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医学的理论探讨 之二十三——思维的两种模式

上一篇:多元医学的理论探讨 之二十二——换个思路理解癌症

​人们在面对同一世界,主观思考却不同,有人努力保护世界的客观性,尽量压缩主体的成分,哪怕是四季更迭这样的整体性事件,他都尽量约束个体的创造力,选择有代表性的事物,将之和周遭隔离开来,选择各个时期的确定态而研究。也有人不这样观察,他把主观施加于物质之上,所以,四季更替一定是连续一片的,浑然的场景,就算专注于一块石头,他也追求对它的主观感知。

前者从物出发,后者从我出发,前者努力保证客体的特性,后者加上主体创造。这是两种思维方式,会导向分解和整合两种科学模式,医学上体现为西医和中医。

两种医学对医生的态度是相反的,中医鼓励医生的参与,谋求整合地解决问题,西医反对这样,它要求以物质存在为中心,不断细分以获得进步,尽量把人的不确定性消去。

人们时常称西医为还原论医学,认为中医是整体观医学,这划分还不彻底,深层次看,西医要聚焦到物,中医聚集于人。焦点在物,就努力发展工具,排除主观干扰,保证医学的准确性,顺带着,生命也被当做物质存在。焦点在人,要把病人当做活生生的存在,当作整体系统考量,就要求激发人的思考,没有那么强烈的技术需求。

着眼于物质,获得的知识往往内涵和外延明确,逻辑清晰,说得清楚,容易做到规范管理,然而医学能力也会受限。基于物是很好的思路,它保证了科学性,能约束实践而不至于走向荒诞,但应该把这看作医学处在某个历史阶段的策略,疾病谱显著改变了,执着于物很可能阻止医学获得更多能力。

依靠人做出判断,就不容易做到科学实证,容易导致荒诞,就算误打误撞治好了,也无法保证下一次成功。这正是科学时代废止中医的动力所在,但不代表中医思路没有存在空间,如果时代转变了,能提供支撑,它就能改进。

着眼于物质,就会看到纷繁复杂的交锋,会迷失于细节而无力自拔。从我出发,着眼于生命的特性,从大势的角度,变化就相对平滑,相对容易理解。

进一步能发现潜在的真相:是否要在医学上制造焦点。哪怕在有病状态,医学上也有两种策略,西医会尽量找到发生病变的部位,围绕它而展开工作;中医则不同,人们从整体的角度思考问题,寻找全身性的原因,从环境、情志等各方面获得答案。这样也能解释中西医的诸多差别,比如为什么西医追求有病状态,中医为什么口口声声治未病。

在文学艺术领域,后一种思维是主导;在物理化学等领域,前一种思维更有效,但医学跨界了两个领域,医学有无上的复杂性。因此,两种思路都有存在空间,不可轻率地否认后一种思维,也不应当对前一种思路过多赞赏。

你可能感兴趣的:(多元医学的理论探讨 之二十三——思维的两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