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俊贵之《停止内耗,拒绝做网络的奴隶》

【停止内耗,拒绝做网络的奴隶】

一、深度阅读与网络的奴隶。

在人们日益以触屏浏览取代苦读攻读的今天,我们还有没有深度的与认真的阅读呢?

仅仅浏览,是视觉与听觉的瞬间刺激,容易停留在相对浅薄破碎的层面上。

在急于求成的社会氛围中,已经出现了一批万事通、万事晓、不查核、不分辨、不概括、不回溯、无推敲斟酌、绝无任何解析能力更无创意的平面信息性能人了。

这样的能人有的还一身戾气,出口成脏。

他们的出现,对于中华民族“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深处意气平”的传统,是一个灾难。

更多的人以为只要有手机,就能知道哪个官员出了丑,哪个名人的家庭成员犯了事,还有哪样食品吃死了人。

甚至越来越多的人没有认真读过、只不过是看了一眼视听节目,觉得一般乃至乏味,便大大败坏了对于经典作品的观感与胃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思,你的水平和网虫、网瘾的人一样,你知道的事非常多,但是你没有头脑。

思而不学是什么呢?

思而不学,您没那么多知识,整天在那儿胡思乱想。

现在我们这种人也太多了,他看,他听,他传,但是他不思索,他不会用心之观,心之观是越来越落后,心之观是越来越笨。

书与生活可以互证、可以互补、可以互见。就是说,通过读书,我看出生活是怎么回事;通过生活,我看出书是怎么回事。

一个人出生以后,开始对世界有所感觉,但这个世界对于他来说,是多么陌生。

在母亲的子宫里,我们哪里知道这个世界哪危险,哪快乐?

而通过读书,通过一个语言的符号,完成了你对这个世界一部分特色的掌握,这就是读书最大的快乐。

你看到了一朵花,鲜艳、芬芳等词知道得越多,对这朵花的感情就越不一样,感悟也就越不一样。

书还有一种条理性。

在日常生活中的感受,尽管对你来说非常亲切也非常重要,但只有经过符号化的梳理,也就是经过语言和文字的梳理,你对世界的认识才开始条理化,这种条理性是日常生活所给不了的。

干脆些说,离开了阅读,只有浏览与便捷舒适的扫描,以微博代替书籍,以段子代替文章,以传播技巧代替真才实学,以吹嘘表演代替讲解探讨,将会逐渐造成精神懒惰。

使人们惯于平面地、肤浅地接受数量巨大、品质低下、包含了大量垃圾赝品毒素的所谓信息,丧失研读能力、切磋能力、求真求深的使命与勇气,以致连掂量追究的习惯也不见了,苦思冥想的能力与乐趣也没有了,连智力游戏的空间也龟缩到屏幕前的一角了。

获得信息越是便捷、舒适、海量化,越要认真读书,读费脑筋的书。

用脑筋读书,而绝对不只是随大流、随趣味、得意于精通八卦,夸夸其谈,最后变成聪明、万事通型的白痴。

坚持阅读,受益无穷。在触屏时代,不要做网络的奴隶。

二、停止内耗,去做有用的事情。

为什么人会有内耗呢?

原因非常简单:因为大脑有节省资源的需求。

一切需要消耗资源去应对,同时又难以在短期内获得奖赏的事情,大脑都是排斥的。

这种排斥,直接反映在我们的心理层面,就是种种负面情绪。而这些负面情绪里面,最显著的,就是恐惧。

恐惧什么呢?

无非分为这三种:直接的威胁;不确定性;对自我价值的怀疑。

在恐惧的驱动下,我们会倾向于什么呢?

倾向于让造成恐惧的问题从我们脑海中消失。

一般有两种策略:

第一,直接通过行动去消除它,这是行动策略;

第二,去做别的事情、让自己分心,从而忽略它,这是回避策略。

行动导向者倾向于采取行动策略,通过消除、削减问题,来摆脱负面情绪;

状态导向者则倾向于采取回避策略,通过转移注意力来消除负面情绪,从而暂时摆脱对问题的担忧。

回避策略能够对解决问题起到帮助吗?

回答是肯定的:

不能。

它只能给你一个“我摆脱它了”的幻觉,让你在这种虚假的安全感里面继续生活。

这就是状态导向最大的问题。

状态导向者会想,我现在状态不好,所以我先去做点别的,等到状态好了,我再去处理它。

但实际上,你的“状态不好”来源于什么呢?

