对自己过去想过的事情会有记错的倾向,人们很多时候总是随着事情的发展而调整自己的回忆,但是书面记录却是无法回避的。把自己的“我将做什么”的结果,与那些倡导者的做法相比较,这是学到真正东西的唯一之道,而且收获可以是巨大的。 


----Babylon Change

切记以下原则:尝试提高自己技能的某个特别的方面,大量重复,即时反馈。


----it's Babylon Change 


肆:

关于激情,说说我的几点浅见:

首先,激情不等同于心流,心流是任何人都可以产生的状态,《生命的心流》作者认为心流的产生应该同时符合以下几个条件:1 清晰的目标 2 挑战 3 即使反馈 当然,心流不是马上产生的,而需要先投入一段时间后,当三者达到平衡的时候,心流就产生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处在学习区。

而激情,是一种情感。能让我们在没有动力的时候继续前行,更像是少数人才能拥有的一种才能,但如果说激情是一种天赋,我不太认同。我的看法是,激情,首先来自于外部,然后才转换为内部。

《哪来的天才》中对伍兹和巴菲特有过这样的描述;

“伍兹的父亲是一名教师,确切地说是年轻人的教师,他毕生热衷于运动。伍兹是这样描述他父亲的“高尔夫对我来说,纯粹是我努力赶上一个我比任何人都更要尊敬的人的方式,这个人是我的父亲“

“巴菲特的父亲是股票经纪人和投资者,而小沃伦又非常崇拜他的父亲,那么他对股票和投资的痴迷就不令人惊奇了”

从这两段描述中,可以看出,伍兹和巴菲特的激情都是来自于外部,另外,书中提到的比尔盖茨与韦尔奇等人我认为他们用来作为一万小时原理的例子并不合适。

除了书中的例子外,还可以举很多激情来自于外部的例子:拳王阿里、篮球领域的乔丹、石油大王洛克菲特、富兰克林、菲尔普斯、甘地…

从大脑学习的角度来看也可以发现激情首先是来自于外部的,学习的本质是神经元联结加强、新突触建立的过程。简单地可以分为两步:

第一步,细胞内的生化反应改变了变化的进程,蛋白分子改变了它的形状,细胞内壁的小连结管打开了,信息不断地自由释放, 所有这些过程都服务于两个神经元之间的流动信息。学习的第一步,也叫短期强化,撞开细胞的门。


下一步,也即长期强化,为信息流通开启新门。现在特殊的信号蛋白对神经元内的遗传物质发生作用,并接通细胞核中基因的电源,基因下令改变神经 元的形状,并控制产生用于建立新的突触的蛋白。神经元枝杈上长出刺尖,刺尖刺入相邻细胞的延伸处,新的突触出现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甚至从树突上长出额外 的枝杈,将一个神经元与其他神经元相连,通过这些新的联结,更多的信号涌入细胞。只有与记忆相关的外部刺激频繁地共同出现,脑中才长出新的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情况下,只能通过反复练习,我们的大脑才能铭记一些重要的原因。

从加强神经元之间的联结到改变整个脑是一条漫长的路,需要许多步骤,从外部根本看不出来有任何变化迹象,变化却已从神经元开始了。李笑来的书中有提到,把这种外部没有变化但神经元仍在不断建立联结的时期称为平台期(瓶颈)。

进行的这样的长期强化,细胞需要消耗一定能量,因此只有当确定这个代价的付出值得时,第二步骤才启动,然而就算我们知道这个事实,单单依靠自身的意志力仍然很难坚持,因为理智无法战胜情感(有兴趣的可以看看刘未鹏的文章),积极心理学告诉我们:大脑只能依靠引导,而不能依靠强制力,所以这时候只能寻求外部动力。

寻找外部动力的方法很多,比如换一套训练方式(引发大脑的期待系统),交替练习(大脑虽然会对事物产生厌倦,但是过一段时间对之前接触的事物会重拾新鲜感),记录下每一次收获时的感受,找个人一起练习等等,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给自己一定的物质奖励,就像豆友我的剑会笑所说:“何保持激情,我记得NOVA说过,要经常性的给自己物质奖励,譬如赚到10万买一个数码相机,赚到100万让自己出国旅游一次等等,这样容易形成正反馈。”

而当外部动力进行到一定的阶段,就会不知不觉地转化为内部动力,《一万小时天才理论》这本书中,作者问那些人激情从何而来,他们的答案竟然是“不知道啊,我一直就这样。”说明他们的激情已经由外部转到内部。用罗曼罗兰的话来说,就是“我无需嘉许给我以希望,也无需成功激励我坚持。”

当然,也有一些我实在想不出最初动力何在的人,比如柳比歇夫,一个竟然仍将自己一生的所经历的事件都记录下来并且统计时间的人。对此,我的猜测是——柳比歇夫其实是一个整理癖….


伍:

 我将这本书电子版读了2遍,实体版再读了2遍。还曾经以这本书为主题,在公司例会上做了一次小型的讲演,现在觉得对这本书有了足够的理解,可以撰写本书评论,作为大家选书的参考。

    从小到大,我们碰到过非常多的事情,但不是所有的事情我们都能够做好。有的时候,是不知道怎么将事情做好,或是根本不知道自己能够做好这件事。

    我碰到过下面的这些事情,有些是我当时不知如何改进,有些当时觉得做不到理所应当,你碰到过这些事吗?能否告诉我如何改进?

