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校外培训机构一次性收费跨度不得超过三个月的事情

随着国家对教育培训机构的政策监管趋严,规定不断明确细化,校外培训机构,尤其是面向中小学生开展学科类培训的校外培训机构正在面临新的挑战。在这其中,收费模式问题是一个牵扯面颇为复杂的问题。

相关政策一览:

2018年8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第一个国家层面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系统性文件《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其中要求校外培训机构的收费时段与教学安排应相一致,不得一次性收取时间跨度超过三个月的费用。

······

2018年10月,江苏省物价局会同省教育厅、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民政厅四部门出台《江苏省培训收费行为规范》,其中规定,面向中小学生的校外培训机构,不得一次性收取超3个月的费用,于2018年(今年)11月1日正式实施。

在这一方面,广东省作为教育品牌集中大省,向来是走在前列的,早在今年6月份,广东省教育厅联合四部门关于印发《民办培训机构的设置标准》。

其中对校外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做出了一系列的规定要求,虽然当时并没有对收费模式做出相应规定,但是随着国家层面的《意见》越来越深入各省,三个月的收费模式必然会逐步在广东省及全国各省开始实施。

收费模式问题为什么这么重要,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教育行业非高利润行业,盈利主要依托品牌规模

教育和盈利之间貌似有着天然的道德冲突,在没有找到更好的教育和商业模型前,且没有国家直接干预和支持的前提下,所有的教育从业人员只能努力的寻找着平衡,以达到教学效果和生存发展的双重目的。

目前所有真正实现利润的校外培训机构(这里主要指线下培训机构),无一不是已经形成相当规模和品牌效应的头部品牌,即便是一些数量很少的机构,也是在一个大的教育集团下的分支模块。

通过规模红利和品牌红利,享受着暂时还比较健康的现金流状态。即便是有部分门店的现金流未达到盈亏平衡,也有比较“赚钱”的门店做财务上的平衡,不至于陷入账面缺钱的状况。

所以大部分的这类型的教育机构的“赚钱”状态属于:一部分门店盈亏平衡,不赚钱但是也不亏;一部分门店盈亏不平衡,属于亏钱状态;一部分门店相对比较赚钱,可以实现比较可观的利润。最终从整体上来看,还是处在“赚钱”的阶段里。

当然我这说的是全直营品牌,针对那些加盟门店来看,一旦出现现金流问题,就很容易陷入泥潭,最终关门。

教育行业里现金流不是收入,但在目前的商业模式中,教育机构生存只能依靠现金流

任何一个成熟的教育机构的财务记账方式,都不会把现金流的部分计入收入模块,因为真正可纳入收入的部分是机构每个月的耗课量,其他未耗课的部分都计入预收账款。

这是一个对教育培训机构老板很残酷的事实,就是不管你销售做的多么好,只要没有人来上课,这些销售额就不能转变成你的真正收入,随时都有退款的风险。(当然了,这也是在倒闭机构一定要做好教学和服务)

但是现在的教育机构老板也好,管理者也好,有办法吗?他们没有办法,只能依靠现金流来保证生存,因为这个是在他们面前最现实的问题。

成熟的教育机构的记账和分红模式都是按照实际耗课来计算的,这种模式虽然钱少,但是一旦机构进入到成熟的运营阶段,这种财务模式是最安全的,当然也是最符合国家规范的。

即便是机构要关门结束营业,经营者也可以比较坦然的将未耗课费用退还给到消费者,因为账面上这部分的费用是一直存在的。而那些一直依靠现金流保持平衡的机构,是无法经历过多财务障碍的,一旦出现迈不过去的坎,就很容易走极端选择。

前几年多次出现的教育机构老板携款潜逃的事件,其实就是这种情况。(其实更多的情况不是携款潜逃,因为应该也没有钱了,退款不了的状态下,只能走极端)

教育行业的长期价值显现相对不会明显和快速,需要持续的坚持才能看到成果

让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看一次性收取较长时间费用这个问题。教育是一个相对长的过程,任何教育效果的体现都需要时间的发酵,才会有相对明显的结果。

有时候这种结果又有很强的隐蔽性和潜伏性,他会在某个时间段突然迸发出来,这是和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相挂钩的。一个较长时间的收费,其实是从某个层面上,保证了孩子的持续性学习的过程,以确保这个长期价值能够正常显现出来。

其实人都是相对急躁的,希望任何的投入都能够快速的有效果,这是人的天性。如果从收费时间上缺少一定程度的时间保证来效果,待学习效果还没有体现出来的时候,家长就有可能不选择续费或者复购,这对教育机构的管理和运营要求又进一步提升,对运营模式的变革便显得尤为重要。


从以上三个方面来看,收费时间的限制,必然会引起一系列的变动,对教育机构的课程教学效果、机构教务管理能力、销售话术乃至整体的商业模式都会产生影响

收费模式导致机构现金流下降,要保证现金流不变,必然提升招生数量要求和销售人员数量,从而导致成本提升;现金流不变的状态下必然导致招生人数变多,从而影响到教务管理的效率和耗课压力的提升,这又进一步提升管理损耗和成本,如果不做任何的调整,接下来迎接他们的必然是一个充满压力的恶性循环。

教育当然是需要变革的,不管是学生的成长还是校区自身的管理建设都是需要创新模式的,中国的教育变革要以教学品质为前提,拥抱变革,尊重国家法律法规,尊重学生身心健康和培养规律。

在我国,中产阶级的崛起和消费升级,让更多家庭对高品质、多元化教育形式充满渴望,而这种需要目前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而这正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原生动力,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和其他民办学校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但是,在面临收费模式的变革下,如何去做呢?

从具体做法来看,我们认为,有三个关键点需要得到重视:

01

一是要重视科技的创新作用,助力老师减负增效,在给老师更多育人时间的同时,降低人员成本。设想一下,有这样一个平台,所有的教务工作不需要或者只需要很少的人来做,更多的人力成本都可以放到提升教学水平和家校沟通的层面上,以保证在低成本的前提下,实现高粘性。低成本保证利润率,高粘性保证复购率。

02

二是重视课程体系的重新界定收费模式从来都是和课程体系息息相关的,完整的课程体系如何能够做到与3个月的时间阶段相匹配,是能够帮助家长和学员更好理解课程内容和课程效果的重要方式。我们当然不能只是简单的以3个月为一个阶段直接切开,这里又涉及到课程的连贯性、教学效果的阶段目标、教学主题的完整性等等。

03

三是重视互联网环境的链接价值,连接优秀的教师资源、链接更加多的获客和耗课渠道、链接更有价值的课程内容。线下教育培训机构绝对不能仅仅停留在线下,不仅仅是从宣传方式和市场行为的角度出发来实现互联网+的效果,还要从课程体系和耗课模式的角度来实现。真正把互联网的强信息化、弱地域化、高碎片化的特点利用起来

THE END

3个月的收费模式带来影响的本质是对成本控制和教学效果的更高级别的要求,那应对的方法当然就是通过合理合法的方法降低成本,通过高效的变革提成教学效果。希望未来,能够有越来越多的优秀的校外教育培训机构能够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因为中国的教育需要你们。

你可能感兴趣的:(聊聊校外培训机构一次性收费跨度不得超过三个月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