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语文的塬上---读有培东老师《教育的美好姿态》第二辑。

二、沉思

面对因"流水"冲刷的语文"塬",肖老师深入思索,着手梳理。他不忙于反对,不忙于推翻,不忙于摧毁。他静静的注视,深邃的目光追溯到"流水"的源头。希望从源头治理,保护"塬"的生态。

追问一:语文,你是什么?

这个问题,一千个语文老师有一千个回答。但谁是执牛耳者?肖老师认为,大道至简,回归到"人"!语文就是思想,就是生活,就是你这个人。但是,我们审视一下教师的思想,审视一下教师如何体验生活,审视一下教师对个人修养的关注度,会发现什么?

追问二:语文课,又该是怎样?

语文课的样子?不就是听、说、读、写吗?但肖老师深情地说道:站在厚实的文本中,可以引入一支歌,可以欣赏一幅画,可以插入社会热点……她是大世界,大生活,是风度,是气质,是涵养。在阅读中呈现生命主体,在文本学习中留下的精神印记,老师紧扣文本,读出"我的理解"。扎根文本,开展纯正的阅读。


图片发自App

追问三,什么可以决定语文课?

是教参吗?是专家吗?是学校吗?是各种时尚的教学模式吗?向老师说:都不是。那是什么?

肖老师说:是孩子的眼睛,是文章的思想,是文字的魅力,是我们的生命,是我们的精神诉求,是我们的灵魂体验,是我们的语文梦想……

追问四,怎么教,重要吗?

肖老师对这个问题作了一个辩证的思考。一方面觉得好像不太重要,他以自己语文学习经历为例,阐述了教育应有自己丰厚的积淀,即便是满堂讲,讲得生动,亦讲得动人。在极为素朴的课堂里,给孩子一颗神往阅读的灵魂,一颗文学的心。

另一方面觉得真的很重要,你看于漪,钱梦龙老师那代人,诗词书画能信手拈来,气质儒雅,风姿翩翩,襟袖间有语文味,课堂上闪烁的是语文的智慧。语文老师不能只求课堂外在光鲜,应重视修炼自我,应朝语文内心走,应针对语言文字去教,应为学生发展而教。

综以上来看,怎么教的问题,实质是教师本身素养修炼问题,有素养,则怎么教都能将学生引向热爱文学,热爱语文的路上;积淀浅薄,教学方式再多也只能与语文渐行渐远。

追问五:语文,有表情吗?

语文如果有表情,那是什么模样呢?肖老师说是阳光的。语文,不仅是交际、思维的工具,还是丰富精神世界、提升文化品位的工具。学生学习语文过程中还会受到民族精神、人文思想的熏陶,因此语文和生命的关联最紧密。语文学习最后都会有灵魂的参与,语文学习最终指向生命成长,影响灵魂发育。在日益商品化、功利化的文化环境里,更需要用语文把生命引向阳光。

追问六:语文的眼光应是什么样的?

肖老师说,它落在语言文字上。

语文教学,最终是要把学生教成会阅读、思考、表达的读书人。语文学习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各种方法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教语文必须基于语言进行教学。通过揣摩体味语言,真正走进作品,让学生在作品里,学习语文知识,学习表达,同时受到思想影响。若更进一步让学生乐于表达,就需要教师的艺术和智慧,需用语文的眼光教。

(待续)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站在语文的塬上---读有培东老师《教育的美好姿态》第二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