来源于问题的存在本身。

只要问题还在那儿,没有改变,每当你面对它,你就总是会感到恐惧。

你只是无限地把解决问题的时间往后延而已,对解决问题本身,没有一丝一毫的帮助。

更进一步,其实造成我们疲惫感的最主要因素,就是我们脑海中种种“未完成之事”。

哪怕你通过种种方式转移注意力,让自己不要去想,但只要问题还存在,它们就一定会在你脑海中形成残余,不断地占据着你的后台,啃噬着你的精力,让你不由自主分心去想。

于是,使你感到心力交瘁、精疲力尽……

在这种情况下,你的状态只会变得越来越差,又遑论“等到状态更好时去处理”?

然而这些恐惧是真实的吗?

绝大多数时候,其实都不是。

大脑有一个能力:敏锐地识别并凸显环境中的威胁。

在进化的过程中,它非常有用,因为它总是能很好地帮助我们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威胁,应对环境的变化和危险。

但也正是因此,这个功能变得越来越敏感。一旦你面临一个陌生的情境,它就会启动。

然后,它会着重注意到那些危险的、困难的、陌生的细节,并把它们放大。

把那些简单的、可行的、和缓的细节尽可能缩小,来尽可能对大脑示警。

简单来说,它就像一个喜欢夸大其词的信使,会对前方的危险添油加醋一番,再传达给大脑的决策中枢。

原本可能只有20%的威胁度,经过它的加工,可能变成200%。

这就叫做灾难性想象。

原因非常简单:在远古时代,遇到一次危险可能就死了,但不行动或少行动,至少不会让你立刻送命。

因此,大脑总是倾向于不行动、少行动,尽全力保护自己。

从而,我们会有种种非理性的特性。

如,比起收益,我们会更不愿意受到损失。哪怕期望的收益大于损失,我们也会以避免损失为第一优先 —— 亦即“损失厌恶”。

在进化过程中,这是非常合理的大脑天性。

但到了现代社会,这种情形就不适用了。

在现代文明里,威胁和收益变得更加对称。受到危险至少不会让你死亡,但不行动很容易错失时机。

因此,我们的优势策略,也不再是少行动了。

但大脑并不知道这一点,它依然忠实地履行着它的职责,不断地通过恐惧来让我们停下脚步,裹足不前。

事实上,绝大多数的恐惧,都来源于我们的想象。

我们所恐惧的并不是问题真实的样子,而是它们投射在我们心上的影子,被我们过往的失败经验和妄想所无限放大。

很多时候,你之所以不行动,并没有一个真实的困难在阻碍你。

你只是被你内心的想象,拖住了脚步而已。

你可能会发现,这实际上,就是我们拖延的本质。

因为内耗,导致你拖延的这段时间是白白浪费掉的,没有做出任何有用的事情 ,这才是我们需要避免和纠正的地方。

从这个角度来讲,内耗不仅仅包括对未解决问题的恐惧,它还包括很多其它的杂念和情绪。

比如:

经常沉浸在后悔和遗憾中,想着当时要是不那样做就好了;

被过去的失败经历困扰,缺乏自信,老是想着我会不会做不好?而不敢迈出第一步;

对自己要求太高,总是觉得目前的想法不够好,一直停留在犹疑徘徊之中;

有意无意地对自己的想法、行为作出批判,对自己说一个成熟/优秀的人不应该这样;

因事情的发展失去控制而愤怒,认为不应该是这样的、为什么一切都不遂我的心意……

它们都有一个特点:

沉浸在自己的“内心戏”里面,一直在原地踏步,并不真正去解决问题,也不去推进问题。

什么样才算是不内耗呢?

