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六子(倚危亭)(秦观)

      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怆然暗惊。          无端天与娉婷,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怎奈向、欢娱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绡香减,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

        柳外、水边是幽雅的环境,青、红袂是鲜明的形象,当日情景,宛然再现,这是虚景实写。“怆然暗惊”一句,突然落到今日的现实,追忆的梦幻霎时惊醒,遂有无限凄楚之感,也含有离别已久之恨。

      秦观这首《八六子》词,若论艺术是很精美的。他写离情并不直说,而是融情于景,以景衬情,也就是说,把景物融化人感情之中,使景物更鲜明而具有生命力,把感情附托在景物之上,使感情更为含蓄深邃。张炎评秦观《八六子》词云:“离情当如此作,全在情景交炼,得言外意。”(《词源》卷下 “情景交炼”四字,很能说出此词的艺术特点。词中无论是叙写当前或追忆过去,都是用鲜明幽美的意象,如“危亭”、“芳草”“柳外青骢”、“水边红袂”、“夜月一帘”、“春风十里”、“素弦声断”、“翠绡香减”、“飞花弄晚”、“残雨笼晴”、“黄鹂又啼数声”等等,而“青骢”、“红袂”、“素弦”、“翠绡”、“黄鹂”等,都是用颜色的字面,更增加彩色之美,便人仿佛看到一幅一幅的画图,在幽美的景象中饱含凄楚之情。

      从章法来说,忽尔写当前,忽而写过去,交插错综,颇似近来电影中所用的艺术手法。

      从用笔来说,极为轻灵,空际盘旋,不着重笔。

      从声律来说,《八六子》这个词调,音节舒缓,回旋宕折,适宜于表达凄楚幽咽之情,读起来觉得如听溪水从山岩中曲折流出的琤琮之音。

      秦观这首词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洗炼得非常精纯,这也是秦观所擅长的。张炎早就指出这一点,他说:“秦少游词,体制淡雅,气骨不衰,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词源》卷下)《八六子》这首词,如果反复吟讽,确实使人感到是通体精纯,“咀嚼无滓,久而知味”。

(此文转载,略有删减,原作者:缪钱)

你可能感兴趣的:(八六子(倚危亭)(秦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