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轮逻辑课

第一课:有限注意偏差

框架

第五轮逻辑课围绕着错误的投资行为,来讲认知偏差,然后通过超越感觉,知道正确的投资行为应该如何做。

然后熟悉认知偏差对于学好逻辑是非常重要的。逻辑分为形式逻辑,又叫符号逻辑,处理确定性的问题的,比如有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的三段论。

非形式逻辑,处理不确定性的问题的,前一轮里讲到分析的的案例,基本上就是非形式逻辑。

最后就是认知偏差。

错误的投资行为

投资行为中一般就有追热点,关注新闻,频道看收益,这些非理性行为的错误投资方式。它们蕴含着哪些认知偏差呢?

第一课就是讲的有限注意偏差,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关注这里,就不能关注那里,所以投资中我们要特别注意。

讲了三个,熟悉效应,易得性偏见,聚焦效应。具体是什么,举了哪些例子,我已经掌握了,这里就不重复写了。知道我们确实就是非常不靠谱就行了。

在投资中,如何避免有限注意偏差呢,把注意力放在其他重要的事上,比如读书健身陪家人帮朋友。

第二课:代表性偏差

小李

小李性格文静,喜欢读书,在伯克利读英语文学专业和环境学,现在三个职业选项,请问你觉得她最可能是哪个职业呢?

图书管理员,图书管理员同时是某环保组织成员,银行职员。

很多人会不由自主选择第二个选项,但是如果稍微思考一下,就知道第一个选项可能性更大,因为它包含第二个选项。

别急还没完呢,其实理性来说,最可能的应该是第三个选项啊,因为咱们身边的银行可比图书馆多多了……

这就是代表性偏差,我们真是太不靠谱了。

再举例一个就是如果一个彩票站点如果中出了大奖,那么去那里买的人可能会更多,因为他们会这么想,这里之前中过大奖,那再中奖的可能性会很大吧。

再比如投资的时候,你认为靠谱的人,他推荐了一个标的,你就也认为这个标的也会靠谱。

这些都是代表性偏差。那么如何避免代表性偏差呢?学点概率知识。

第三课:叙述偏差

所谓叙述偏差,就是说人在表达的时候容易出现偏差。因为人很喜欢原因和故事。

比如说某人杀了他妻子,和某人杀了他妻子因为他想夺取他妻子的财产。虽然后一个叙述文字更多,我们却可能印象更深刻,记忆更牢固,因为他有一个原因。

故事的魔力

故事更能打动人,更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更能说服他人,这个我们是知道的,如上图中的描述。

第四课:自利性偏差

自我服务偏差

巴菲特说永远不要问理发师你要不要剪头发。因为如果你是长发,他可能会让你剪短,你是黑发他可能会让你染色,你染了色他可能会让你染黑,你是直发他可能会让你烫卷,你是卷发他可能会让你拉直……

这就是自利性偏差。根据此偏差,我们不要轻易相信所谓的收费专家或者第三方机构。

再比如说在跟老板谈薪资时不要说自己需要钱,而是公司需要你身上的能力,你所能创造的价值。

第五课: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说的是人们盲从的现象。有的时候盲从是好事,但有的时候盲从却是坏事。我们要分清楚好坏,然后避开坏的盲从,刻意创造好的盲从。

比如说专家说什么就是什么,那就是不对的。主动加入一个读书运动定投社群,盲从群内积极上进的氛围,做读书运动定投这些事,这个主动的选择是好的。

第六课:信息幻觉

所谓信息幻觉就是误以为掌握越多信息就会越有利于决策和行动。但是信息太多,很可能决策瘫痪,比如超市里选择某某同类商品。

也可能并不影响后期决策,比如前面丢骰子出现四个四,你会不由自主认为第五个还会出现四,这前面的信息会影响第五个吗?

还可能让决策变糟糕,比如差不多的四款车,当比较指标很多时,你可能无法选出最好的那款。

信息幻觉多了会有控制幻觉,认为自己能控制一些事情的发展,比如投资市场上。避免消息幻觉的方法是学会筛选,主动减少关注,或者转移注意力到最重要的事上。

第七课:证实偏见

人们只看得到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比如你要买一辆宝马车,你只是问那些开宝马车的人,你们为什么买宝马,那么你肯定得不到一个客观的回答。

再比如说感恩节的火鸡,认为主人过去对你好,将来一定会一直对你好,那么等待你的将是成为盘中餐。

在比如说泰坦尼克号的船长先生,根据过去自身的经验,自信将来也不会遇到危险,结果呢?

证实偏见包含幸存者偏差。有一副油画画的是获救后的幸存的船员感恩上帝,以此说明过去的祈祷起了作用。那么那些祈祷过但是没有幸存的船员呢,他们不可能再站出来说什么了。

包括那些成功人士分享的成功经验,真的可靠吗?是不是幸存者偏差呢?比如说某位成功人士说他成功是因为具有勇气,真的是这样吗?那些同样具有勇气,但是失败了的人呢?

第八课:框架效应

所谓框架效应就是,面对同一件事情,用不同的描述方式,我们可能会做出不一样的决策。我们人类真是不靠谱啊。

比如说面对病人,医生这样说,如果你接受手术,你的存活率将会由80%升至90%,这是收益框架。

医生还可以这样说,如果你不接受手术,你的存活率将会由90%降至80%,这是损失框架。

你觉得是前一种说法病人接受手术的概率大一点还是后一种说法,明显是后一种。这就是框架效应。

之所以有这个效应的存在,是因为我们人类都有损失厌恶。损失十块钱的痛苦比得到十块钱的快乐可大多了。

在投资领域,框架效应特别显著,从多少涨到多少我们很开心,从多少又跌回多少我们很痛苦。情绪反复波动,怎么办呢?