简单来说,就是朝着有助于解决问题的方向去思考和行动。

比如:

问题很大很困难,那就想办法把它分解成更小的步骤;

遇到从来没有接触过的情境,就想办法去咨询别人,多获取一点信息;

考虑好最坏的结果是什么,让自己做好心理准备,并想好退路;

思考事情发展的其他可能性,准备好备用和应急方案,有备无患……

这些行为,虽然不一定能直接帮助解决问题,但它们的方向是一致的。

就是尽力让问题没有那么困难,增加自己攻克它的可能性,降低它对自己的威胁。

简而言之:停止内耗,去做有用的事情。

不把哪怕一天、一小时、一分钟,浪费在无意义的内心戏和情绪波动上,而是尽力让它们发挥出价值,帮助自己攻克问题。

无论过程有多曲折、迂回,也要朝着有用的方向去走。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种说法“不要把时间耗费在无意义的事情上”会显得有点功利,似乎只有工作和学习才是正经事 ,实际上不是的。

你当然可以自由地支配你的时间,读书,休息,娱乐,放空等都可以,哪怕你就是发呆、什么也不干,也可以,这些都不属于浪费时间。

因为,你是自主地在行动,你是沉浸在当下,你在感受你生活的每一份每一秒。

这就是一个最好的状态,也就是最能给你幸福感的状态。

内耗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呢?

不是浪费时间,而是:

它让你被动地被卷入种种负面情绪之中,导致你的思维从当下向过去和未来偏移,从而导致这段时间变得低质,无法带给你幸福感。

内耗的后果,不仅仅是降低我们的效率,而是让我们变得更不幸福。

我们会变得束手束脚,瞻前顾后,担惊受怕,把我们宝贵的每一分每一秒,都耗费在没有任何意义的情绪波动上面。

一方面,我们在白白地消耗我们的能量,而没有任何产出;

另一方面,我们也无法体验到生活的状态,我们游离在生活之上,无法去触及它,体验它,享受它。

因此,避免内耗,最本质的,是为了不降低我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让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

我们的生活,是握在我们自己手里的。这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我们需要去追求的。

三、养生贵在养心。

想要获得真正的健康,就要拥有稳定的心绪与平和的心态:

1、过往不念。

常言道:“愁最伤人,忧最致疾。”

一个人若总是沉溺于忧愁哀伤之中,很容易诱发疾病,损耗身体。

人生在世,谁都有放不下的过往,一味咀嚼烦恼,只会耽误自己。

不如试着转换心态:放下该放下的,看淡该看淡的,才是长久之道。

生活当中,许多人曾犯过这样的“错误”:

为过去的决定懊悔,为曾经的选择惋惜,为当初的事情介怀……日复一日,活在悲伤和压抑之中。

然而,人生在世,缺憾本是常态。

如果总为过去耿耿于怀,一切美好,终会被汹涌的情绪所掀翻、吞噬。

发生的就坦然接受,过去的就果断翻篇,才是最大的成熟。

生命是场有去无回的旅行,纵然心中万千不舍,也要潇洒大步向前。

不被往事所累,不为过去所困,才能活得神清气爽,无病无灾。

2、当下不杂。

过度的思考会影响体内正常气机的运行,导致脏腑器官运转受阻,身心不畅。

生活中,我们的很多痛苦,都源于自己想太多。

一句无心的话,反复琢磨;一个随意的表情,来回揣测;一件简单的事,层层分析……

然而,每次纠结,都是在给自己裹一层茧,时间久了,便会被闷得透不过气。

正所谓:烦心事多了,幸福就少了,悲伤多了,快乐就少了。

收起敏感心,培养钝感力,在复杂的世界中闲庭信步,方能颐养心神,修得自在。

3、未来不惧。

狂风不会刮个不停,暴雨也不会延绵终日。

世间万事,自有始终。

过度的担忧焦虑,只会劳心伤神,平白自苦。

不去透支明天的烦恼,当下的每一刻,才能活得有滋有味。

人这一生,看似充满了不确定性:升学压力、职场风险、婚姻危机、养老焦虑……

我们总是在担忧中反刍,在顾虑中迷茫,最后落得身心俱疲,遍体鳞伤。

然而,生命自有其时节,既然无法左右未来,何必白白蹉跎当下。

保持内心的安定,珍惜眼前的时光,顺应人生的去留。

心中没了挂碍,身体才能畅快。

人到中年,肩挑背扛,需要一副硬朗的身体,来面对生活的磋磨。

而心态淡然,不矜不惧,便是最好的养生。

四、避免内耗的小技巧。

1、觉察自己的状态。

要想做出改变,最首要的一步,就是了解自己的现状,知道自己正处于什么状态。

常用的做法是“第三者视角”。

简单来说,当自己陷入情绪之中,比如焦虑,恐惧,愤怒,犹豫……

这时,让自己跳出来,想象从第三者的视角来看待自己,反思:

我正在遭遇一种什么样的情绪?

