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的种植技术

药用菊栽培历史悠久,栽培地区广泛,在我国已分化成较为稳定的具明显地方特色的栽培类型。例如,按产地和商品名不同,分为贡菊、杭菊、滁菊、亳菊、怀菊、济菊、祁菊、川菊。杭菊主产于浙江省桐乡、海宁、 嘉兴和吴兴等地,是著名的浙八味之一;滁菊主产于安徽全椒、滁县和歙县;亳菊主产于 安徽亳州、涡阳和河南商丘;怀菊主产于河南省焦作市所辖的泌阳、武涉、温县、博爱等地,是我国著名的四大怀药之一;贡菊主产于安徽省歙县、浙江省德清,清代为贡品,故名贡菊花;济菊主产于山东省嘉祥、禹城一带;祁菊主产于河北省安国;川菊主产于四川省绵阳、内江等地,近年来由于产销问题,主产区已很少种植。药用菊花中贡菊、杭菜有、滁菊、亳菊为我国四大药用名菊;以长江为界,在长江以南的杭菊、贡菊以做茶用为主三,兼顾药用;而长江以北的滁菊、亳菊则以做药用为主,兼顾茶用。各地在引种栽培时应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栽培条件注重对品种的选择,同时加强对优良品种的选育工作。


宜选地势高燥、排水良好、向阳避风的砂壤土或壤土地栽培。土壤以中性至微酸性为好,忌连作。于前作收获后,施用尿素20kg/亩、氯化钾10kg/亩、过磷酸钙8kg/亩作基肥、深耕2次,耙细、整平,做宽1.3m、高30cm的畦,沟宽30cm,以利排水,若前作为小麦 、油菜等作物 ,可少施或不施基肥。


可用分株、压条、扦插繁殖。扦插繁殖生长势和抗病性强,产量高;分株繁殖易成活,劳动强度小。

      (1)分株繁殖

秋季收菊花后,选留健壮植株的根蔸,上盖粪土保暖越冬,翌年3~4月,将土扒开,并浇稀粪水,促进萌枝迅速生长。4~5月,待苗高15~25cm时,选择阴天将根挖起、分株,选择粗壮和须根多的种苗,斩掉菊苗头,留下约20cm长,按行距40cm,株距30cm,开6~10cm深的穴,每穴栽一株,栽后覆土压实,并及时浇水。

  (2)压条繁殖

压条是将枝条压入土中,使其生根,然后分开成我为独立植株。菊用压条繁殖,只在下列情况下采用:局部枝条有优良性状的突变时;枝条伸得过长,欲使其矮化时;繁殖失时,采取补救时。具体方法是:6月底至7月初,将t母株枝条引伸弯曲埋入土中,使茎尖外露。在进入土中的节下,刮去部分皮层。不久伤口便更能萌发不定根,生根后剪断而成独立植株。在生根过程中得到母株的营养,故成活率高达100%。由压条所得的植株一般花较小,枝茎短缩而分枝多。非特殊情况一般不用此法。

  (3)扦插繁殖

在优良的母株上取下插条,插条长8cm,下部茎粗0.3cm为佳,插条长度的差别应小齐度及一级花出产率。将采下的插于0.5cm。如插条的长度差异太大,影响切花菊的整(基质应选用透水性、通气性良好条去除2/3的下部叶片,将它插人预先做好的基质内的材料),株行距 3cmx3cm。扦插后应保持较高的环5境温度,一般白天22~28℃,夜间18~20℃,不能低于15℃。以间歇式喷雾的方法维持空空气及基质湿润,在开始的3~4天,每隔3分钟喷雾10秒,以后每隔8~10分钟喷雾10~12和沙,至生根发芽。从扦插开始上遮阳网至生根发芽以后撤遮阳网。


 (1)移栽

分株苗于4~5月、扦插苗于5~6月移栽。选阴天或雨后或晴天的傍晚进行,在整好的畦面上,按行珠距各40cm挖穴,穴深6cm,然后,带上挖取幼苗,扦插苗每穴栽1株,分株苗每穴栽1~2株。栽后覆土压紧,浇定根水。

   (2)土壤管理

一是提倡轮作,连作地种植前要消毒土壤。二是适期适时检测土壤,每两年进行1次,检测指标包括肥力水平和重金属元素含量等,为科学施肥和土壤改良提供参考。三是完善坡耕地水土保持设施。

 (3)摘心打顶

应选择晴天分别在移栽时或移栽后20~25天、6月中旬、6月底至7月上旬、后期长势过旺时对菊进行摘心打顶。根据不同品种,第1次摘心打顶离地5~15cm摘(剪)除,以后各次保留5~15cm的芽,摘(剪)除上部顶芽。对于移栽较迟的扦插苗,应减少摘心打顶次数。摘心打顶必须在7月底前完成,摘(剪)下的顶芽应带出地块销毁。    

