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7-2020《朱子治家格言—仪式感》早课场记

《朱子治家格言》之仪式感

主持人张敏:今天是王靖老师的朱子治家格言的系列课程,上节课学了俭约有度,在当下物质条件丰富的时代,不要被浮华遮住了眼睛,要用心用爱去营造。欢迎王靖老师。

王靖老师:今天学习的内容是仪式感,为什么是仪式感呢,第六句话: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告诉我们瓦缶虽然是泥土做的,但比金玉做的好,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告诉我们要俭约一点,物质上不要奢靡。�

这是上海博物馆的一个铜缶,是泥土做的,从原始社会保存到现在。左下角这张图可以看到,原始社会用瓦缶交换。说明一开始,是泥土做出来的。说明泥养万人。

大家坐一起吃饭,可以击缶而歌。李斯《谏逐客书》里,讲缶可以当土制的乐器,其实也有精神层次的,我可以装点水,也可以击缶而歌,是古人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种体现。

华老师历史里面也讲过,将相和里面的负荆请罪,奥运缶,是取自这个故事里面,这个故事里面讲到了秦王和赵王,是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学习到这篇。主要讲负荆请罪,里面有很多的内涵,像朱子治家格言里面,写的是俭约,但为什么写缶,说明它是渊源流长的。

奥运会取自于这样一个典故,千人击缶,为什么用这种方式展示泱泱大国的风采,因为缶是器皿的一个标志物,表达我们只有食物和器皿很圆融的融合在一起,带给我们的是一种享受。

易经离卦九三爻,讲日昃之离,不鼓缶而歌,则大耋之嗟,凶。我们读易经每一爻都不一样。我的理解就是我们时时处处都要有敬畏之心。

饮食约而精,园疏愈珍馐,我们通过图可以看出来,用的餐具都很精心,这是李子柒的一餐饭,用的都是泥土做的,用的瓦器。左边小菜都用心形摆放的,就是用心在招待客人,右边的器皿体现的是厚重感,摆放及盛饭的这些器皿,都是自己精心制作出来的。

博锴爸都会带博锴去老家田地里跑一跑,跟他讲讲小时候在田地里干活,对小时候的生活很热爱,小时候和大自然接触的过程中,就会觉得生活很美好。我小时候生活在城市里,就没有博锴爸这种体会,我在想可以的话也可以回去过过这种生活。所以美好的生活不一定是在城市里,博锴爸冬天都没有一双像样的鞋子,鞋子是母亲亲手做的,不忍心碰水,大冬天光着脚去上学。不是物质生活饱满了才会觉得幸福,而是精神层面的。对生活的热爱,来源于对生活的付出,付出的过程让人觉得很愉悦。

这是李子柒精心种出来的蔬菜,我们孩子现在种一种植物,更关注的是知识层面的东西,对植物的观察比较少。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姑娘非常热爱他的生活,背景不一样,食物的器皿也不一样,这就是热爱生活的一种体现。

仪式感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我们读经典也一样,很多家人觉得带孩子读经典有困难,但你有没有在固定时间,固定情境开启固定的事宜。我们有没有静心的过程,有没有营造读书的氛围呢。

所谓专注,就是把一件事做到上瘾,你会努力到上瘾,专注到上瘾,一辈子都很难戒掉,这样的瘾就是你的兴趣所在,开心所在,坚持所在。晓燕老师分享了这么多天的育心故事,我们能感受到她的坚持,就是她的专注,因为她对生活的热爱,她的心赏日记就是她的仪式感。

家是讲爱的地方,子栋老师说早起的时候有没有笑,特殊的日子有没有小礼物,开心不开心的事情有没有第一时间分享,生活中一件小事的陪伴,都是对他们爱的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的表达。

这是我们领导前几天在工作群里放的一段话。他发了这个之后,我们没有一个同事去回复,因为大家不敢,人家做了什么,我们做了什么、我们育心家人就不一样,我们都在学习,分享,承担,付出,我们每天都在早起。如果我们用心把生活记录下来,哪怕一个瞬间不一样,累积起来就会闪闪发光。人和人没有什么不一样,人和人的智商没有太大区别,不一样的就是坚持,对生活的热爱,有敬畏心,再苦的日子也会很甜。

最后,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从当下开始,不管生活多么焦虑,我们都要有仪式感,时时刻刻表达出对生活的热爱。仪式感要给孩子营造出来,让孩子感受到不一样。上节课我们讲了,妈妈做的衣服,有妈妈的爱在里面,无论多么困难,,妈妈都会给我做衣服,我都很珍惜。记得有一年,我表妹看中了我妈给我做的衣服,给她了,妈妈承诺再给我做一件,我现在还记得那件衣服,因为有爱在里面,记忆就非常深刻。我们读经典,尤其是易经,要体会,时时刻刻要有敬畏心。

你可能感兴趣的:(0217-2020《朱子治家格言—仪式感》早课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