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危机?你可以和压力做朋友——拆书《情绪由我》

春节假期,一位朋友和我说,从前以为“中年危机”是种矫情,现在自己到了中年才发现,这真的是一种如影随形、无法摆脱的压力。

工作虽然看似稳定,其中也不乏风险:公司提升了收入目标的同时大幅度减少运营费用的预算,行业内一家又一家大厂裁员和裁撤部门的消息也让他心里无比担忧。“这么多年只靠工资赚钱,万一工作出了问题就什么收入都没有了。”作为家庭唯一的收入来源,他对此表示担忧。

父母在家乡,而他在外地,父母年龄慢慢变老留恋家乡的亲友不愿背井离乡,而他所从事的职业在家乡没有相关的产业也难以回家就业。孩子慢慢长大,上学和特长班的费用日渐增多,又叛逆的不愿沟通;妻子温柔顾家,可是身体也有些病症时常导致心情不好……

“好像一过了40岁,爸妈、老婆、孩子、工作、钱、领导、客户……所有的事儿都开始有问题,越想把每件事都做好,越觉得喘不过气。而且这些事,哪个出了问题都是要命的大问题,压力太大了。”

按照舒伯的人生角色理论,人一生中有六个角色,中年是六个角色同时出现的时期,每种角色都伴随着责任和要求,各种角色会在这一时期抢占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注意力……让人疲于应付。

作为子女:父母年迈,需要照顾;

作为学生: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求不停的接纳新的信息;

作为休闲者:这可能是中年人被压缩得最可怜的自我时间;

作为公民:中年之前的奋斗让大多中年人满足了生存、安全、归属和尊重的需求,开始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

作为工作者:工作的成果决定了是升职加薪还是与追赶的年轻人竞争职位;

作为持家者:同处中年危机的配偶、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无一不需要中年人的关注和陪伴。

无处不在的压力让中年人焦虑,各种随之而来的负面情绪影响身体的健康,而健康问题让精力更为不足,又让各种问题变得更难以应对,于是压力更大,这好像是一个无解的循环。

陷入负面情绪的时候,无法做出冷静的思考和理智的判断,所以我们不妨从其中情绪这一环节入手。

《情绪由我》一书由法国的心理自助网站创始人,同时也是心理自助书作家的蒂博·默里斯所著。书中解释了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的产生过程和影响,还给出了常见负面情绪的处理方法。最重要的是这本书比同类的书籍更向前一步,不仅告诉我们如何减轻负面情绪,而且提出使用负面情绪促成自我成长的方法,赋予负面情绪积极的作用,将负面情绪转化为积极的行动。通过阅读及跟做附录的练习,我们就可以认识情绪、改善情绪、并将情绪转化为价值。


为什么我们会有负面情绪?

当人类还生活在丛林中时,我们的祖先遇到猛兽时会发现自己的小身板儿完全打不过这些猛兽,就产生了压力、恐惧等负面情绪,这些负面情绪是对无法抵抗的危险的本能反应,而这种本能反应告诉原始人,“快跑!”,也告诉他们“不想个办法不行啦”。于是负面情绪让祖先们一次次躲避危险得以存活,钻研出各种工具对抗猛兽,让猛兽成为自己的食物。

本能的负面情绪让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存活并成长,所以本书作者说:

任何情绪的出现都是正常的,它是在提醒你改变当下的生活状态。或许,你需要放下一些人,或换一份工作,或主动摆脱生活中一段逐渐失控并给你带来极大痛苦的经历。

而在我们当下的生活中,已经很少遇到直接威胁生命的危险,但是有很多事会让我们感到危险,产生负面情绪。这时的负面情绪并非直接受外界危险影响所产生的本能反应,而是经过大脑加工后的产物。

在面对外界事件时,大脑做出的解读让我们误以为遇到生存危机,于是产生相关的负面情绪,刚开始可能是一个小情绪,慢慢变成强烈的情绪。这就是作者给出的情绪产生公式:

解读+认同+重复=强烈的情绪

解读:根据你的固有认知来解释一些事件和想法。

认同:在特定想法产生时你选择认同它。

重复:同样的想法反复出现在你的脑海中。

强烈的情绪:当你多次体验同一种情绪时,它就已经成为你自我认同的一部分了。每当与之相关的想法再次出现你自然而然地又会体验到这种情绪,并且它会变得愈发强烈。

压力正是我们对于所处环境中多种因素的解读集合起来形成的强烈而复杂的情绪。往往我们会听到这样的说法:

“领导要求特别多,最近压力大”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工作还有年轻人追赶,压力太大了”

领导的要求会改变吗?中年人的角色责任和职场代际关系能改变吗?——这些都太难了,于是我们会觉得这些压力是无解的难题。

可是压力并不是领导、家庭、工作这些外界环境直接产生的,而是通过我们对这些事件的解读产生的,那些改变解读的方式就可以阻断情绪进一步强化的过程并且渐渐平复,而且改变解读的过程,还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行动的方向。

压力源自各种各样的原因,并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上班路上的交通堵塞、工作中的汇报演讲、与老板的紧张关系或与配偶的频繁争吵,都是潜在的压力源。你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减轻压力:

· 避免陷入会给你带来压力的情境;

· 学会从容应对压力。

首先,我们可以列举出那些让我们感到压力的情境和问题,找到自己的压力源。你可以先写出10个,然后会发现一旦以旁观的角度去看自己的压力,可能压力来源并不多。

然后,针对每个压力源,都提出四个问题来重建自己的解读。比如,对于让我那位朋友苦恼不已的收入来源单一问题,我们就可以这样解构:

1,是这种情境本身给我带来了压力吗?

不是,是对收入的风险评估带来了压力。

2,我对这情境是怎样解读的,是什么样的解读让我产生了压力?

单一的收入风险很高,一旦工作出现问题就会失去生活来源,让家人的生活陷入困境。

3,对这种情境,我可以怎样改变我的解读?(对于这个问题,可以从避免情境和改变解读两个方面去思考。)

避免情境:增加收入来源能够抵御风险、提升自己的任职能力也可以提高风险耐受力。

重构认知:从时间线上看,工作出问题是未来的风险,而不是现在马上要面对的事。而且现在我有方法去防控风险,就算现在的工作出问题还可以找到其他的工作,不会马上让家人陷入困境。

这样重新解读后,压力当然还存在,但是通过这个过程就可以跳出压力的桎梏,以第三人的角度旁观压力,降低压力的影响,并且找到接下来可以做的事,找到可以掌控自己生活的信心,找到行动起来的动力。

压力如影随形、无法摆脱,我们可以选择抑制它或者接纳它,就像我们可以选择认同自己的认知还是质疑一样。

当你感到压力,就停下来,听听它想要和你说些什么,和它聊一聊,然后找到和它共处的方式。现在,就和你的压力打个招呼吧!

“嗨,压力,你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年危机?你可以和压力做朋友——拆书《情绪由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