(4)中耕除草

全年中耕除草4~5次。要求第 1、2次锄草宜浅,以后各次宜深。后期除草时,均要培土壅根,既能保护根系,又能防倒伏。

      (5)及时培土

培土可保持土壤水分,增加抗旱能力;同时可增强根系,防止倒伏。一般在第一次打顶后,结合中耕除草,在根际培土15~18cm,促使植株多生根,抗倒伏。

 (6)肥水管理

一是科学管水。雨季注意排水;秋季干旱时,要及时浇水;确保孕蕾期不缺水。二是合理施肥。菊花喜肥,在施足肥料基础上,一般追肥3次。第1次在定植后菊花幼苗开始生长时,亩施尿素6~8kg;第2次在植株开始分枝时,亩追施尿素10kg;第3次在孕蕾前,亩追施尿素10kg、过磷酸钙15。也可选择磷酸二氢钾800倍液,用喷雾器在无风的下午或傍晚喷施于叶面,起到增产作用。


  (1)白粉病(Erysiphe cichoracearum DC.)

①初期在叶片上呈现浅黄色小斑点,以叶 正面居多,后逐渐扩大,病叶上布满白色粉霉状物,在温湿度适宜时病斑可迅速扩大,并连接成大面积的白色粉状斑,发病后期表面密布黑色颗粒。病情严重的叶片扭曲变形或枯黄脱落,病株发育不良,矮化,甚至出现死亡现象。

②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田间栽植不要过密。科学肥水管理,避免过多施用氮肥,增施磷钾肥,适时灌溉,提高植株抗病力。在栽培上注意剪除过密和枯黄株叶,拔除病株,清扫病残落叶,集中烧毁或深埋,可减少病原物的传染源。

★科学用药:发病初期开始喷洒70%甲基硫菌灵悬浮剂800倍液,或20%三唑酮乳油600倍液等,生物防治和其他有效药剂使用方法参照“金银花白粉病”,一般每隔 7~10天喷1次,连续防治2次左右。

  (2)褐斑病(Septoria chrysan-themiindici. Bubak et Kabat)

①初期在叶上出现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大小不一的紫褐色病斑,后期变成黑褐色或期在叶上出现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大小不一的紫褐色病斑,后期变成黑褐色或黑色,直径2~10mm。感病部位与健康部位界限明显,后期病斑中心变浅,呈灰白色。现细小黑点。病斑多时可相互连接,叶色变黄,进而焦枯。当病叶上有5~6个病斑时,叶片变皱缩,进而叶片由下而上层层变黑,严重时仅留上部2~3 张叶片,发黑干枯的病叶悬挂于茎秆上,干枯后一般不能自行脱落。

②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加强栽培管理,栽植密度不要过密,人工摘除病叶,发现病叶、病果及时摘除,集中销毁或深埋,发病严重的地区实行轮作,及时排除积水。合理施肥,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提高抗病力。

★科学用药:在发病初期用80%代森锰锌络合物8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 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其他有效药剂和使用方法参照“金银花褐斑病”,一般每隔7天喷1次,连续2~3次。

    (3)枯萎病(Fusarium oxysporum Schl.F.sp.chrysanthemi Snyder et Hansen )

属半知菌亚门,尖镰孢菌菊花转化型。

       ①发病初期下部叶片失绿发黄,失去光泽,接着片开始萎蔫下垂、变褐、枯死,下部叶片也开始脱落,植株基部茎秆微肿变褐,表皮粗造,间有裂缝,湿度大时可见白色霉状物;茎秆纵切,可见维管束变褐色或黑褐色。

②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选择抗病品种,从无病植株上采集枝条繁殖;控制土壤含水量,宜选用排水是好的基质;重病株拔除烧毁;选适宜的植株密度以便于通风;增施腐熟的有机肥、生物肥,配方和平衡施肥,避免偏施氮肥,合理补微肥,增强植株抗逆和抗病能力。

★科学用药:种前每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kg处理土壤,同时,用海岛素(5%氨基寡糖素)800倍+30%噁霉灵(或25%咪鲜胺1000倍液或80%乙蒜素3000倍液)浸种栽5

~10分钟。临发病前或发病初期或移栽后缓苗期灌根及时用药控制发生和蔓延,可用以上药剂(或25%吡唑醚菌酯2500倍液)+海岛素(5%氨基寡糖素)1000倍液,或用30%噁霉灵500~600倍液(或30%甲霜噁霉灵800倍液)+海岛素(5%氨基寡糖素)1000倍液喷淋或浇灌。一般10~15天浇灌一次,连灌续2~3次。