       1. 初中的时候,觉得那些有绘画天赋的人特牛,随便勾勒几笔就能将一个人物勾勒再纸上。虽然我自己也喜欢画一些东西,但总也画不好,所以我特别羡慕有绘画天赋的人。

    2. 14年前,我开始玩《星际争霸》,直到现在,我还经常去网络对战平台上找人对战,还总是被人虐。 我有的时候也感到奇怪,为什么我玩了这么多年,总是玩不好呢?难道玩游戏也需要天赋吗?

    3. 我很喜欢唱歌,每首流行的歌曲我都能唱上几句。但是在KTV我从来不唱,因为几乎每首歌都有几个高音部分,我的音域太窄,就差一点点,就唱不上去。

    也许你觉上面那些都是些消磨时间的东西,只是因为没有认真对待,那每天付出8个小时或者是更多时间的事情,我做的如何呢。

    4. 小的时候学习,花了大量的时间,总也学不好,我不知道为什么,难道是比别人笨吗?

    5. 工作的时候,经常会犯些小错误。每当我发现的时候,我就对自己说:“下次一定注意”。但事实上,我还是经常会犯第二次错误,甚至犯更多次相同的错误,难道我是个真是个粗心大意的人吗??这真让我疑惑。

    6. 经常想要早起,但是每到早上,总是亲手关掉自己设的闹钟,蒙头再睡。然后晚上悔恨不已。神奇的是这个循环每天都在发生。真的痛恨我意志力是如此的薄弱。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并且表面上看起来毫无关联。

    但看了这本书后,看待事情的角度完全不同,你会发现上面的事例,我们本来是可以做好的。

1. 曾经看过一个朋友学美术,他先开始不画具体的东西,只是用一只铅笔画斜线,有粗有细,一直画,直到一笔就能画出来自己想要的的粗细的直线条,,才开始进行下一步的学习。回顾我当时绘画,从一开始就开始画人物,几乎线条都是歪歪扭扭的,给人的感觉特难受,虽然当时画了很多,但用笔还是歪歪扭扭,画了几幅得不到称赞,中途放弃。现在不会画画,理所当然。

2. 玩星际也是这样,我和很多人对战,每次用的套路都差不多,有些操作,例如小兵+坦克,一直操作不好;但是我从没有单独练练这个操作,每次都迫不及待的开始下一把,期望下一局能够是绝妙的一局。但实际上,下一局只不过是这一局的翻版罢了,没有任何的进步。

3. 后来我才知道,原来嗓音是可以训练的,行话叫:“吊嗓子”,这个对于每个歌手来说,是每天早上必做的功课。由于我每次只是唱我能够达到的音调,自然嗓音得不到任何锻炼,所以唱不上去还是唱不上去,不会唱歌,难怪如此。

4. 过去上学的时候,我将大量的时间花在了做物理题上,因为我总能做对他们,但是我很讨厌英语,觉得这很让人讨厌。但回过头来,发现我花在物理上的时间大部分是浪费的,因为我已经掌握了这些知识,反复的做题目只不过是想获得一些成就感而已,如果我能有针对性的背一下单词,虽然这很让人难受,但也许我会因此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

5. 每当我工作上犯了错误,我的模式是,对自己说:下次绝不能再犯了,然后呢?do nothing!!! 什么还没做还期望着下次能够改正,果然是笨蛋; 如果换种方式,将自己的所犯的错误单独摘出来,将正确的做法重复10遍,下次不用你头脑来提醒你,你的身体就已经把事情做对了。

6.早上想早起,每天晚上对自己说:“明天一定要起床” 但是实际上,还是do nothing!!! 

你期望着明天有所改变,还期望明天的早晨和今天有所不同,但是实际上你对自己说了一句话后,donothing!!!! 

        如果你能在今晚,将听到闹钟就起床的动作重复100遍,保证你以后听到闹钟,想睡觉都睡不成。


    究竟是什么因素在里起作用?让原本翻来覆去,每一遍和每一遍没有不同的事情发生了神奇的变化?

    作者将这种因素称之为:“刻意的练习”,它有几个简单的特点(摘录):

1. 非常的枯燥,远远不如完整进行一次操作来的有趣。

2. 重复多次,仅仅一次两次是没有用的。

3. 应该是非常费神的,每次的刻意练习都会花去你大量的精力。

    你可以再次回顾上面的例子(回顾也是很枯燥的哦),你会发现这些特点贯穿始终,了解这些特点后,你即使面对未知的领域,也能够设计刻意的练习,让你不断的进步.

    当然,刻意的练习不是让我们成为高手的唯一因素,我说的也仅仅是书中的一小部分罢了,也许你早就知道练习的重要,但是你做到了吗?是不是已经在麻木中忽略了一些东西。

    当我们还在苦苦找寻让我们高效,出色的办法的时候,也许正是这些麻木到忽略的基本道理才是最根本的解决办法。

    这本书,真心推荐!!!


本文章为有偿阅读:1元/篇 ,请自觉投币。

更多好书 信息,点击书朋的个人主页查阅。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0]《哪来的天才?: 练习中的平凡与伟大》作者: [美] 杰夫·科尔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