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以后,请过低耗的生活

人到中年,如临半坡。


生活压力扑面而来,时间和精力也大不如从前。


曾经热闹的交际,觥筹交错的生活,带给我们的不再是愉悦和满足,而是疲累与力不从心。


在与生活交手这么多年后,我渐渐明白了,人到中年,要学会过低耗的生活。


所谓低耗,就是为生活减负,让内心回归安宁。



01


物质低耗

有人说:“我们所有的痛苦,都是因为我们不善于过滤。”


漫画大师蔡志忠曾经迷恋物质生活,他酷爱买车,也酷爱买房,最多的时候,拥有十套房产。


可到后来他意识到,这个世界,没有无成本的占有——你所占有的东西,同时也在占有你。


于是,他开始过简单的日子。


一年四季,他的着装几乎都一样,他买了30件一样的白衬衫,20条一样的卡其裤,14双一样的布鞋。


饮食基本就是清粥加馒头。


他说:“一次买回一大袋馒头,放在冰箱里,吃的时候加加热,再抹点豆腐乳就行了。”


他也几乎不出门,没有手表,没有名片,没有手机,没有电话。


除了睡觉,他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他喜欢的阅读、写作和画画上。


梭罗曾说:“一个人的富有程度,与他能舍弃之物的数量成正比。”


任何繁杂多余的,都是障碍,是消耗。


人到中年,最好的生活状态,就是把人生调到“低耗”模式。


降低不必要的物欲和执念,让生活删繁就简,让内心澄澈清明。


那些不被物质奴役的日子,才是值得过的人生。


图片


02


情绪低耗

半生已过,放眼望去,除了熬不完的苦,还有理不清的烦心事。


每天带着情绪醒来,又伴着情绪入睡,时时刻刻都被情绪包围。


有时候,崩溃只需要一瞬间。


或许是上班错过的一趟地铁,或许是孩子做错的一道数学题,或许是一件怎么也找不到的旧衣裳。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情绪耗竭。


指个体的情感资源如果被消耗过度,人就会疲乏不堪,精力丧失。


情绪一旦被耗尽,人就像个泄了气的皮球,随便一点风吹草动,就能把你戳破。


可见负面情绪对人的消耗,不比筋骨劳累少。


中年以后,我们要好好保护自己的情绪资源,避免情绪耗竭。


烦躁时,不如去小区楼下跑一圈,让苦闷随着汗水排出去;


难过时,读一本好书,看部电影,把注意力转移到喜欢的事情上。


崩溃时,干脆闭上眼睛,放空自己,直到情绪一点一点地平复下来。


正所谓:养心贵以静,淡泊宜于性。


人生是一场修炼,情绪稳定,才能风平浪静。


图片



03


社交低耗

人到中年,事情越来越多,时间也越来越有限。


无效的交际,除了增添负担,耗费精力,并不会有更好的体验。


余秋雨就曾坦言:“在人际交往上,经常减肥排毒,才会轻轻松松地走以后的路。”


高质量的生活,从社交低耗开始。


曾国藩年轻的时候,几乎没有一天不社交。


经常交往的朋友,有一百多人。最多一天,接待或者拜访朋友几十人。


道光二十三年三月,他升为翰林院侍讲,因为朋友多,所以大家都来祝贺,以至他二十二日那一天,跑了五十多家去回拜。


身陷无数的应酬、饭局之中,逐渐让他感受疲惫,也无暇顾及学问,整个人退步得非常厉害。


于是他幡然醒悟,过上了“低耗”的生活。


他制定了严格的修身计划,即“日课十二条”,其中包括“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曾国藩认为,晚上出门应酬玩乐会使人精气耗损,神情疲惫,荒废修养功夫,因此必须戒除。


的确,在聒噪中流连,是一场巨大而持久的自我消耗。


与其在觥筹交错中耗费心力,不如在在静谧中丰富自己。


正如作家雪小禅说的:


“人到了一定年纪,是往回收的,收到最后,三两知己、一杯浅茶,把生活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用有限的时间,去做想做的事,去陪值得的人,才是中年人该有的醒悟。


图片


04


身体低耗

俗话说,35岁前人找病,35岁后病找人。


中年人的战场,不仅危机四伏,也如履薄冰。


千万不要等到身体出现危机,才惊觉生命的脆弱和健康的可贵。


网友@青木分享过一个故事,很是感触。


青木经历了几年的996生活之后,终于熬到了公司中层。


无休止的加班和KPI让他像个陀螺一样转个不停,他因此时常感到疲惫,焦虑到失眠。


他总是说:“自己年轻力壮的,要给老婆孩子多赚点钱!”


直到一次熬夜加班之后,他晕倒在工位上。


躺在病床上,看到一沓沓缴费单,他才明白:


赚钱,不能以消耗健康为代价。


尤其对于中年人来说,身体状况本就比不上年轻时候。


身体的零件是需要呵护的,你总是用它,不保养,不休息,等到零件转不动了,疾病也就来了。


到那时候,生活就不得不按下暂停键,用来弥补以前的消耗。


人生下半场,身体好,才是人生的大赢家。


图片


05


精神低耗

曾在微博上看到这样一个话题:“精神内耗有多累?”


网友们纷纷描述了内耗的症状:


过于在意他人看法;


别人一句话,心里想半天;


总是纠结,浪费时间又牵扯精力;


容易自我攻击,贬低自己……


这些状态,都是精神上的高耗能模式。


人一旦陷入高耗能模式,能量会源源不断地被消耗。


黄觉曾讲过一件关于周迅的趣事。


十几年前,黄觉和周迅见面,周迅穿着一双松糕鞋。


黄觉乍一看觉得极不协调,便无意说了一句:“这鞋太难看了。”


没想到,这句话在周迅心里扎下了根,每次见到黄觉,周迅都会问:“哎,看我的鞋好看吗?”


周迅还坦言到,自从那次之后,出门挑选鞋子成了她的一大生活障碍,不知道该穿哪双好。


尽管过了十几年,周迅依旧耿耿于怀:


“黄觉在我生命里是重要的人,怎么会说我鞋难看呢?”


谁能想到周迅困惑了十几年的事,只是黄觉的一句无心之言。


有一句话说:“过多的敏感,是一种无谓的自我消耗。”


生活中,大多数精神内耗,都是因为想得太多。


当一个人陷入无尽的胡思乱想时,就很容易精神疲劳。


正所谓: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人间很大,万音嘈杂。


到了一定年纪,把精神调到低耗模式,才能丢掉沉重的思想包袱。


记得《半山文集》中有这样一段话:

“生活的磨盘很重,你以为它是将你碾碎,其实它是在教会你细腻,并帮你呈上生活的细节,避免你太过粗糙地度过这一生。”


中年以后,我渐渐明白,越来越累的生活,是一种提醒,你该过低耗的生活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年以后,请过低耗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