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篇4|不好的基因可以去掉,不好的情绪可以去掉吗?

导读

这几天,改基因婴儿闹得沸腾。试问,不好的基因可以去掉,不好的情绪可以去掉吗?如果可以一刀切断所有的情绪,你愿意吗?

本文为《如何从日常沟通中改善关系》的第4篇,上一期聊到了当我们在指责他人的时候,我们的内心机制是怎样的,如何通过非暴力沟通去表达自己的需要。除了指责别人,有的时候我们把指责的对象——投向了自己。爱己方能及人。这一期,我们接着来谈,如何通过非暴力沟通培育自己的爱。


一、自责是需求尚未得到满足的可悲表达

回想一下,当你不慎做了错事的时候,你通常会和自己说什么:

当时我就不应该那样做,我怎么那么不小心啊!

早知道这样我那时候就不该听别人的,好后悔啊!

唉!我本可以做得更好的,就差了那么一点点!

——悔不当初系列

我怎么这么笨,居然犯这种小错误!

又控制不住自己了,我真没用!

你看你,又把事情搞砸了!

——自怨自艾系列

我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我发誓下次不能再犯!

我必须要作出改变!

——最后通碟系列

无数次,我们各种指责自己。

通过自责,我们会羞愧或内疚,企图用这些负面的心理去促使自己改变。

因为失误也有它的存在意义:失误揭示我们的局限性,并指引我们成长。


非暴力沟通,建议我们从需求的角度去看:

如果说对他人的指责,反应了他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需求。

那如果指责的对象是我们自己,言下之意就是——我的行为不符合我的需要。

如果我们专注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以及得到怎样的满足,我们就更有可能从自我评价中获益。

调整自己,满足需要,不再是出于自我憎恨,内疚或羞愧。而是出于对自我的尊重和爱护。

比如说:

当你犯了一个错,开始痛骂自己了。

心想:“你看你,又把事情搞砸了!”

我们马上就可以问:我什么样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一旦意识到自己尚未满足的需要,我们就会从自责的羞愧内疚的情绪中抽身而出,关注需求没有被满足到的自己,此时我们可能会有别的情绪出来,但无论是忧愁,失望,恐惧,悲伤,或别的感受——其目的都是推动我们去满足需要。


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直面人生的苦难:

在遇到挫折时,充分体会人生的悲哀和内心的渴望。感到遗憾是在所难免的,但它能帮助我们从经历中学习,而无需责备自己。

我们意识到过去自己的行为违背了自己的需要及价值观,并允许这种觉察引发的情感充分流淌,看见痛苦的自己,我们开始懂得爱惜自己。一旦专注于尚未满足的需求,我们就会考虑如何满足它。

反之,如果用苛刻的语言指责自己,我们不仅难以找到解决办法,而且容易陷于自我惩罚的痛苦中。

我们一定不能忘记,即使在看似毫无希望的境地,即使面对无可改变的厄运,人们也能找到生命之意义。

人主要关注的不是获得快乐或避免痛苦,而是看到其生命的意义。

——维克多•弗兰克尔


二、爱惜自己的关键

怎么觉察需要和爱惜自己呢?关键在于,包容两个“我”。

一方面包容:「对当时采取了某种行为而自责的」“现在的我”;

一方面包容:「当时采取了某种行为的」“过去的我”。

尽管过去的选择和行为并不理想,但它也是为了实现内心的渴望。

不管它是否能够实现我们的目的,也不管我们事后是感到庆幸还是遗憾——人的行为总是服务于自身的需要及价值观。

当我们拥抱自己的各个方面,并理解他们所反映的需要和价值观,我们就活在对自己深深的爱中。


具体怎么做呢?举一个书上的例子:

外衣不慎染上墨水带来的启示

我(作者)在一个研讨班开始前一天,买了一件新的浅灰色外套。研讨班当天,出席的人非常多。在结束的时候,许多人围着我要各种信息,并请我签名。

为了赶下一场会面,我匆忙地回答他们的问题,并紧张地签字和留言。当我飞快地冲出门时,我将自己的笔放入了新外套的口袋——但忘记了给笔戴上笔盖!等到了外面,我吓了一跳,我才发现我那件雅致的浅灰色外套已经染上了墨水!

接下来的二十分钟,我不停地训斥自己:“你怎么可以这么粗心大意?犯这种愚蠢的错误!”根据自己的理论,此时的我刚损失了一件崭新的喜爱的外套,如果我生命中需要体谅和爱自己的话,此刻正是时候!可是,我却还在训斥自己,这真是糟糕至极了。


幸运的是,二十分钟后,我开始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我静了下来,开始想:

外套染上墨水,是我什么样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过去的我)

我责备自己粗心或愚蠢,是想要满足什么需求呢?(现在的我)

我马上就明白了,其实我是想照顾好自己:

研讨会上,哪怕我在多么匆忙地回应着他人的请求时,我也希望自己多留意自己的需要。(「现在的我」的需求)

此时,我的心情随即发生了变化。

我不再感到恼怒、羞愧和内疚,身体也一阵轻松。

我体会这损失一件新外套和忘记戴上笔盖的悲哀,以及照顾好自己的强烈愿望。

接着,我又开始考虑,我出于什么需求而随手就把笔放入外套口袋中。

我意识到,当时我是多么看重,我想要迅速地回应他人的请求!(「过去的我」的需求)

