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29

我决定向季羡林先生一样,重新开始写日记了。

昨天一气看了二百多页的《留德十年》,还真看进去了,身临其境。季先生虽已作古,但是他确实文采卓然,笔触平实又细腻,和我想像中的大家完全不同,没有丝毫架子,语言平和朴素,语气随和自然,但通篇读下来觉得亲切之余又不乏文采。或许所谓大家从来不是盛气凌人高高在上的,越大的腕儿越是平易近人的。

曾经在央视看过一个他晚年的访谈,他的音容笑貌还记忆犹新。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我不犟!”晚来多病,照顾他的人按时给他端来水和药,他毫无抗拒地一一服下,说自己非常听话。很和蔼可人的老人家。竟不知道年轻时经历过那样的岁月,有过那样的建树,而惊天动地的伟业只是用那样质朴亲切的语言表述出来。或许他老人家的一生都是那样走过的吧?

《留德十年》,以往说起年份总不经意,现在年岁大了方知道,其实这一辈子不就是这一个十年、那一个十年这样一天一天一夜一夜地累积起来的么?可是懂的时候,二十年已快过去了!

作品叙述了他在德国留学期间每一天发生的事情,每一句叙述的都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小事,但又无不影射了当时大的时代格局。原来整个二战期间他都在德国,亲眼目睹了德国民众所经历的一切。那样战火纷飞的日子我们无从想象,但是像我这样脆弱的人恐怕一定是在惶惶不可终日中煎熬吧?他还能搞学术,还能学进去习,还能考虑自己的研究方向。从他的描述中知道,更有一群可敬可爱的德国学者,完全不理政事,不理世事,只潜心于学术研究,甚至将性命都置于学术之后,读完真是肃然起敬。原来全世界的学者都是一样的,他们有着共通的性格。

从这本书中学到了很多。季先生有写日记的习惯,想来他通篇的曼妙文笔也一定是一天一天从日记中磨炼出来的吧?所以我也决定重拾我的日记本,虽然已间断了十多年,但是能留住多少是多少吧!总也不写,失掉的岂不更多?

还有他关于语言的天赋与执着。原本只一个英语已经被我学腻了!从十几岁时开始学英语,好几十年过去了,进步依然缓慢。却不知道季先生在短短几年时间竟同时在学三四种语言!人总是爱夸大自己的难处,小沟小壑都看成山河一样的大障碍,殊不知格局不够,只会被小事绊住了双手双脚,停滞不前,徒费光阴,不好不好。引用季先生文中的一句话:就是在那种极其困难的环境中,人生乐趣仍然是有的。在任何情况下,人生也绝不会只有痛苦,这是我悟出的禅机。——我会记住这句话,以后也会一直记得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