 (4)菊花锈病

       属担子菌亚门,菊柄锈菌(Puccinia chrysanthemi Roze)、堀柄锈菌(Puccinia horiana PHenn)和篙层锈菌(Phakopsora artemisiae Hirat.)。

       ①叶、花、茎都可感染。叶片受害,叶背布满一层黄粉,后叶片焦枯提早凋落;花受害,病初花茎表皮覆盖泡状斑点,后表皮破裂散出黄褐色粉状物,花蕾干瘪凋谢脱落;茎部受害初期有淡黄色小点,后变褐色隆起小脓疙状(夏孢子堆),破裂后散出黄褐色粉末(夏孢子),后期长出黑褐色椭圆形肿斑(冬孢子堆)破裂后露出栗褐色粉质物(冬孢子)。

②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一是增施腐熟的有机肥、生物肥,配方和平衡施肥,避免偏施氮肥,合理补微肥,增强植株抗逆和抗病能力。雨季及时排水,增加通风透光性;二是秋冬及早春及时清除并剪除病枝病叶,集中烧毁或深埋。

★科学用药:早春发芽前喷一次波美2

~3度石硫合剂,发病初期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25%戊唑醇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12.5%烯唑醇乳油1500倍液,或25%丙环唑乳油2500倍液,或40%氟硅唑乳油5000倍液等喷雾防治。其他有效药剂和使用方法参照“北沙参锈病”。

 (5)天牛为叶甲科(Cerambycidae)。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菊花茎部见有成虫,人工捕杀;及时剪除严重受害的枝茎深埋;在茎干或枝条找有虫粪排出的虫孔将虫孔虫粪挖出,用铁丝插入孔内,刺死幼虫。

★生物防治:幼虫孵化期未蛀茎前用植物源杀虫剂防治,可用0.3%苦参碱乳剂800~1000倍液,或1.5%天然除虫菊素1000倍液,或0.3%印楝素500倍液,或2.5%多杀霉素悬浮剂1000~1500倍液喷雾。

★科学用药:一是用80%敌敌畏原液药棉堵塞蛀孔毒杀,或用注射器注入2.5%联苯菊酯乳油或20%氯虫苯甲酰胺或19%溴氰虫酰胺300倍液,或0.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100倍液,或90%敌百虫晶体或50%辛硫磷或80%敌敌畏50倍液,然后用泥封口,密封杀死茎内幼虫。二是幼虫孵化期未蛀茎前用,用菊酯类(4.5%氯氰菊酯1000倍液、2.5%联苯菊酯乳油2000倍液等),或20%氯虫苯甲酰胺3000倍液,或0.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1000倍液,或19%溴氰虫酰胺4000倍液,或用90%敌百虫晶体或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喷务防治,强调喷匀打透,视虫情把握防治次数。

 (6)蚜虫优势种为菊小长管蚜(Macrosiphoniella sanborni),其次还有棉蚜(Aphis gossypii)和桃蚜(Myzus persicae)。

防治方法

 参照“金银花蚜虫”。

 (7)菊花瘿蚊(Diarthronomyia chryttthemi Ahlerg)

① 瘿蚊对祁菊为害严重,在植株上形成虫瘿。苗期被害后枝条不能正常生长,形成小老苗;花蕾期受害可使花蕾数减少,花朵瘦小,直接造成菊花减产。华北每年发生5代,以熟幼虫越冬。次年3月老熟幼虫在虫瘿内化蛹,4月初羽化,雌成虫在植株上部幼嫩部皮下组织内产卵。4月中旬在菊花田出现一代幼虫,在组织内吸食汁液,并刺激组织局部膨大形成瘤状虫瘿;5~6月在大田菊花上发生第二代,7~8月发生第三代,8~9月发生第四代,此时正值菊花现蕾期,受害严重。10月上旬发生第五代,10月下旬后以第五代幼虫越冬。雌蚊产卵对菊花品种具有选择性,对祁菊为害严重,而在杭菊上基本不产卵;成虫产卵部位有趋嫩性。孵化后幼虫在组织内刺吸为害;严重时多个虫瘿连在一起成为大瘿块。

       ②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清除田间菊科植物杂草,减少虫源;选用和培育无病虫健苗;4月份菊花秧田或移栽时拔秧后人工摘剪虫瘿深埋。

★生物防治:一般8月上旬以前以保护利用自然天敌寄生蜂为主,可在成虫发生期或卵孵化期及时喷施植物源杀虫剂,如0.36%苦参碱800倍法夜,或1.5%天然除虫菊素1000倍液,或0.3%印楝素500倍液,或2.5%多杀霉素悬浮剂1000~1500倍液喷雾。

