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头上的紧箍咒,《我的姐姐》印象最深的一句话


因为疫情,好久没去过电影院了。这次因为电影的名字《我的姐姐》特意去了一次电影院。之前没有看任何的影评,只是在网上买票时看了一下简介,这种讲姐弟情的电影非常的少,还是抱有很大的期待。

但看完之后却有点点小的失望,对于主线的姐弟情,感觉有点做作了,有些情景设计的不像姐弟,更像情侣。但是电影中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那就是姑姑在和姐姐说俄罗斯套娃来历的时候重复了几次的一句话——“因为你是姐姐”。

“你要让着点弟弟,因为你是姐姐”,“这个你少吃点,留点给弟弟,因为你是姐姐”,“这个活儿你就多干点,因为你是姐姐,弟弟还小”,“快点吃吧,别让你姐姐看见了”。。。。作为一个弟弟,特别是在一个重男轻女家庭长大的弟弟,这些话我小时候不知道听了多少遍,那时候我听的、做的、吃的是那么的心安理得,甚至还有些许的优越感。因为我是男孩,因为我是弟弟,所以你要让着我。而今天看着电影里的场景,再听到这句话,我的心里却是无比的惭愧。其实姐姐就比我大两岁,我是孩子的时候她也同样是个孩子,但就因为她是姐姐,所以这相差的两岁就成了好像是两代人。

记得小时候姐姐也抗争过,也曾哭着叫喊“凭什么我要让着他?”“凭什么好吃的都给他留着?”“凭什么你们都喜欢他,惯(宠)着他?”,得到的答案基本就是两句话“他是弟弟,还小”,“你跟弟弟争什么啊”,要么就是扬起的巴掌。

其实“因为你是姐姐”算是我们家的“传统”,来自母亲的传统。由外婆传递给了母亲,又由母亲传递给了姐姐。

外婆家是个大家庭,不是指大户人家,而是人多,两个大人,养活十个孩子。母亲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生的,排行老二,但是由于大姨妈从小被外婆认为“傻”,从来不管家里的事,所以“长姐”的角色就由母亲来扮演了。

外婆家所在的地方是个渔村,主要生计来源就是打渔。但那个年代打渔是个高风险的职业,并且只有男人能干,当地形成了很严重的重男轻女的习俗。外婆因为前四胎生的都是女孩,非常的不招她的家婆也就是我太婆婆的待见,太婆婆对外公、外婆家里的事也基本不帮忙。

所以,母亲稍微能干点活的时候,就开始帮着外婆照顾家里的其他兄弟姐妹,等再大一点,外婆生产的时候,母亲还要照顾月子。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为了让家里的大大小小都活下去,母亲首先压榨的就是自己。而外婆对母亲说的最多的一句安慰的话就是“你是姐姐”,为了这句话,母亲在外婆家任劳任怨奉献了十几年。

母亲是在15岁那一年就和父亲订婚了,但为了照顾家里,一直拖到25岁她才真正嫁到了我们家,这还是在父亲家里多次以悔婚威胁的情况下,不得不完成的手续。在那个大部分人18岁就结婚生子的年代,25岁的结婚的女性绝对算得上是晚婚中的晚婚了。

然而结了婚之后,“你是姐姐”这句话并非就失效了,反而是从一个人的贡献,扩展成了一家人的贡献。四个舅舅能上学的都继续上学,中途退学的也都通过各种关系转变成了工人,不用再辛苦的打鱼种地了。包括我母亲和几个姨母在内的所有姐妹却没有一个初中毕业的,有些甚至小学都没毕业就回家帮忙了。结婚之后的姐姐、妹妹们也都尽力的帮助哥哥或弟弟,不管是上学还是娶妻生子。用姥姥的话说就是:“爸妈老了,干不动了,你们姐妹几个还是要多多帮衬。”

作为实际上的“大姐”,母亲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结婚之后还是要经常回家帮外婆清洗一大家子的衣服,收拾房间。父亲更是替代了舅舅们,在外公上了年纪不能出海之后,接过了这份差事,出海挣的钱也都是由外婆来分,当时小舅舅刚大学毕业,一要托关系找工作,二要买楼房结婚,到处都需要花钱。性格略显木纳的父亲平时没说什么,有几次喝完酒后还是说出了心中的不满,为此事也没少和母亲争吵。母亲也曾有几次“不经意间”和姥姥提起关于分红的事,但最终还是败给了那句“你是姐姐,多担待一些,阿妈就对不住你们了”。

“你是姐姐”这句话,从小到大就像紧箍咒一般套在了母亲头上,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了一种自我的认知,从“你是姐姐,你应该怎么怎么样”,变成了“我是姐姐,我就应该怎么怎么样”,同时这句话的影响慢慢扩散,使母亲从年轻时刚强的民兵排长,逐渐演化成了凡事都先为他人考虑的“好人”,或者说是“讨好型人格”患者,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小心翼翼,患得患失,过去的几十年一直都生活在别人的阴影里。因为自我压抑和长期的失眠,加上多年的辛苦劳作,类风湿、关节炎、低血压、慢性胃炎等等各种疾病都找上来了。

即使母亲知道自己的这些痛苦都与“你是姐姐”这句话有很大关系,但她还是不折不扣的把这个“优良传统”传递给了姐姐。幸运的是,我大学毕业之后就自力更生了,没有再向家里要一分钱,使姐姐“被贡献”的机会没有发挥出来。但不幸的是“你是姐姐”的副作用依然存在,姐姐结婚后在自己家里还是承担了“姐姐”的角色,包揽所有的家务事,甚至她家里的其他人连洗衣机都不知道怎么用。

在《我的姐姐》影片的最后,导演安排了一个看似很温暖的结局,姐姐把弟弟从富豪收养人那里又领了回来。但正像很多网友评论的那样,这样一个结局,如果往后再想想会是什么样子呢?一个年轻的未婚女孩儿带着尚在幼儿园的弟弟,她自己的生活怎么办?她会不会变成另一个姑妈?那个为了弟弟放弃理想的姑妈;那个看着自己的侄女被儿子当沙包打也没有阻止的姑妈;那个知道老公偷看侄女洗澡而不敢吭声,只能在他脑血栓之后抽两巴掌的姑妈。

作为中华民族的美德,我们欣赏和肯定家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和照顾。但是这种“关爱”和“照顾”不能因为“你是姐姐”、“你是妹妹”、“你是哥哥”、“你是XXX”,而畸形的演变成套在个人头上的枷锁,使他们承受了太多太多超出他们的义务,甚至他们能力的责任。

如果《我的姐姐》有续集的话,希望姐姐能够考上研究生,实现她的医生梦,和原先的男友复合,结婚生子;希望弟弟能有一个好的归宿,受到姐姐的鼓舞,自强上进,最终长大成人;希望姐弟关系能一直的保持下去,直到他们的最后一天;希望姑妈的话能实现,“套娃不一定都在一个模子里”,“你是姐姐”不再成为姐姐们的“紧箍咒”。

你可能感兴趣的:(姐姐头上的紧箍咒,《我的姐姐》印象最深的一句话)