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江街巷》107:启庐公馆老民居

《老成都》(连载)

【文章:张锦玥;配图:完   璧】

东丁字街民国建筑启庐(完璧摄影)

        2009年8月,位于锦江区督院街街道辖区新开街84号建筑物被成都市政府确定为“成都市第一批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旧建筑之一,这就是东丁字街民国建筑。

        东丁字街民国建筑物现地处新开街中部,建筑物临新开街,坐东向西、东西朝向,处在唐朝开辟贯穿全城东西方向的金水河(清朝称金河)以南。房舍呈四合院,砖木结构,青砖青瓦。右侧门顶上有“啓廬□”(启庐□)三字石刻,□字不详。

        在清光绪五年(1879年)、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的《四川省城街道图》中均有新开街、青石桥南街、东丁字街、横丁字街、南府街的标注,而均无新开街84号,即东丁字街民国建筑物原址的标注。

        查阅地方志东丁字街民国建筑物周围地标建筑时,在清嘉庆(1796~1820年)《成都县志》通志类卷一中记载有:“川主庙,在府城西南,祀秦蜀守李冰。”在清同治(1861~1875年)《成都县志》卷舆地志二下记载有:“川主庙,治南城内盐道街,华阳境,春秋致祭于此。”经考证,志书中所载的“川主庙”在东丁字街民国建筑物的左侧,在今南府街北边。

        由于东丁字街民国建筑物(新开街84号)历史上属华阳县所辖,故在清同治(1861~1875年)《华阳县志》、清光绪(1875~1908年)《华阳县志》等地方志书典籍中没有查阅到有关此建筑物及以前的记载。

        据老邻居口碑,东丁字街民国建筑物为新中国成立前某警察局局长的姨太太之住宅,修建历史不详。经查民国《华阳县志》、民国时期警察职官(局长)方志有记载的12人,但无具体个人生平经历及事迹。

        据民俗家、诗人、作家流沙河先生讲述:东丁字街民国建筑应为一公馆,名字应为“启庐”,新中国成立前很多公馆的取名,都是取一个单名,后边一个字为“庐”,是一个很雅的名称。“庐”字源于陶潜的“众鸟皆有讬,吾亦爱吾庐”。“庐”字后面应是当时题字人的落款。该公馆的北面是东丁字街,新中国成立前曾经有一个“华瀛大舞台”,新中国成立后为成都杂技团使用。

        在《成都城坊古迹考》中,有清光绪五年(1879年)《四川省城街道图》中标注的新开街,故此街历史已续存至今有130年以上。此街南接南府街、盐道街交会口,北至青石桥南街,以贯通青石桥南街和盐道街,故名。街内有青石桥花鸟市场。

        新开街北接青石桥南街,此街北起青石桥南端,南接原西丁字街东口,西接向阳街东口,为青石桥街之南段。街西有高记味根酱园。园主好结交名士,抗战时期,清末探花商衍鎏曾寓居园后高宅。

    (下篇:《美味飘香锅头开》)

你可能感兴趣的:(《锦江街巷》107:启庐公馆老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