    ★科学用药:8月中下旬根据虫情动态及时防治,可选用菊酯类(4.5%氯氰菊酯1000倍液,2.5%联苯菊酯乳油2000倍液、20%溴氰菊酯1000倍法夜等),或新烟碱制剂[10%吡虫啉1000倍液,或3%啶虫脒乳油1500倍液,25%噻虫嗪12000倍液,或25%噻嗪酮(保护天敌)2000倍液等],或24%螺虫乙酯或20%呋虫胺5000倍液喷雾防治。要交替轮换用药。

因产地或品种不同,各地菊花采收时期和方法略有不同,一般当一块田里花蕾基本开齐、花瓣普遍洁白时,即可收获。采花标准:花瓣平直,有80%的花心散开,花色洁白如遇早霜,则花色泛紫,加工后等级下降。

菊花采收时,用清洁、通风良好的竹编筐篓等,选择晴天露水干后采收。特殊情况下,如遇雨或露水,则应将湿花晾干,否则容易腐烂、变质。采花时,用两个手指将花向上轻托,不仅省时省力,而且花不带叶,且花梗短。采时将好花、次花分开放置,防止其他杂质混入花内。鲜花放时不能紧压,以免损坏花瓣,过紧或过多堆放易因不透气而造成变色、变质。

菊花产品加工场所应宽敞、干净、无污染源,加工期间不应存放其他杂物,要有阻止家禽、家畜及宠物出入加工场所的设施。允许使用竹子、藤条、无异味木材等天然材料和不锈钢、铁制材料,食品级塑料制成的器具和工具应清洗干净后使用,烘制时不能用塑料器具,严格加工操作程序。菊花传统初加工方法因栽培品种和产地有所差异。


       (1)滁菊

采摘后,将鲜花放在竹匾上阴干,不宜曝晒。

 (2)贡菊

采下鲜花要摊开薄放,防止积压发热引起变色变质,然后立即在烘房内烘焙。先将鲜花摊放在竹帘或竹匾上,要求单层均匀排放不见空隙。烘焙炭火要求盖灰不见明火,温度保持40~50℃。晴天干花第1轮烘焙需2.5~3小时,雨天水花第1轮烘焙需5.5~6小时。待烘焙至九成干后再转入第2轮烘焙,先调节炭火约第1轮的1/3火力,烘房温度低于40℃,时间需1.5~2.5小时,当花烘焙至象牙白色时,即取出干燥阴凉。在整个烘焙过程中,要经常检查火力和温度(可用温度计观察),温度过高,花易焦黄;温度过低,花易变色降质。

    (3)杭菊

主要采用蒸花方法,干燥快,质量佳。具体方法:将在阳光下晒至半瘪程度的花放在燕笼内、铺放不宜过厚,花心向两面,中间夹乱花,摆放3cm左右厚之后准备蒸花。蒸花时每次放三只蒸匾,上下搁空,蒸时注意火力,既要猛又要均匀,锅水不能过多,以免水沸到蒸匾卜形成“浦汤花”而影响质量,以蒸一次添加一次水为宜,水上面放置一层竹制筛片铺纱布,可防沸水上窜。每锅以蒸汽直冲约4分钟为宜,如过久则使香味减弱而影响质量,并且不易晒干。没有蒸透心者,则花色不白,易腐变质。将蒸好的菊花放在竹制的晒具内。进行曝晒,对放在竹匾里的菊花不能翻动。晚上菊花收进室内也不能挤压。待晒3~4天后可翻动一次,再晒3~4天后基本干燥,收贮起来几天,待“还性”后再晒1~2天,晒到菊花花心(花盘)完全变硬,便可贮藏。

 (4)黄菊花

烘菊花通常以黄菊花为主,将鲜花置烘架上,用炭火烘焙,并不时翻动,烘至七八成干时停止烘焙,放室内几天后再烘干或晒干。蒸花后若遇雨天多,产量大,也可以用此法烘花。此法的缺点是成本大,易散瓣。

 (5)毫菊和怀菊

将采收后的菊花先经阴干,随后再熏白、晒干。即将菊花枝成把倒挂在屋檐下、廊下或通风的空屋内阴干,一般20天左右。至花有八成干时,将花摘下,人熏房用硫黄熏白,一般需连续熏24~36小时,平均每千克硫黄可熏得干花10~15kg。熏白后,在室外薄薄摊开,晒1天就可干燥。

       加工好的菊花,即干燥菊花头状花序,以气清香、身干、花朵完整、无杂质者为佳。

《中国药典》2015年版规定:水分不得过15.0%;同时按干燥品计算,绿原酸(C16H18O9)含量不得少于0.20%,含木犀草苷(C21H20O11)不得少于0.080%,含3,5-0-二咖啡酰基奎宁酸(C25H24O12)不得少于0.70%。

你可能感兴趣的:(菊花的种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