其实解决方法也很简单,我们将自己放进一个长期框架里面,所谓薇薇安的复仇,做一个长期主义者即可。

第九课:结果偏差

所谓结果偏差就是人们会根据当前的结果,来判断当初的决策质量。

比如医生要给一个病人做手术,但是有8%的死亡率,这个风险不算太高吧。最后如果手术成功了,你可能会认为医生当初说要做手术这个决策太对了。

但是如果这个手术失败了呢?你会怎么样呢?就算你知道风险是只有8%,你还是会认为医生当初就不应该让病人做手术吧?

所谓成王败寇,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这都是根据结果来评论的,我们认为这是存在结果偏差的。

结果偏差容易造成事后诸葛亮。比如说08年次贷危机,出现前可没什么确信的预兆,但是事后却出现很多书籍文章,说当初自己怎样做出了预测,这是真的吗?

在投资领域,我们也非常容易出现结果偏见,赚钱了就是智商爆棚,我真牛逼,当初的决策太英明了。亏钱了就是悔不当初,我真傻逼,当初的决策完全是错误的。

问题是做投资可是运气成分比努力成分更大的事情。过程错误也可能出现好结果,或者过程正确也可能出现坏结果,什么原因,还有运气成分呗。

所以别过度自信或者妄自菲薄。重视过程,就像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特别是在投资成功的时候最应该反思。

第十课: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

所谓认知失调,即我们人类骨子里都认为自己是更好的,但是在生活中总有那么一刻,意识到自己好像也没有那么好,这个时候可能就会出现认知失调了。

举个例子,比如说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小狐狸,它就是认知失调的。原本它有三种选择情况,第一是承认自己能力不足,爬不上树或者跳得不够高。第二是选择性失忆,这事就算了吧。第三就是抱怨甚至诋毁。很明显它选择了第三种情况。

你可能会说这只是一个寓言故事,我们人类这么聪明,会犯这种谬误吗?我们再来看看这些例子。

你要学一个技能,学了几天感觉很难,于是你放弃了,放弃后你也有三种选择情况,很可能你也会选第三种,这样说道,这个技能也不是非学不可嘛,不会它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吗?

你想实现财富自由,可是赚钱可是很难的,经过生活的吊打之后,你会不会变成说这样的话的人呢:富人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吗,富人也有很多不幸福的。

你想追求一个美女,可是被她拒绝了,你会不会这样想呢:她也没那么好嘛,她身上也有很多缺点啊。

你做投资,可是赔钱了,你会不会这样想呢:投资赚钱基本上不可能的,那些说投资赚大钱了的,都是吹牛逼吧。

以上都是认知失调的表现,当我们遇到一个自己做不到的事情时,一般会有三种表现,第一是承认自己能力有限,然后努力增长自己的能力,第二是选择性遗忘这件事,第三是抱怨甚至诋毁这件事这个人。

明显长远来看,后两者对我们是不利的,理智来看,我们应该选择第一种做法。但是我们人类就是这么不靠谱。

金句

谨记如果你不按想的去活,就会按活的去想。因为我们都会合理化自己的尴尬境地。怎么办呢,当有一件事对我们有利的事,而我们不愿意做时,我们可以先做起来,做起来后,我们就会为我们这种行为找合理化的借口。

第十一课:自我归因谬误

自我归因谬误

所谓自我归因谬误就是成功了都是因为自己的努力和才能,失败了都是因为外界的因素。别人成功了那是因为运气好,失败了那是因为他不行。

比如领导与员工之间的功劳问题,当一个项目成功了,都认为自己的功劳更大。领导认为如果没有我关键性的决策,这件事不可能成功,员工认为没有我强有力的执行,这件事不会成功。

再想象这样一个画面,你在电影院看电影时,有个人迟到了进来,你会怎么想,这人怎么这样…如果是你自己迟到了呢?那是因为我堵车啦,那是因为下雨啦,那是因为忘记开始的时间啦等等,各种借口。

在一般情况下,自我归因,过度自信是有一些好处的,至少比过度自卑好。但是在投资领域,赚钱了都是因为自己厉害,亏钱了都是因为运气不好,被割韭菜等借口,这显然是活不长的。

第十二课:事后归因谬误。所谓事后归因谬误,就是误把时间上的前后关系,当成了因果关系去处理。

事后归因谬误

比如说一只公鸡打鸣了,然后太阳升起来了,这只公鸡骄傲地说,你看我一打鸣,太阳就升起来啦。我们会一笑了之,蠢鸡。你以为我们人类就不会犯这种错误吗?

迷信的根源就是事后归因谬误。斯金纳做过一个关于迷信的鸽子的实验,让人印象非常深刻。很多时候,我们人类就跟这些迷信的鸽子一样。比如塔勒布讲过的关于他自己做专业交易员的故事。

那么如何破解事后归因谬误呢?多问自己上图中的几个问题即可。是这个原因吗?这个原因是唯一的原因吗?这个原因是最重要的原因吗?还有哪些可能的原因呢?

总结:这轮逻辑课从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反馈三个方面,讲了上百个偏差中的12个,已经可以看到我们人类是多么不靠谱。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五轮逻辑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