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心灵对空间和时间认知,把握他人心灵状态的能力,心灵意向性

阅读笔记第168/365天

今日阅读《用得上的哲学》

    ——破解日常难题的99种思考方法

作者:徐英瑾

第三章:心灵哲学:谁在思考?

62、人类的心灵对空间的认知。

人类对于空间的把握并不是根据纯粹的几何学的计算来进行的,而是透过一种寻家的情绪来进行的。很多事物与主体之间的远近,并不反映两者之间的物理距离,而是反映了心灵所处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常常被称为乡愁。

1)人类乡愁的演化论根苗。

人类的认知能力是慢慢从动物的认知能力演化而来的,因此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彼此联系的。在采集—狩猎时代,我们的祖先与大多数食肉动物一样,都要先确立一个领地,并给出相应的领地标记,然后在这个领地里面狩猎,狩猎完成后,再回到自己的老巢,要做到以上这些,我们的祖先就必须要有相应的空间认知力。远行的游子回家时看到熟悉的景物,想到童年的旧事,眼泪就止不住掉下来,归根结底就是远古时候形成的空间感在起作用,换句话说,人类的乡愁具有演化论意义上的根苗。

2)空间认知的方法。

空间认知的方法可以以一种非常简单的方式进行———比如说,一些低等动物一样,在爬行的时候留下很多化学印记,这个方法只适用于寻找巢穴,而在更为复杂的空间认知构建里我们会用以下方法:

第一,寻找目标的路标。

第二,寻找地标。

第三,路径融合。

从起点经过多少米向左转,再走多少米向右转,如此重复,最后到达终点。这就是路径融合,这需要极强的记忆力。

第四,构成认知地图。

认知地图就是将目的地,相关的路标,出发点,这些信息在脑子里形成一个图像,它就像地图一样能够对你进行导航。

3)启发及应用。

认知地图是我们人类个体用方便的方式提取外部环境的信息,但它不体现客观的地理信息。我们可以将它扩展到非空间的领域里去,特别是对于人际关系的地图化表征。

例如:在很多刑侦案件中,侦探都会将被害人生前的所有关系用一张图表展现出来,侦探实际上就是在脑子里,画出一幅认知地图来,并在其中进行非常有效的推理。

我想到:

我们在学习、工作时,也可以画出有关概念、事件、任务的认知地图,方便我们理清与之相关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并用于解决问题。

63、人类心灵是如何把握时间的?

1)人类心灵把握时间的特征。

心灵把握时间的方式与钟表所记录的物理时间也不是一回事,我们的心灵把握时间的方式具有以下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心理效应之中:

第1个效应,远近混淆效应,也被称为叫望远镜效应。

远近混淆效应,就是一件很久之前发生的事,但是你依然会觉得历历在目。在某种心理望远镜的作用下,很多遥远的事情被拉近了。

第2个效应,长短混淆效应。

长短混淆效应,就是把长的估成短的,短的估成长的。

第3个效应,变化增时效应。

变化增时效应是说,如果一段时间内心理主体观察到的外部环境与内部心理的变化越多,他所感受到的时间也就越长。

上面关于时间的心理感受的原则,背后有一些的道理加以贯穿:第一是我们的心理系统会把物理世界中时间的远近和长短之间的对比度变小。第二,我们的心理系统会尝试着按照在时间中所发生事件的数量来衡量时间的长短,所以,作为事件的容器,时间会随着自己所容纳的事件的多寡而发生相应的伸缩。

2)把握时间的目的:为了生存,为了解决问题。

人类的认知系统在感知时间的时候有一种灵活性,是因为人类对于时间的把握是为了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而不是为了纯粹的把握客观物理世界本身。

为什么以“做事情”为指向的时间把握方式,会导致前面所说的效应。

心灵就像仓库,整理仓库中物品的一个原则,便是排列物品时得方便别人来寻找物品,而未必是仅仅根据物品的客观属性。例如整理书房里的藏书时,我们往往会同时遵循两个不同的原则,第1个就是按照学科的客观分布来对书籍进行归类,然而假设我最近同时对司马光与达尔文产生了兴趣,我便会同时翻看《资治通鉴》与《物种起源》,并由此同时将这两本书放置到某个触手可及的位置,尽管这两本书所从属的学科可是彼此相距遥远的。这就导致远近混淆效应。

记忆也是这样的:假设有一件事,虽然发生的时间非常遥远,但这件事对你以后的人生产生了很多积极的影响,所以,这件事就会被你反复提及,这样一来你自然就会把那件事与当下时刻的心理距离拉近了,于是远的事件也就变得比较近了。

反过来说,一些比较近的事件,反而会被感受到稍微离现在远一点,也是因为大脑要集中资源处理目前的工作。

关于“变化增时效应”就更容易理解了。如果时间本身就是事件的容器的话,那么被记忆住的事件变化越多,时间容器就需要被扩大越多,反之亦然。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事件”这个概念与“变化”这个概念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缺乏变化就意味着事件的数量稀少,反之亦然。

人类的心智机器把握时间的上述方式,能够使得我们注意力集中到那些与我们的生存密切相关的事情上去。一般来说如果一件事做得比较顺,你对该事件的记忆就不会占用太多的资源;如果某事被做砸了,而且这件事对你又很重要的话,那么你对该事件所投入的记忆资源就会比较多,以便腾出脑力来想出相应的对策。

