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课标》(一)

    随着新课标出炉,铺天盖地的解读版本也呼之欲出。别人的解读始终不能代替自己独立的阅读和思考。因此,今天我又拿起新《语文课程标准》进行阅读、梳理。

新课标的修订原则:

一、坚持目标导向。二、坚持问题导向。三、坚持创新导向。

主要变化:

(一)课程方案

一、完善了培养目标。

二、优化了课程设置。

三、细化了实施要求。

(二)课程标准

一、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二、优化课程结构内容。

三、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

四、增强了指导性。(教—学—评)

五、加强了学段衔接。

  课程性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课程理念

1.立足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

2.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

3.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典范性,加强课程内容整合。

4.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

5.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

课程目标

(一)核心素养内涵

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语文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创造的综合体现。

1.文化自信

2.语言运用

3.思维能力

4.审美创造

    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语言发展的过程是思维发展的过程,二者相互促进。语言文字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文化积淀与发展的过程。

    虽然这些文字读起来专业性很强,不易理解和消化,但是语文老师必须有一个系统整体的概念。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新课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