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对美好生活的启示2

历史上有两个著名家训,一个是诸葛亮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另一个是司马光的家训,“成由勤俭败由奢。”这两句都包含了“朴”的含义。

从朴以珍爱生活。

对于朴的认识,可以分成三个方面:

一是做人的质朴。八面玲珑的人可能会在短时间内获得利益、人缘、地位,但是路遥知马力,人的品质在长远看来,才是赢得收获的基础。

二是生活的简朴。他人不会因为你用了几件所谓的奢侈品,就抬高对你的认识。尽管“不亏待自己”成为相当一部分人的信条,但这种浅显的“不亏待”,只需要闭着眼睛付款就可以达到,更多的像是自欺欺人。

三是完美主义。想要把事情做好是没问题的,但是事事追求完美却并不是什么好事情。《庄子》里讲了一个混沌之死的故事:南海之帝叫倏,北海之帝叫忽,中央之帝叫做混沌。倏与忽相向而行,在浑沌之地相遇,混沌对他们很好。倏与忽想要报答混沌之美德,就商量说:"人都有七窍,用来看、听、吃饭和呼吸,而混沌没有。”于是他俩就尝试给混沌凿开。他俩每凿一窍,凿了七天,凿好了,结果混沌死了。

其实这些都来源于欲望。“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意思就是说当你追求俭朴时,欲望就会减少,欲望少了,就不会被物质奴役。儒道两家都强调,人的本性是好的,之所以最后有的人变坏了,是因为后天环境的影响和个人欲望丛生带来的。

第五个字是和,从和以快乐生活。

这个和就是和谐的和。和谐的理念近些年已经深入人心。庄子千年前就讲和以天理,和符合自然大道。

除了社会要和谐,人与自然要和谐以外,我们也要追求自身的和谐。

《内观经》讲修道就是修心,修心的目标有三个,一心平,心平才能气和,心不平身体就容易出问题。二心明,心要豁亮,不能把内心放在阴暗中,这关系到你一生是否幸福。三心通,要通达。

从静以安宁生活。

静有两个好处。

一是静可以让我们安宁下来,缓解躁郁和焦虑。郭沫若在日本读书的时候,饱受失眠困扰。后来每天做到睡觉之前静心,早上起来静心,失眠状态很快就得到改善。

二是静则生慧。当我们冷静下来的时候,才能做到理性思考。佛教和印度教都有冥想的修炼方法,也是一种静攻

从虚以高尚生活。

持虚守静是道教思想的重要内涵。

这个虚的第一层意思类似于虚位以待中的虚。有空间才会有包容。当我们认识到自己无知,才有可能学的进去。

第二个意思是说虚能推动事物发展。《道德经》里面讲车轮子之所以能转,是因为轴承之间有空隙,如果全部紧贴在一起,车轮就无法前进。引申到其他地方,比如在社会跟朋友相处,在家里跟父母相处,甚至是夫妇相处,各自一定要有自己的空间。

虚的第三层意思是指至虚,就是让你不断追求精神的高度,或者说精神的超越。精神超越有内在超越和外在超越,但不管那种,总是要向着更高层去追求。如果你的精神无法超越,那就会受困于具体的事物中。

本文是听张继禹在浙江图书馆文澜讲坛的讲座《美好生活,智慧生命》后的笔记与感想

你可能感兴趣的:(老子对美好生活的启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