3)启发及应用。

如果一个男孩子与女孩子第1次约会前希望对方对自己产生比较好的印象,这时他就可以在有限的约会时间里多安排几个节目,增加一点变化。这样,这次约会就会对女孩产生更大的心理刺激,使得她以后更难以忘却这次约会。

假如你在排队等位的时候,觉得时间很难打发,就不妨在手机上玩一些认知负担比较低的游戏,这样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64、把握别人心灵状态的能力——感同身受。

关于我们怎么理解他人心灵状态,有两种不同的理论。一个是“模仿理论”,走的是感性路线,另一个是“关于理论的理论”,走的是理性路线的理论。

1)模仿理论:将心比心,产生共情。

模仿理论的核心思想:就是你把自己设想成他人,你就能与他人共情,于是你就知道他人的心理状态是什么了。

不少科学家认为共情感的产生是有神经科学基础的,譬如与镜像神经元系统的运作有关系。另外与共情感相关的脑区则是前脑岛与前扣带回。一些冷酷的杀手之所以作案的时候缺乏共情感,很可能是因为使得其共情感得以产生的神经回路产生了畸变。

2)关于理论的理论:预测他人行为的理论。

关于理论的理论,用白话来说,其意思便是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种理论,以便用来预测别人的行为是怎么样的。(比如在大多数情况下,你如果看到别人哭了,那就能预测到别人心里不开心——这就是关于理论的理论的一个典型的法则。)

有意思的是,一部分动物心理学家认为,不少动物也具有构建“关于理论的理论”的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偏重感性的“模仿理论”与偏重理性的“关于理论的理论”并不一定是彼此竞争的,而很有可能是互相补充的。这是因为,虽然对于他人的同情感,肯定意味着对于他人心灵状态的把握,对于他人心灵的状态的把握,却未必意味着共情感的产生。譬如你完全可能在并不同情某罪犯的前提下理解其犯罪动机。这也就是说,推理也是获知别理别人心理状态的重要途径。

3)启发和应用:如何提高他心认知能力。

提高他心认知能力的基本方法,就是情境还原法,也就是说,让你处在与别人类似的情境中,然后尝试着感受别人所感受到的东西。

对于没有条件进行情境复原的人来说,增强共情感的方法,就是阅读优秀的小说。另外推理类的小说则为“关于理论的理论”的运用,提供了丰富的案例。

我想到:

家长要想更好的理解孩子,不妨跟他做一样或相类似的事。当我们在相同的环境下,身体就能感受到孩子的感受,也就更容易理解他的感受了。这比用自己的经验,感受去想象、推测别人的感受更能获得真实、相似的感受。

65、意向性。

1)什么是意向性?

意象性是心灵内部的意义表征对于心灵之内不存在的事物的指向性。

譬如你现在脑子里有一座金山,但是你的心灵内肯定是没有金山的,而只是关于金山的表征。而你睁眼一看,在外部世界中金山也不存在。外部世界中金山并不存在,但我们的脑袋里还能想着他,这就是意向性所涉及的问题。

2)意象性是简化对于世界描述的一种话语工具。

我们对于世界上所有事物的运作的解释有三种模式:

第1种,物理学解释姿态。

例如:一支笔从指尖滑落,掉到地上摔碎了。显然它是受到了引力的作用。如果我们仅仅通过使用物理学资源就能够解释目前的现象的话,我们就采用了一种“物理学的解释姿态”。但是,并不是对于世上所有事物的运作的解释,仅仅通过使用物理学资源就能顺利的完成。

第2种:设计姿态。

比如我们坐动车到上海去,动车本身的运作除了要符合物理学规律的,还要符合某些人为设计的目的,比如一定要准点。因此某事物的运作之所以可能,不仅是要符合物理学定理,而且也是因为其符合某些人为设计目的,这就叫做“设计姿态”。既然设计本身是人为进行的,所以说到设计姿态,既不可能不牵扯到某些人的观念与意图,也就不得不牵扯到意向性。不过对于意象性的直接提及,主要会在解释人类行为的时候出现,而不会在解释人类所设计的器物的运作时出现。

第3种意向姿态。

意向姿态,即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基于被解释对象的意向活动的。这样我们就能够将各种意向状态(如信念、意图、希望、恐惧等等)指派给被解释对象,并由此调用大量的“关于理论的理论”所涵盖的心理学原则,顺利的完成解释工作。

以上三种解释模式,可以根据哪一个解释模式在当下的解释语境更管用而使用。当我们要解释纯自然现象时,就使用物理学的解释姿态来解释比较好;如果需要解释一个明显是人工事物运作情况的话,那么就得使用设计姿态来解释;如果针对的是人类或其他与人类比较接近的高等动物——比如海豚,猩猩,你就得用意向姿态来解释他的外部行为。从这个角度看,涉及意向性的话语工具,仅仅是我们用来简化对于世界的描述方式的一种方法论手段。

3)启发及应用。

意向姿态的运用是我们在公共生活中得以具有适应性的一项重要技能。我们可以根据一个人已知的意向状态,与他的其他的意向状态相联系,并推断出他的下一步行为。因此与活人打交道,必须掌握好意向技能的本领。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类心灵对空间和时间认知,把握他人心灵状态的能力,心灵意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