遗憾的是,当我为了尽量满足他人的需要,却忽视了自己的照顾自己的需要。于是我“让”自己的衣服染上墨水,用于提醒我自己。

想到这些,我并没有责备自己,而是感到对自己深深的爱:

即使在我心不在焉把笔放入外套口袋的时候,我也是在满足自己想要尽心服务他人的需求。

这样,我同时做到了包容上述的两种需求:

一方面,尽心服务他人。

一方面,照顾好自己。

我相信,在类似的情形中,只要能意识到自己这两方面的需要,我就能灵活地克服困难。

反之,如果只陷于内心的自责和冲突,只会使情况更糟糕。


三、为自己负责的人生

日常生活中,你觉得哪些事情没意思,却又认为自己不得不做?

我们把自己的人生交给了什么东西,才弄得这么不懂得爱惜自己?

使得我们痛苦的许多行为,到底是出于什么动机?

1.为了钱

钱是社会回报一个人的主要形式。但如果我们行动只是为了得到报酬,代价就是生活将失去乐趣。在非暴力沟通中,钱并不被认为是一种需要,他只是被用来满足某种需要的无数种策略中的一种。

2.为了得到赞同

像钱一样,来自他人的赞同也是一种回报。可是得到赞同比得到钱有更加不可控的风险,我们无法永远满足他人。可是,如果我们的行为只是出于对生命的爱,人们自然会心存感激。而他们的感激也是在给我们确认——我们的行为有益于他们的生活。

一旦如愿活出对生命的爱,我们所体会到的欢乐是他人的赞同永远无法给予的。

3.为了逃避惩罚

家规,校规,公司的制度......社会生活上太多规则,可如果只为了免受惩罚,而忽略了遵守规则能带来的喜悦和便利,那我们对自己所做的事情就无比抵触,甚至还会想方设法,各种钻空子。

4.不想感到羞耻

从众心理人皆有之。可是总是为了体面而循规蹈矩,我们最终又会觉得厌烦。

5.为了避免内疚

如果我不做这件事,别人会感到失望——我们担心自己无法满足他人的期待。可如果为了避免内疚,我们将活得可怜兮兮,如果为了活出对他人的爱,我们的生活将充满乐趣。

6.为了履行职责

最危险的行为也许是:因为别人要求,我们不得不做。

使用“应该”“不得不”“应当”“必须”“不能”“被迫”等这样的词语,意味着我们受到内疚、职责或义务的逼迫,自己感到无可奈何。当往往是这样,我们的需要就越是被忽略,这是个人的不幸,也是社会的一种潜在危机。


我们行为的动机反应了我们是否爱惜自己。

出于对自我尊重和爱护,对生命的爱,而不是出于恐惧、内疚、羞愧、职责或义务等来选择生活,是爱惜自己的重要体现。

如果我们的行为是出于义务、职责、恐惧、内疚或羞耻,那么即使多有意思的事情,也会变得枯燥无比。

但是,如果我们的行为致力于自己和健康成长的需要,那么即使多么艰难的事情也不乏乐趣。

当深入了解自己行为背后的动机,我们开始为自己负责

我选择做...,是因为我想...,而不是我不得不去做。

用「选择做」,替代「不得不」。

开车送小孩上学。

我选择这么做,是因为我希望孩子得到良好的教育和保证路上的安全。

而不是总是觉得太麻烦,路太堵。让自己更加心烦意乱。


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

我选择这样的生活,是因为我的肩负的东西,让我能有体面的生活和美满的家庭。

而不是总是用“为了生活,我不得不这样”去增添自己的难受。

反之,我选择不去做...,是因为我不需要...。


每天早起坚持学习英语

开始以为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每天早上一万个不情愿。

审视自己的需要才发现,大家都那么努力,我也要做点什么。(攀比心)

其实都不是发自自己内心真实的需要,于是就可做可不做了。人一下子变得轻松起来。

我选择不去这么做,是因为我不需要靠这个来获取不必要的认同。

......

一旦意识到我们的行为所服务的需要,即使生活或工作很艰苦,富有挑战性乃至举步维艰,我们也会从中得到乐趣。反之,我们也能发现至今的某些行为并不符合自己的需要,从中脱身而出,感受轻松。

我们对自己的需要越是明确,开始为自己负责,我们越是投入服务生命的乐趣中,我们也就越会爱惜自己。

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尼采

水满自溢,我们爱惜自己的同时,我们慢慢也具备了倾听和体会他人需要的能力。这样,我们的生活也将变得和谐并充满欢乐。

黄金法则告诉我们,像你希望被人如何对待你那样去对待别人。要想别人了解你,你先要了解别人。那么,怎么倾听和体会他人的需要呢?

下一篇,我们来谈,如何倾听他人。


往期回顾:

「如何从日常沟通中改善关系」

第1篇:沟通篇|不容错过,全球500强企业都在学的倾听之道

第2篇:沟通篇2|俞敏洪,D&G,你们真的很不讨喜

第3篇:沟通篇3|嫁给你就像嫁给一面墙!


-END-

-图来源于网络-

你可能感兴趣的:(沟通篇4|不好的基因可以去掉,不好的情绪可以去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