这个情绪是由什么问题所引起的?

它合理吗?

这种状态对解决问题有帮助吗?

当我这样的时候,问题的事态有变得更好吗?

这当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慢慢练习。

不妨把它写到便利贴上,贴在自己能看到的地方,提醒自己:

不要被情绪控制,先停下来,想一想,我在做什么。

慢慢来,锻炼它,内化它,最好是把它变成一种本能。

当你能够从这个视角去审视自己时,你就已经实现了不被情绪所控制,而掌握住了大脑的主导权。

2、扩充思维的工具箱。

大多数情况下,一个问题怎么样才会使你产生恐惧呢?

是因为你对它的陌生感。你不知道要怎么样才能解决它,从而会衍生出恐惧、焦虑、犹豫……

那么反过来,如何才能减少这种陌生感?

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去积累一些能让自己使用的思维工具,扩充自己的工具箱。

什么工具呢?

大体上分为两类:

(1)对待同一类型问题的经验;

(2)理解、切入问题的思维模型。

前者很好理解,同类型问题你处理得多了,就会积累下很多相关的经验,从而更容易调动内隐自我,来抵抗负面情绪。

但当你面对一些从未解决过的问题,需要怎么办呢?

这时就需要积累一些能够上手使用的思维模型。

它们未必能立竿见影帮你解决问题,但一定能让你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多一分直面恐惧的勇气。

在平时生活中,要多注意复盘、积累和学习。

一方面,把自己成功的实践经验进行提炼,总结归纳成方法论;

另一方面,把学到、积累到的思维模型拿到现实中去检验,记录下过程中的想法、反馈和效果,慢慢微调,直到能够得心应手地使用。

经验丰富的决策者和新手之间的差别并不是什么不可捉摸的东西,比如推断或直觉。

如果有人打开经验丰富决策者的头盖骨,查看他的大脑内部,就会发现他有各种可能的行动方案供他使用;

还有核查清单可以让他三思而后行;

还会发现他有自己的思维机制,一旦出现需要做出决策的情况,他就会唤醒并有意识地关注到这些机制。

3、构建理性视角。

内耗来源于对问题的恐惧。

而绝大多数的恐惧,都来源于我们的想象。

这些想象是真的吗?

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是。

因此,这是一种极其非理性的事情:

你并不知道问题有多困难,你只是在想象它有多困难,于是停下了你的脚步。

这太遗憾了,太可惜了,太没有必要了。

一个行而有效的做法,当你产生恐惧的时候,提醒自己去思考:

我所产生的恐惧,有多少是真实的,有多少是我想象的?

这些恐惧的由来和依据是什么?

我能够说出理由吗?

大多数情况下,你会发现,你对问题所具备的信息,其实相当有限。

大多数你的感受,其实都是大脑“脑补”给你的。你压根说不出理由,你只是单纯觉得“它可能会变得很糟”。

因此,不妨试着把视角转变一下,告诉自己:

这个问题里,有一部分是真实的恐惧,另一部分(往往是占比更大的部分)是未知。

那么,我可以做些什么,来消除这种未知?

对付不确定性和恐惧的最好办法,永远都是行动。

4、分解,然后行动。

最后,分享一个足够简单、又足够有效的做法:

(1)想一想。

解决这个问题,第一步是什么?

别的什么都不要想,哪怕这个第一步只是1%,也只想好这一步就好。

(2)去做。

绝大多数时候,只要你“头脑一热”去做了,你就会发现,许多困难都是纸老虎,看着吓人,捅破了,也就没有了。

同样,很多时候,其实可以无需考虑太多、规划太多,先去做,再根据反馈和变化去应对即可。

许多事情,其实不需要太充分、全面的筹划,而是先做好心理准备和兜底的应急方案,再根据情形去灵活应对,这可能是一个更好的策略。

记住一个简单的道理:

当你真正去做的时候,你是感觉不到恐惧的。

你会全身心地投入进去,拆解它,应对它,消除它,最终获得反馈和成长。

恐惧只存在于你的身后。它就像影子,牢牢地抓住你、束缚住你。

不要被影子吞没,你要做的是,往前走。

记住,并没有什么东西在阻碍你,除了你自己。

丁俊贵

2023年1月25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丁俊贵之《停止内耗,拒绝做网络的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